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闲适篇(3)

作者:洪应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51

|

本章字节:11486字

杨慎在《临江仙》一词中叹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候在天空积聚所形成的现象。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聚积于地所形成的。知道是气体的积聚,知道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坏?天和地是宇宙中的小东西,还有更大的物体,难得穷究,难得透彻,本来如此;难得推测,难得了解,也本来如此。忧愁它会坏的,难免忧愁得太远;认为它不会坏的,也未必正确。天和地不会不坏,总有一天会坏,碰到要坏的时候,怎么不忧愁呢?列子听了笑着说:“说天地会坏是荒谬,说天地不会坏也是荒谬。会坏和不会坏是我所不知道的。纵使这样,坏是一种可能,不会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活着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情况,死者又不知活着的情况,出生不知终结,终结不知开始。会坏和不会坏,我何必放在心上呢?”


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亦可给人恬静的心境,恬静的心境又可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心境的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促进,和顺之气便从本性中流露出来。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唧唧喳喳地表现自己,让自己智慧的锋芒外露。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成天闹哄哄的,大叫大嚷地表现自己,生怕一静下来这个世界就把他忘了。


满罐子水不动荡,默默无声;半罐子水荡到半空中,扑通扑通地响个不停。智慧老人像风平浪静时的大海,沉静而又渊博;浅薄之徒像快要干涸的小溪,走到哪里就喧哗不停。


只有虚才能包含万物,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水源在何处,这样才算得上永葆生命之光;只有静才能获得真理,“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涌动奔腾,那就只能听到自己的响声,而映不出天上的星月和地上的山峰。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智,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只有以闲情、以心静才可以耐得住寂寞,才能体会到自然的真趣。


借景抒情,以陶冶情操,这是励志的第一步。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非宁静无以致远,无常心无以养性


■一


势利1纷华,不近冬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2,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迷津指点:


势利:权势和利欲。《汉书·张耳陈余传》:“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2


智械机巧:运用心计权谋。


古文译读:


权力和财富使人眼花而乞求,不接近这些的人就清白,接近了而不受其污染的人那就更清白;权谋诡诈,不知道的人算高明,知道了却不使用的人就更高明了。


■二


肥1辛甘非真味2,真味只是淡;神奇3卓异4非至人,至人5只是常。


迷津指点:


肥:美食。《淮南子·主术》中说:“肥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


2


真味:美妙可口的味道。比喻人的自然本性。


3


神奇:指才能智慧超越常人。


4


卓异:才智过人。


5


至人:道德、修养都完美无缺的人,即最高境界。《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文译读:


美酒佳肴、鱼肉美食都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只有那粗茶淡饭;才智卓绝、超凡脱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是那些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人。


■三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1;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2。


迷津指点:


脱凡:超凡脱俗。


2


入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古文译读:


一个人能摆脱功名富贵权势思想的左右,就可超越庸俗的尘世杂念;一个人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就可以进入超凡脱俗的圣贤境界。


■四


人人有个大慈悲1,维摩2屠刽3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味,金屋4茅舍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5千里矣。


迷津指点:


大慈悲:能给他人以快乐叫慈,消除他人的痛苦叫悲,这是佛家用语。《观无量寿经》有“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萨广大之慈悲。


2


维摩:梵语。“维摩诘”的简称,是印度大德居士,汉译叫净名。与释迦同时人,因辅佐佛来教化世人,被称为菩萨化身。


3


屠刽:屠是宰杀家畜的屠夫,刽是以执行罪犯死刑为职业的刽子手,但同样具有佛性。


4


金屋:指富豪之家的住宅,建筑金碧辉煌。汉武帝有“若得阿娇当以作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认为世间事物皆虚幻,故金屋、茅檐并无差别。


5


咫尺:一咫是八寸,一尺十寸。咫尺,指极短的距离。


古文译读:


每个人都有仁慈之心,维摩诘和屠夫与刽子手的本性是相同的;世间到处都有合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这一点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和简陋的茅草屋没有什么差别。可惜人心经常为情欲所封闭,因而错过了真正的生活情趣,不能排除物外杂念,虽然只在咫尺之间,实际上已相去千里了。


■五


风恬浪静1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2处,识心体3之本然。


迷津指点:


风恬浪静:比喻生活平静无波。


2


味淡声希:味指食物,声指声色。比喻自甘淡泊,不沉迷于美食声色中。


3


心体:指心的深处,也就是人性的本质。


古文译读:


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人性的本质。


■六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1;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迷津指点:


趣:真趣。


古文译读:


好谈隐居山林生活之乐的人,不一定真的领悟到山林生活的乐趣。口头上说讨厌名利的人,未必真的忘却了对名利的贪恋。


■七


有浮云富贵之风1,而不必岩栖穴处2;无膏肓泉石之癖3,而常自醉酒耽4诗。


迷津指点:


浮云富贵之风:视富贵有如浮云般的高尚品格。


2


岩栖穴处: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


3


膏肓泉石之癖:泉石,指泉水山石。此处指喜欢泉石之乐成癖,严重得像病入膏肓那样难治。


4


耽:倾轧。


古文译读:


