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天生圣者

作者:安意如

|

类型:诗词·散文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35

|

本章字节:10080字

自由与自在


一路眠霜宿雪,终于从自身的叛逆,走向悲悯天下的大情怀。一个人的自在逍遥,转成愿世人离苦得乐。茫茫天下,回首都是家。


最近得空看了浙版《西游记》,比想象中好太多,不该被埋没。编剧是有功底的,用心熟读了原着的人,尊重原着,且深明佛理,看得出也认真读了《大唐西域记》。改编时丰富了诸多细节,却未胡乱着笔改变角色的性格,台词深具个性,符合年轻一代的口味,谈禅论道却能深入浅出,我看了深得教义,是近来名着改编难得的诚意之作。


看到镜头里花果山嫣然盛放的桃花,我忽然想到了这只猴子的前世今生。我怎么能忘了他呢,爱吃桃子的孙猴子,他与桃花的关系哪里浅了?我知道,我势必要为这只猴子写点什么。


在六小龄童的塑造下,我们印象中的孙悟空是懂事的、天真的、仁义的、怀才不遇受了委屈的,他又急公好义,勇于反抗,是天生地养一等一心无挂碍的大英雄。


事实上是如此,又不尽然。我看网友评论说浙版《西游记》孙悟空妖气多过于仙气,对此颇有微词。殊不知这才接近孙悟空的本来面目:天真、狂妄,自大、迷惘,无拘无束,好勇斗狠。


偷蟠桃,盗仙酒,偷食金丹,好一场天宫大闹,只有别人的不是,没有他的不对。不听劝说,不服管教,这才有了五行山下五百年受难。那时的他,还是个任性妄为、不懂事的孩子。


法不孤起,必仗缘生。因果,因果,因缘化生,环环相扣。有果必有因,自作的还须自受,无人代领。我欣赏如来佛说的,不是如来的手掌压住了孙悟空,是他的心被“贪、嗔、痴、慢、疑”所困,这五毒化作五行山困住了他。在他没有意识到这点之前,他不可能脱困。这番说法,叫我豁然开朗。


五百年。时间凝固的五百年。


被镇五行山下,手脚不得动弹,生生只露出个头来。饥食铁丸,渴饮铜汁。周围花草繁盛,叶落果熟都与他无关,他只可眼看,不可伸手摘取。有什么比原本天不管地不收的人骤然失去自由更让人心碎?英雄落陷,更堪悲。


寒来暑往,朝来暮去。春色年年如旧。时间的流逝对他来说已没有意义。我想,他肯定无数次地想回到花果山,回到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那里是他温暖的家乡,与世无争的宁静,有他闲云野鹤般的少年生活。那里有奉他为王、对他敬若神明的猴族,它们与他真心亲近,是任时光变换也不会改变立场和心意的亲人。那里有他不曾受过伤害、欺骗的过往。


这天生天养的石猴儿,原本在花果山这块天赐福地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目睹身边老猴死去,他突然从迷梦中醒来,陡然发现快乐如此轻薄短暂,经不起推敲。生存充满威胁恐惧,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无处不在。生命到底是由什么主宰掌控?他像一个哲人,开始思索生存的意义,却发现想得越深,迷惘越多,最后所有的问题纠结成一团乱麻,他找不到线头在哪里。


苦思不得其解的石猴儿毅然决定放弃优渥的生活,告别故乡,飘扬过海去学艺,为未来寻一个方向,为心中的疑问找一个答案。他要寻到的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他造筏出海,从东胜神洲漂流到西牛贺洲,游历过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一路上学说人语,以人的方式说话行事。时而饥寒交困,经历风霜雨雪,他不以为苦。


他像一位苦行僧,只身穿行世间。清澈的眼睛望见的是世人被贪、嗔、痴、愚所扰,被酒、色、财、气所困,还兀自流连醉乡,红尘颠倒,沉迷不醒。诸般种种,他深以为苦。世人望他若禽兽,他叹人身难得,世人却自甘堕落,凶蛮狡诈连禽兽都不如。世人对他嘲笑逗弄,不解他心中大志,他可以一笑置之,寻仙访道的念想却始终不曾放下。


寻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在菩提老祖门下修道。因灵性天成,他获得特别对待,学成了长生道术。


那时的他呀,仍是一脉天真轻狂的本性。所以师兄们一夸赞一撺掇,立刻忍不住显示本领,被师尊从旁看出劣根来,逐回花果山。果然是立了名望,也果然闯下大祸。闯龙宫,闹地府,他由着性子来,我要的我就一定要要到,我不要的就不要!


