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错误决策遗憾终生——艾登(2)

作者:王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8

|

本章字节:6398字

1937年5月,张伯伦出任首相,推行绥靖政策,企图取得本国所谓一代人的和平,与艾登的外交思想相抵触。艾登认为外交手段只是一种政治形式,必须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否则在目前军事扩张如此厉害的形势下,仅凭外交决无成功的希望。他十分赞同美国总统1938年1月提出的建议,通过一切手段阻止德、意法西斯独霸世界,主张加强同美、法的联系与合作。张伯伦不同意艾登的建议和外交思想,并亲自主持外交事务,越俎代庖,使二人矛盾日深,最终艾登不得已辞去外交大臣之职,其时为1938年2月20日。战火迅速蔓延,德军于3月11日出兵吞并奥地利,英、法两国面对德军侵略行径默不作声,并于4月初先后承认奥地利并入德国。5月中旬,德国又进犯捷克斯洛伐克,英、法表面上表示反对,而暗地与德国做着肮脏交易,张伯伦两次会晤希特勒,商议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归宿问题。9月29日,英国的张伯伦、法国的达拉第、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一起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达成一宗可耻的政治交易,签订了一份强行宰割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肮脏协定。协定限捷克斯洛伐克在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由此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三分之一的领土和40%的工业。这个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遭到艾登、丘吉尔等保守党议员的反对。艾登在下议院发出警告:“如果容忍目前的这种做法在欧洲继续发展下去,我们都会陷入暗无天日的处境,就会走向一场谁也无法逃脱的人间浩劫。”在审议、批准这个协定时,艾登投了弃权票。


1939年3月15日,德军果然不满足一个苏台德区,公然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艾登重新进入内阁,担任自治领事务部大臣,半年后,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出任首相,艾登被委以重任,出任陆军大臣。年底,德国对英伦三岛进行“空中闪电战”,英国面临战争危机,艾登由丘吉尔提名,再次出任英国外交大臣。丘吉尔十分赏识艾登的才干,曾多次表示,艾登可以接替他的工作,如果自己有什么意外的话,并立下遗嘱。艾登在如此信任他的首相身边工作,充分展现自己的外交才华,他出访苏联、美国,与斯大林、罗斯福会谈,加强了英、苏、美三国同盟。


艾登于1941年12月访苏,并于1943年3月访美。同年10月,他在莫斯科参加英、美、苏三国外长会议,11月,他随丘吉尔赴德黑兰参加三国首脑会议。1944年10月,他又陪丘吉尔访莫斯科会晤斯大林。11月,艾登陪同丘吉尔出访法国会晤戴高乐。1945年2月,他参加了在克里米亚召开的英、苏、美三国首脑会议,讨论彻底粉碎希特勒德国的军事计划,决定战后对德成立“中央管制委员会”。会议签署了《被解放的欧洲宣言》,并决定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成立联合国的会议。艾登在4月前往美国出席联合国成立会议,7月,又陪丘吉尔赴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


艾登作为丘吉尔内阁成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希特勒法西斯在外交活动上有着突出的表现,做出了有成效的工作。1942年,他便被推上保守党领袖的位置。在大战结束前夕,英国举行大选,丘吉尔失败,艾登从外交大臣位置上退出。


1951年10月,丘吉尔再次出任首相,艾登也复出,兼任副首相与外交大臣。


1954年7月20日,艾登出席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会议形成了《日内瓦协议》,对印度支那各国的和平起到保护作用。尽管美国没有在协议中的《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但艾登能从中调停,最终促使主要文件得以签署。同年12月,艾登同伊朗政府达成协议,决定以谈判方式来解决英伊石油争端。


1955年4月6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因年老体衰而辞职,艾登果然继任了首相并兼第一财政大臣。1956年7月,新任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英军应全部撤出埃及,苏伊士运河不再由英国经管,收归国有。埃及这一行使主权的行动激怒了大权在握的艾登,他立刻对纳赛尔的决定作出反应。8月8日,他发表讲话,表示“不能使苏伊士运河处于某一国家的毫无拘束的控制下”,并扬言要搞垮和除掉纳赛尔。艾登迅即与法国、以色列结成联盟,一举进攻埃及。英国的目的是要控制中东地区,从而阻止美国在中东的势力扩张。苏伊士运河是中东地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艾登不愿在他任首相时失去这块已到手的肥肉。10月29日,以色列入侵埃及,两天以后,英、法军队进犯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坚决抗击入侵之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对埃及的正义行动予以大力支持。12月22日,英、法入侵失败,从埃及撤军,战争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结束。从此,英、法两国在中东的势力大大削弱。此时,美国趁机抛出一个政策,总统艾森豪威尔在1957年1月5日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提出,同中东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和提供援助,对中东地区希望获得军事援助的国家实行军事援助计划,等等。这个策略后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它把英国在中东的势力夺过去了,导致英国国内对艾登发出一片指责声。


艾登平生第一次发动的侵略战争很快就失败了,同时还赔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1957年1月9日,他辞去了英国首相和下院议员职务,离开了政坛。好在他还兼任着伯明翰大学校长之职,这个职位是他自1945年开始担任的,一直未有因官职的变迁而旁移他人,此次离开政界,他便隐于学府之中,写他的回忆录去了。


1960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回忆录《全程》,第二年被英王封为终身贵族,授予伯爵,并改称阿冯伯爵。1962年他出版了《面对独裁者》,1965年出版了《清算》,这些都是他从政多年的回忆录。1973年,他辞去大学校长职务,后来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定居,也写了几本书,如《周而复始》、《外交事务》、《艾登回忆录》等等。1977年1月14日,艾登在英国威尔特郡赛利斯布里镇去世,享年80岁。


Δ作者点评


作为一名外交官,艾登无疑拥有令同僚和上司敬佩不已的才华,他天生的口才和贵族气质使他自大学时代起便能在政治上显露头角。加入保守党更使艾登拥有登入政坛的资本,所以一旦任外交大臣游说列国,他便有如潜龙升天,舒卷自如。他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外务大臣,在英国受到法西斯的侵犯之际,能表现出比前任外相更为强硬的态度,一反弥漫于英国政界的绥靖思潮,能洞察希特勒之野心,这足以使艾登在第二次大战中成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正由于有这样坚决的外交思想,才得以使他两次复出,并官复原职。在二战中,他已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代表,并得到政界和民众的支持。


然而艾登似乎仅有外交才能,他会斡旋于许多大国之间,能很好地游说和调停各国之间的关系,但他不是一个杰出的国家领导人,他的短短的首相任期便充分说明这一点。年轻气盛已不能用于国家重大决策之中,埃及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决策失误,说明他对战后世界形势估计不足,缺乏杰出政治家的决策能力,把埃及的控制势力从英、法手中拱手让出,使美国渔翁得利,受到国人的攻讦,也受到世界政治家们的窃笑。一场失败的战争竟然使他丧失首相与议员之职,更足以证明他已失去英国人民的信任,较之他的前任丘吉尔,还是远逊一筹。


不过我们客观地评价艾登的功过,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二战期间,他频繁与各国首脑会晤,都得到预想的成果,并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战后对印度支那和平的局势的促成,也应记上他一功。艾登以年轻的政治家身份参与世界重大政治会议和人类命运的决策,几十年为英国政府耗尽才华。当晚年夕阳西下时,英国王室没有忘记他的功勋,以终身伯爵的称号抚慰了他暮年的苍凉之心,艾登也会心满意足了吧!


【刘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