一个能把荣华富贵看成是浮云敝履气度的人,根本就不需要住到深山幽谷去修养心性;一个对山水风景没有形成癖好的人,如能经常喝酒吟诗也有一番乐趣。


■八


嗜寂1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2;趋荣3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4。


迷津指点:


嗜寂:嗜好寂静。


2


通玄:通达玄妙之境。


3


趋荣:趋附荣华。


4


自适之天:悠然自得的天地。


古文译读:


一个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幽谷的奇石,就能领悟出极深奥的玄理;一个热衷权势的人,一听到悠扬的音乐、看到美妙的舞姿,就会把一切疲劳忘掉。只有真正了悟人生的豁达之士,才能保持纯真的天然本性,内心既无寂寞也无喧哗,凡事只求适合天性而永远处于自在逍遥境界中。


■九


身如不系之舟1,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迷津指点:


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语出《庄子·列御寇》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古文译读:


身体像一只没有缆绳的孤舟,自由自在地随波逐流,尽性而泊;内心像一棵已经烧成灰的树木,所以无论是刀割之痛还是香涂之乐都跟我无关。


■十


热闹中着一冷眼1,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2处存一热心3,便得许多真趣味。


迷津指点:


冷眼:冷静、客观的眼光。


2


冷落:冷清,不热闹,寂静,落寞。唐·钱起《山路见梅感而有作》诗:“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3


热心:热忱心情,犹热情。


古文译读:


热闹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眼光,就可以省却许多劳苦用心的思考;冷清落寞时留存一份热忱的心情,就可以获得许多真正的情趣意味。


■十一


真空1不空,执相2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3如何发付4?在世出世,徇5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迷津指点:


真空:佛教用语。真,实在;诸法无实体叫空。真空是不为任何事物所迷惑但留一纯真,即佛教认为达到涅槃境界时,就离开了一切迷情所见之象,故叫真空。


2


执相:执是执著,相是形象。执相,固执于个别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别认识的一切现象称做相。


3


世尊:佛家十号之一,此处指释迦牟尼佛。据《佛说十号经》:“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4


发付:发表意见。


5


徇:拼命追求。


古文译读:


不受任何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纯真,心中却又无法排除所有物象;执著于某种形象之上虽然不能得到真理,但不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请问释迦牟尼佛如何解释?置身于世又想超脱世俗,拼命追求物欲是痛苦,断绝一切欲望也会痛苦,如何应付痛苦,只凭自己的修行了。


■十二


耳目见闻为外贼1,情欲意识为内贼2。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3,独坐堂中,贼便化为家人矣!


迷津指点:


外贼:佛教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指称。因六尘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接,会产生种种嗜欲,导致种种烦恼,故名。


2


内贼:指与外贼相对应的心理活动。


3


惺惺不昧:警觉而不昏。惺惺,机警、警觉的意思;昧,昏乱。


古文译读:


每个人眼睛所看、耳朵所闻的声色都是外来的敌人;每个人都有容易冲动的感情、无法满足的欲望,这些心理上的邪念都是内在的敌人。不管是内敌还是外贼,只要身为主人翁的你保持灵魂的清醒,每天都循规蹈矩,不违背情理法则,那么,所有心理上的敌人都会成为你修养品德的助手。


■十三


处世不宜与俗同1,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宜令人厌,亦不宜令人喜。


迷津指点:


与俗同:俗,指一般人。


古文译读:


处世既不能流于庸俗以致与坏事同流合污,也不要标新立异故意与众不同;行事既不可以处处惹人讨厌,也不能凡事都讨人欢喜,博取欢心。


■十四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1之功,即在尽心2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迷津指点:


了心:了,当觉悟、明白解。了心是懂得心的道理。据《淮南子·原道训》:“夫心者,五岁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故心为智力的源泉地。


2


尽心:拿出智慧扩张善良本心。《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古文译读:


超脱凡尘俗世的方法,应在人世间的磨炼中,根本不必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应在贡献智慧的时刻去领悟,根本不必断绝一切欲望,使心犹如死灰一般岿然不动。


■十五


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1之,遇草则欲去2之,但以形气3用事。若以性天4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机5,非自畅其生意6也。


迷津指点:


培:培养,培育。


2


去:此处为铲除的意思。


3


形气:指人的血性意气。


4


性天:性理。理学术语,是先天具有的一种道理,与上文之“形气”相对。


5


天机:天之机密。此处指不可言语的机密。


6


生意:生命的意趣。


古文译读:


人之常情,听到黄莺婉转就高兴,听到青蛙呱呱就讨厌;看到花卉就想栽培,看到杂草就想铲除。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怒爱憎来判处。其实按照生物的天性来说,黄莺悦耳也好,青蛙烦人也好,都是在表达它们的情绪;不论花朵的绽放,也不论杂草的生长,何尝不是在舒展它们的生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