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逍文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本章字节:11936字
造福汉疆的友好使者
文成公主,唐室宗亲,唐太宗养女。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几次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启程前往西藏。
文成公主给藏族人民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文成公主还给藏族人民带去了唐朝的先进文化,使落后的西藏大步地迈向文明。
文成公主在西藏一共生活了四十年,她不仅被载入史册,而且一直活在藏族人民的心中。
1多才多艺,婚姻却一波三折
文成公主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走向全盛的时期。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迅速地出现了天下大治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景象,成为被历代所称道的太平盛世。
在对内发展经济的同时,唐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采取了合理的政策。一方面,他通过战争手段统一边疆地区,坚决打击一些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扰和威胁;另一方面,他又通过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来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对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高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还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许多少数民族的首领还被唐太宗选拔在京师长安任职,有的担任文官,有的甚至在皇宫中担任禁军首领。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多次把宗室女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通过和亲的政策,加强少数民族与唐朝的联系和团结。
为了进一步密切与唐朝的关系,寻求唐王朝强有力的保护,许多部族首领在朝贡的同时,纷纷向唐王朝表达了求婚联姻的愿望。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就是其中的一个。
吐蕃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上。松赞干布当上了吐蕃的赞普(国王)后,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平定内乱,征服属部,扩展势力,最终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
吐蕃国势的日益强盛给了松赞干布实现梦想的资本。当各地的部落首领争相以迎娶大唐“天可汗”的公主为莫大的荣誉时,英武的松赞干布自然也不甘落后。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开始派遣使臣向唐朝纳贡,受到了唐朝的热情接待。接着,唐太宗派遣了以冯德遐为首的使团携带着国书和礼物,随同吐蕃使臣一道,前往吐蕃慰问。
松赞干布隆重地接待了冯德遐,他喜欢冯德遐雍容优雅的态度,华丽高贵的服饰,也就更加喜欢和汉族亲近。从唐朝赠送的礼物中,松赞干布了解了唐朝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十分羡慕。当他听说邻近的突厥和吐谷浑都向唐朝请求通婚时,松赞干布立即作出了向唐朝皇室求亲的决定,并再一次派遣使臣,携带珍贵的礼品,随同冯德遐一起到了唐都长安。
但吐蕃的求亲却遇到了波折。原来唐朝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都有政治目的,大抵是少数民族被征服以后,唐朝另立新的统治者。许婚即是表示对他们积极支持,也希望他们“长是汉家亲”,永远做边疆的屏藩。公主下嫁少数民族需要花一笔巨大的费用,凡是天子嫁女所应有的奢华排场,丰厚的妆奁,都必须有。因此唐朝在和亲问题上非常慎重。当时很多少数民族之间往往以婚姻关系互相依托,甚至作为和平兼并部落的方法之一。唐朝是“天可汗”,是各族的共主,结好唐朝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他们考虑这个问题时态度很主动,希望很迫切。松赞干布恢复统一不久,旧氏族和被征服各族只是畏威而服,还必须严密地监视他们,不敢有松懈,这种形势正需要借助大唐的声威。这就是吐蕃向唐朝求婚的主要目的。但从唐朝方面考虑,吐蕃僻处西南一隅,既没有威胁唐的安全,也并不把它看成对外发展的通道,许嫁公主,只会徒然增加费用,牺牲公主的幸福。所以唐太宗婉言拒绝了吐蕃的求婚。
吐蕃使臣没有完成任务,怕回到拉萨受到惩罚,就编了一通假话对松赞干布说:“刚到唐朝的时候,他们对我的欢迎非常隆重,同意将公主嫁给大王。后来吐谷浑王也来求婚,唐朝天子就不同意了。看来一定是吐谷浑王在中间说了坏话。”
松赞干布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感觉有损于自己在西方各族中的威望,盛怒之下,于公元637年进攻吐谷浑,尽掠其财物畜产,将吐谷浑赶到青海以北。公元638年,他又率领二十万军队乘胜入侵唐朝的松州,击败松州都督韩威。松赞干布在松州安营扎寨,对左右扬言说:“迎娶不到公主,我就带兵深入唐朝,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同时,他又派使臣带着厚礼去长安,对唐太宗威胁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一定亲率五万大军,占领你的唐国,夺杀你的性命,抢走你的公主。”
面对吐蕃的挑衅,唐太宗决意维护自己的尊严,便派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讨伐。松赞干布骄傲轻敌,结果被打得大败,再加上出兵侵唐不得人心,于是他狼狈收兵退回了拉萨。
松赞干布看到唐朝这样强大,既害怕又佩服。他派使者到唐请罪,同时再次重申了求亲的强烈愿望。唐太宗经过这次较量,也认识到松赞干布并非等闲之辈,有必要安抚,便答应同吐蕃和亲。
公元649年冬,松赞干布派大相(相当于宰相)禄东赞率领一支一百多人的求亲队伍,带着五千两黄金和数百件珍宝,以及吐蕃最名贵的宝物——一件镶嵌着朱砂宝石的金甲,作为聘礼,向唐正式求亲。聪明刚毅的禄东赞对唐太宗的提问对答如流。唐太宗对他很赏识,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原为唐宗室之女,自幼被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收养在宫中,得到钟爱,被封为文成公主。
