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应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1
|本章字节:9814字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是《智慧书——永恒的处世经典》的作者,曾在书中这样写道:“所有高明的赌徒均行此策。退得妙恰如进得巧。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获得了更多的成功,就要见好就收。联袂而来的好运总是可疑的,最好是好运和厄运交错而来,这样还可以使人享受苦中带甜之乐。当运气来得太猛烈时,它很可能会摔倒并把什么东西撞得七零八落。有时候幸运女神会给我们补偿,拿持续性来换取我们的紧张感。如果她长期把某个人背在背上,她一定会感到非常疲倦的。”他从人的需要角度讲,劝诫人们要功成身退,见好就收,切忌过于贪心。
的确,一个人如果利欲熏心,让个人的欲望无休止地延伸,势必会碰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需要以及理智地处理欲望和现实的矛盾,他就可以活得更加潇洒自在。就像草原上的狼,所向无敌却从不称王,可以说正是这种该收场时就收场的生存智慧,才让它们成为草原上的强者。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谢周的名人。一天,他应邀去朋友家赴宴。这位朋友是王侯之子,排场很大,足足占了方圆百丈的露天大场。朋友请谢周献歌一曲,他毫不谦让,登台为全场宾客演唱,博得雷鸣般的掌声。一时间,酒宴的气氛达到顶点。
就在此时,谢周饮罢杯中酒,整理好自己的衣衫,恭敬地向朋友行礼,然后告辞而去。众人都很诧异,还有人怪他没有礼貌。只有这位朋友表示理解,笑着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我只恨自己是这里的主人,不能像他那样潇洒。”
花半开,酒半醉,这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真正的乐趣,留下一段津津乐道的回忆。如果非要尽兴,将自己搞得疲惫不堪不说,还会带着兴尽之后的失落离开。就拿上面的谢周来说,他在宴会上出尽风头,如果继续下去,肯定会得罪一些人,所以不如见好就收。从谢周身上,我们能够学到适可而止的做人态度。
事物到了极致,往往就要招来灾祸。同样道理,花在半开半闭时最迷人,酒在慢品微醺时最陶醉。推而广之,在功名利禄面前,凡是尝到甜头就要知足,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否则死亡的阴影也就逼近了。为人处世一定要明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急不贪才是快乐的真谛,而沉溺太深并不能给人生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到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顺风行舟,一日千里,岂不快哉!然而一味纵情于快意之中,忘却适时掌握舟船的方向,就难逃覆舟溺水的命运。人的势力也是如此:早上得势身居卿相,可上青天;晚上失势时已是布褐贱夫,一落千丈。因此,当我们的事业处于巅峰之时,除了要控制自己的野心之外,更应在极盛时做好衰微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谨慎,处处小心,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才能持盈保泰,明哲保身。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字伯涵,清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是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因为作战有功,朝廷任命曾国藩统率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成为清朝最具实权的汉族官僚,权倾一时。但他并没有因此扬扬自得,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1864年,湘军攻下天京,曾国藩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大功臣,被封为一等勇毅侯,世袭罔替,可谓是功成名就。然而此时,春风得意的曾国藩想到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因此,成功和荣耀给曾国藩带来的不仅仅是喜悦,相反,他感到非常惶恐,变得更加谨慎。
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所以在湘军大肆洗劫天京城后,曾国藩为防止功高震主,树大招风,立刻修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此外,他还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并发给全饷。为了向朝廷证明自己没有谋取权势的野心,曾国藩下令裁撤湘军四万人,从而化解了当权者对他的猜忌,缓和了多方面的矛盾。在这方面,曾国藩的考虑是非常周到的。其实,清廷在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后,就准备解决曾国藩这个潜在的危险。因此,曾国藩主动提出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的请求,正中统治者的下怀。这样,曾国藩不仅赢得了朝廷的信任,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曾国藩清醒地看到:古来得享一时盛名者多有,其中却很少有能善始善终、安度晚年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在极盛时预作衰微之备。曾国藩深谙此道,并告诫家人“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一味向平实沉稳处用功”,将来遇到一个好时机时,要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曾国藩在给其弟曾国荃的家书中写道:“谆谆慎守者但有二语,曰‘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而已。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婢仆,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势不多使,则少管闲事,少断是非,无感亦无怕者,自然悠久矣……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之所以一生显赫,位极人臣,而且最终能够全身而退,世代簪缨,这和他的处世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他认为:人生在世,张弛有致乃制胜之道,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只进不退,必生祸端;光退不进,一事无成。的确,事业有成的人往往会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想要明哲保身,就必须懂得进退有据、刚柔相济。
古往今来,安常处顺者大有人在,曲径通幽,最终成大业者也不少。即使干不出轰轰烈烈的壮举,至少在精神上也获得了某种轻松、潇洒的感觉。正如曾国藩所说:“不要等别人来平自己,自己时时警醒,先把自己过满过分之处平掉改掉,如此自抑,岂非减少了多少政敌,省却了多少祸害!”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在成功时要懂得见好就收,这是避免祸殃的明智之举。如果成功后还不知足,那就会遭人之忌,甚至遭人之害。在今天,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优胜劣汰,生活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太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顺应自然、泰然处之,会在你失衡时甚至绝望时为你调整心态,重建人生的信念系统,塑造新的自我意识。
