第126章 草——白居易

作者:南怀苏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5

|

本章字节:2578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两字。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命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


首句指出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一岁一枯荣”两个“一”字重叠,先状出一种周而复始的情味,为后面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两个字的进一步发展,呈现了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只要残存一点根须,第二年就会绿意盎然,蔓延原野。诗人抓住这样的特点,用“野火烧不尽”造就一种悲壮的意境。野火燎原,转瞬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前面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后面突出再生的力量,再生的精神。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雨滋润,野草的生命就会很快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天盖地。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中有无穷力量,“又生”两字意味深长。这两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怎样唱叹有味,对仗也是工致天然,所以卓绝千古。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上,引出“送别”题意。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的形象更具体、生动。


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翠曰“晴”,就是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两字继“又生”,更是写出一种蔓延不可阻挡的气势,再一次突出生存竞争强者形象。“古道”、“荒城”紧扣题面“古原”。虽然城路荒凉,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生机。


诗人并不是为写“古原”而写古原,而是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冬去春来,古原景象如此迷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别,该是多么令人惆怅,诗意盎然。“王孙”两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结尾意味深长!全诗到这里点明“送别”,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浑然天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语言自然流畅而又不失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所思所想,字里行间,饱含真情,余味无穷,不但得体,而且独具风格,所以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馀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唐诗成法》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