被拽上天宫做了弼马温,不免让人有大材小用之憾。天帝诚然有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过错,孙猴子何尝就做得全对了?那时的他不懂,一切可以从低做起,既然一切都是修行,何必恋栈,何必计较一个名位?他不忿,反下天宫,自封做了“齐天大圣”。


这时的他,心已不如当初寻道时洁净天真,有了名欲之念,故此有了斗争之心。上天再次纵容他,许他“齐天大圣”的名位。这真是勇于反抗的草根英雄的重大成功,历来受人称道。


群众看得大呼过瘾,是因为孙悟空无形中为我们消了一口恶气:规矩都是人定的,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对许多怀才不遇饱受委屈的人而言,真是精神上的重大鼓舞!他做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实际上,孙悟空再上天庭之后,尊崇和新鲜感并没有维持多久,失落感反而与日俱增。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他也恍惚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值得称道的地方,没有普救世人的功德,倚仗的只是法术高强。周围的人对他只是冷淡的客气,虚与委蛇的敷衍,没有真心的尊重。对一个自负自重的人而言,被人轻慢真是致命的打击!历史上许多有才识的人,也是这样愤然出走的。


看似逍遥,却无所事事。他不快乐,很难快乐起来!糟糕的心绪郁积起来,才有了后来的大闹蟠桃会。他再次感到侮辱和伤害,毅然——也是自知大祸铸成后,反下天宫。


第二次下界之后,他的野性全然迸发,成了目空一切的草头王。天界诸神的无能,更让他自信心爆棚,直至得意忘形。五月天的《倔强》中的歌词非常适合形容最初的孙悟空:“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刚克刚。”


从汲取天地灵气的灵石中孕育而出,孙悟空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凡。不凡,不仅是指日后惊天动地的作为,还包括修行之路上必须经历的大喜悦与大苦难。


天才注定不会被埋没。此时的孙悟空需要的已经不是道术上的修为,而是精神上的历练。所以如来佛出马,将他镇于五行山下。这对他并不是侮辱和伤害,而是强迫他去静思、反省。


仅仅是如来佛的手掌压不住他,必须佛法封印,亦即正义。真正的正义充满了智慧。这智慧如来掌握,所以他前来,不是来跟孙悟空斗法,是斗智慧。


孙悟空是聪明,可惜,彼时他仍欠缺智慧。如来佛代表的智慧大获全胜,他几乎是兵不血刃,转眼就制服了桀骜不驯的孙悟空。


五百年前的孙悟空,依纯然的天性行事,从一无所有到只身敢与天斗。被驯服看似是失败了,可是妥协之后,得到的是更宽广的进步余地。若孙悟空一路无敌手,他只会被自己的狂妄毁灭。若生命只有刚毅、勇猛而无妥协、忍让,注定无法修成正果。如来佛的出现,让那个唯我独尊的孙悟空认识到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真正的高手是不动如山。


五行山压下,他的世界坍塌。周围生机盎然,越是欣欣向荣,越是反衬出他的沧桑与孤苦。世界向他显示了一个残酷实在的道理:天人五衰,诸佛寂灭,世界离了谁都运转如常。就连花果山的猴子们,没有美猴王的日子,也照样生生不息地繁衍。孙悟空再怎么厉害都不能为所欲为,依然要顺服于天道,亦即无所不涵的智慧。


没有尝试过快乐,也就无所谓痛苦;失去了自由,才知自由可贵。斗转星移,花谢花开,在他眼中已无分别。


喜怒哀乐,俱化为孤独。再没有一种情绪,比寂寞更深入骨髓。经过了五百年的磨砺,孙悟空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对,但仍不知超越困境的机缘在哪里。


这时候,前往西天求经的唐僧出现了,孙悟空无奈且悲哀地认识到,眼前这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的和尚既是他的救命恩人,又是他必须躬身以侍的师尊。以他无所不能的能力,他必须听命于这个一无是处的和尚。


如果说,菩提老祖是上天安排来发掘他的人,那么唐僧就是上天派来悉心打磨他的人。


如来比玉帝更会识人用人,他知道孙悟空堪当大任,绝非一个养马看园的闲职可以糊弄。他不但对孙悟空委以重任,还安排唐僧来做他的师父。唐僧的以柔克刚正好用来克制孙悟空的躁性。他安排孙悟空保唐僧取经,既让他建功立业,也让他在漫长的十万八千里路上,一步一步打磨自己的心性。