《尚书·大禹谟》中有这样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就是告诉我们骄傲自满将不会取得进步,而谦虚则会使自己得到好处。然而,尽管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并不能付诸行动。历史中,这种“满招损”的事例,不计其数。楚霸王项羽因其“力拔山兮气盖世”,曾经声势浩大,威震四方,但由于骄傲自大,弄得众叛亲离,最后自食苦果,自戕于垓下。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知人善用,虚心纳谏,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因而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但到了晚年,却因为骄傲自满,在攻打高丽时惨遭失败。
如今,仍有不少人不吸取教训,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以外战一场不败的战绩获得男女团体冠军,并包揽了单打前三名,达到荣誉的顶峰。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蔡振华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成功的欢庆氛围之中,而是明确指出,全国乒乓球界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满足于国乒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
蔡振华之所以这样说,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因为中国队曾有过从“山顶跌到低谷”的惨痛教训。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国家乒乓球队包揽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七项冠军,两年后的第37届世乒赛又六次站上了冠军领奖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强者。当时,在鲜花和掌声面前,国内不少人认为即使派一些省市队去参加世乒赛,也有可能拿世界冠军。与此同时,国内乒乓球界产生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不求上进,战术越来越简单,训练理念和手段也开始落后于欧洲。整个乒乓球队伍管理松懈,战斗力下降,在比赛中缺少相持能力,与欧洲人的对抗明显力不从心。
中国乒乓球界的骄傲自大,不仅使我们一次次错失良机,更严重影响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信心。1989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男子乒乓球队在决赛中以0比5负于瑞典;1991年,名次跌至第七名。这样的局势与80年代初的全胜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80年代末,中国乒乓球队盲目轻敌,沉浸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从而陷入落后的境地。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告诉我们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谦虚不仅是一种美德,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智慧。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于伟大的时候。”大凡一个人要想学会一点东西,办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具备虚心谨慎的态度。否则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局限,沾沾自喜于一时之功而最终变得孤陋寡闻,被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所淘汰。因此,为人做事应当有度,懂得自谦,明白“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在人生奋斗的路上,面对目标,半而不满,一旦目标实现,就要为新的目标而奋斗,切不可自傲自满,因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知道,伸出去的拳头只能被人打,收回来的拳头才能打人。
俗话说:“做人要做到十分,做事只可做到八分。”凡事要思前顾后,做得恰如其分,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太过偏激往往得不偿失。满招损,谦受益,一个顶峰的到来恰恰是一个下坡的开始,追求尽善尽美的同时却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正所谓“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对此,《列子·仲尼》中有段精辟的比喻,列子说:“眼睛将要失明的人,先看到极远极微小的细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极细弱的蚊子飞鸣的声;口将要失去味觉的人,先能辨别雨水滋味极微小的差别;鼻子将要失去嗅觉的人,先嗅到极微弱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急于奔跑;心将糊涂的人,先明辨是非。所以事物不到极点,不会回到它的反面。”这段话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欲望太强,贪婪会使人走上绝路,而见好就收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做人的基本常识。人生总会面临无数次的选择与无数次的放弃,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必须正确地权衡利害关系,否则只会置自己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月盈则亏,物极必反”不仅是天理循环的规律,也是处世的盈亏之道。
谦卑处世人常在,平和待人留余地。海能容纳百川是因为把自己放得很低,方能让万千河川归流。做人也是如此,放低姿态,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
知退一步之法,懂让三分之功
■一
处世让1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2;待人宽3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迷津指点:
让:退让。
2
张本:基础、根本、起点。
3
宽:宽恕,厚待。
古文译读:
为人处世,懂得谦让一步才是明智之举,因为今天的退让其实是给明天的胜利作准备;对待他人宽宏大量是一种福气,表面看起来是给别人行了方便,把利益让给了他人,实际上是为今后给自己行方便打下了基础。
■二
径路1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2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3一极安乐4法。
迷津指点:
径路:指小路,狭道。
2
滋味:味道,这里指好吃的东西。
3
涉世:经历世事,此处指为人处世。
4
安乐:安宁,快乐。
古文译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