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钊
|类型: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8
|本章字节:2392字
诸葛亮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更是一个让人高山仰止而又为之叹息的人物。他的忠诚,他的勤奋,他的亲民,都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而他的个人修养与道德风采,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甚至不能算一个成功的宰相。他的缺陷十分明显:谋略与实际存在脱节、用兵过于谨慎,是他在军事上的弱点;事必躬亲、操劳过度,而又没有可靠的、合适的助手与接班人,是他在治国上的短处。
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往往比发表什么样的言论要重要得多。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个贤臣,这是通过他说过的话和对他一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然而,从他的执政风格、军事和政治举措,我们却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看法,认为他短视、专权、独裁,甚至对皇帝不尊重,有“不忠”的表现。
为什么在诸葛亮这个人的身上,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论?这就是“言”、“行”之间的差异,以及因为这种差异引起的后人对这个人物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后人对诸葛亮的理解,都是基于后人自身的立场,所以才会出现互相冲突、截然对立的不同看法。
因此,我们对诸葛亮、对有关诸葛亮的各种评论,都应该持辩证的观点,认识他的全面特征,也要认识到他在细节上的表现,将这些对诸葛亮的不同看法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诸葛亮形象。
正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非常明显,每个人都能看得到,因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是君子,是贤臣,是智者,所以我们才会对他的不足之处都了如指掌。他的缺陷,与他的伟大又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正因为他是一个功过、长短都十分突出的人物,所以他才会成为一个“话题人物”,才会被争论不休。求全责备也好,文过饰非也好,都是在后人出于对他一生成就的肯定这一前提下的。不过,简单地讨论他成功或者失败、出色或者平庸,对现代人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是看三国落泪,为古人担忧。今天我们关注诸葛亮,更多地是要解释为什么他会有如此鲜明而独特的功过,有如此令人费解的长短。
这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因此,本书对诸葛亮的一些“过人表现”,比如“三顾茅庐”、“借东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卧龙吊孝”的情节没有涉及,因为那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我们所关心的,是他“隆中对”、“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收姜维”这一类与人、与实干有关的内容。
在品读诸葛亮为人、处世、为政、用兵等方面的行为时,笔者希望与读者就这些突出他个人能力与智慧的问题交流。其实,这个解读与反思诸葛亮的过程,也就是笔者感受诸葛亮的智慧、转化其智慧成为现代资源的努力。读者如果能从中有所领悟,或者从中产生更高明的见解,也许会是一笔意外的收获。
。x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