西行路漫漫,无论是唐僧,还是孙悟空,抑或是八戒、沙僧、白龙,他们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无人可偷懒,无人可替代。


没有获得真经之前,唐僧只是个有理想有觉悟的普通人,他自幼受佛法熏陶长大,慈悲为怀到几乎善恶不分。而火眼金睛在某种程度上使孙悟空成了先知,能看透一切妖魔鬼怪的本来面目与他们制造出来的障眼法,实质上这是一种洞悉层层包裹下的狡诈人心与混沌世事的能力。


孙悟空处理的方法就是斩杀,杜绝后患。唐僧不能识辨,也不能认可他的做法。


先知和后觉认知上的差距造成了他们之间数次重大分裂,取经团几至分裂。曾经我希望,唐僧能有自知之明,一切都听孙悟空的,八戒也不要那么多话,那不就省了很多麻烦?后来我知道,如果那样一帆风顺,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磨难和超越自身心性的限制了。一路平安到西天,我们还要看《西游记》做什么?


取经团师徒四人,每个人都身负前罪,分别指代了不同的根器。孙悟空意味着开创、破除,唐僧是坚忍、守成,八戒是懒惰、机巧,沙僧是勤劳、笨拙,白龙马意味着低头始终沉默地前行。他们打打闹闹,争执不休。可正是因为不断的磨合、考验,师徒四人才愈见亲厚。


相信所有人都和我一样,认为孙悟空的可爱在取经的千难万险的历练中更为显现。一开始孙悟空是勇者无惧,而后他是仁者无敌。他愈加坦荡大气,急公好义,大仁大勇,不计前嫌,不念旧恶。即使很多次,都是因为猪八戒从旁挑唆才使得他跟唐僧决裂,事后也未见他记挂心上与猪八戒计较。他变得更机巧从容,更懂得退让和容忍,不再是一味恃强斗狠。他甚至肯为了营救唐僧去跪拜妖怪,去恳求以往他根本不放在眼中的神仙、菩萨帮忙。


他不是实力变弱,而是性格成熟后的收敛。他懂得了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获得太多人的帮助。一个人的战斗,到最后不是精疲力竭,就是孤立无援。现在,他拥有了更多的责任、牵绊,包括紧箍咒的禁制,他已不要,也不能一个人战斗。


这时,他惊喜地发现,漫天神佛对他的态度也悄然有了改变,他们不再视他为无所事事的妖仙,而是尊敬地称他一声大圣,或是亲昵地叫他一声猴子。


一部浩瀚的《西游记》,孙悟空是当之无愧第一男主角。妖怪们诡计多端,防不胜防。猪八戒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处在自我斗争中,时而良心发现翻然悔悟,一遇挫折就怀疑,吵吵着要散伙。唐僧肉眼凡胎,优柔寡断,加上谗言的搅扰,孙悟空常常出力不讨好,被误解、被训斥是常有的事。


明明洞烛先机却要饱受闷气。西行路上随处可见的烦恼和愤怒,是教孙悟空获得忍恕的力量。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光有刚猛求进的心远远不够,还须有随机应变的智慧。一路上,被外力所扰,被内在的感情牵绊。那些象征自然灾害或者人世险恶的妖精不断骚扰、打击,企图摧毁他,他依靠自身的信念不屈不挠重建,不断地自我超越。


接受各种挑战,忍受疲惫和挫折,他必须拥有勇气和信心,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每个难关,漫天神佛只能提供指引和帮助,若他自己放弃了,那一切就宣告失败、终结了。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孙悟空被他两个师父先后赋予的名字,是对他两个精神层面的解读。行者即行路,途中有磨难挫折,但他必行无疑,这是他的命运。悟空,虽然他的内心本来就是空空如也,但观察、自省、了悟,仍需要时间与契机。


一路眠霜宿雪,终于从自身的叛逆,走向悲悯天下的大情怀。他同情弱小,扶持笨拙,一个人的自在逍遥,转成愿世人离苦得乐。


看人间处处有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茫茫天下,回首都是家。西边的晚霞灼灼燃烧,桃花也灼灼如火,英雄回到生命的起点。


花果山依然风景如画,猴族昌盛。他完成了使命,晋升为斗战胜佛,最难战胜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他成就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此时他得到的,才是究竟的解脱,向往已久的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