久居宫中,文成公主受贤德的长孙皇后影响很大。长孙皇后为人仁厚恭顺,襟怀宽广,而且明事理、识大体,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长孙皇后还好读书,“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甚至梳头时也手不释卷。
长孙皇后对文成公主十分钟爱,视为己出但又不对她过分溺爱。她不仅常常用深入浅出的道理来教育文成公主,还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子女的表率。在耳濡目染之下,文成公主也养成了高贵的气质。
在皇帝皇后的呵护下,十六岁那年,文成公主已经长成为一个端庄沉静的美貌女子。她知书达理,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她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使她成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研读了许多佛经,并通晓卜筮之学。因此,在吐蕃一再提出和亲的愿望时,唐太宗首先想到的就是文成公主。
关于唐太宗的许婚,在藏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五难婚使”的故事。
传说,当时印度法王、波斯财王、格萨军王、美色市王等都爱慕文成公主花容月貌般的美丽,大家都分别派遣重臣,携带贵重的礼物前来长安,争聘文成公主为妃。他们所派的使臣多达五百人。面对五国的使臣,唐太宗一时拿不定主意,便有意说:“我要试看使臣中,哪一国的使臣智巧,就把公主嫁给他的国王。”于是,唐太宗出了几个难题。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请到宫中,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束丝线,对他们说:“你们当中谁能把丝线穿过明珠中间的孔,就把公主嫁给谁的国王。”原来,这颗明珠有两个相通的珠孔,一个在旁边,一个在正中。中间的孔道弯弯曲曲,所以叫九曲明珠。要想用一根软软的丝线穿过去,非常困难。几位使臣拿着丝线直发愁。禄东赞很快就想出一个办法,他找到一只蚂蚁,用一条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到九曲明珠的孔内,然后不断向孔里吹气。一会儿,这只蚂蚁便拖着马尾鬃从另一端的孔中钻了出来。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鬃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见禄东赞这样聪明,很高兴。
第二个难题,是要求每个使臣在一天之内吃完100只羊并揉好100张羊皮,喝完一大瓶酒而不醉。当其他国家的使臣面对着大堆的酒肉束手无策时,禄东赞早已胸有成竹。他用食作并进的方法轻而易举地通过了这项测试。
接着,唐太宗又出了第三个难题。他让人把使臣们带到御马场。御马场左右两个大圈,一边是一百匹母马,一边是一百匹马驹。唐太宗要求使臣把它们的母子关系辨认出来。其他几个使臣一筹莫展,只有禄东赞想出了办法。他运用吐蕃人民在游牧方面的丰富经验,让人暂时不给马驹吃草和饮水。过了一天,他把母马和马驹同时放了出来。只见母马嘶叫,马驹哀鸣,小马驹一个个跑向自己的母亲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就这样被禄东赞辨认出来了。禄东赞说:“马的母子关系已经辨清,请陛下将公主嫁给我们的赞普。”唐太宗说:“还要再考一次,然后决定。”
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传召各国使臣入宫。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想得周到,他因为初来长安,路途不熟,怕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路,就让随从带着红颜料,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原来唐太宗是请各国使臣到宫里看戏。看完戏,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因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摸来摸去,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禄东赞屡考屡胜,唐太宗派人把他带到宫中,说:“我答应把公主嫁给你的赞普。不过,我的皇宫中年轻貌美的姑娘数不胜数,你要能从中认出公主,才说明公主和你们的赞普真正有缘。”禄东赞对此早有准备,他事先通过与一些皇族结交详细了解了公主的容貌体态。因此,在三百名同样打扮的宫女中,禄东赞一眼就认出了健硕丰腴、气度不凡的文成公主。
五次考试禄东赞都通过了,唐太宗非常高兴,心里想:松赞干布的臣子这样聪明、机智,松赞干布自己就更不用说了。于是,他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传说中的这个“五难婚使”的故事,虽然不一定是历史事实,但从中可以看出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唐太宗对文成公主的珍爱及对和亲的重视。
2远嫁边陲,从遥远的中土走来浩大的队伍
文成公主初知太宗把她许嫁给吐蕃赞普,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与年轻英雄的松赞干布结婚,使两个民族世代和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但毕竟要离开繁华的京都,离开疼爱关心自己的亲人,到那气候多变,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与那些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使文成公主难免忧虑不安。
唐太宗对这个颇有长孙皇后遗风的公主宠爱有加,也是舍不得让她远嫁边陲的。但从大局出发,他也只好忍痛割爱,给了公主很多宽慰、鼓励和教诲。
同时,公主也召见了吐蕃的使臣禄东赞,向他详细地询问吐蕃的风土人情。和松赞干布一样,作为藏族的杰出人物,禄东赞在向公主介绍吐蕃的情况时,充满了对西藏高原的热爱和建设吐蕃的信心。从他那里,公主得到了较全面的关于吐蕃的知识,对可能会遇上的种种困难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她为禄东赞洋溢着热情的介绍中所蕴含的乐观情绪所感染,解除了一些不必要的忧虑,渴望对吐蕃的建设和唐蕃的友好作出自己的贡献。
唐太宗为公主的入藏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派自己的族弟、智谋和胆略兼长的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公主的行程也预先做了安排,在吐谷浑边境建筑了行馆,准备公主和随从人员做比较长期的休整,以适应高原气候,并贮存了数量庞大的妆奁。松赞干布约定率兵到河源亲迎。
公主明白了自己赴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后,也开始作精心的准备。她特意向父皇要了大量有耐寒抗旱特性的芜菁种子和其他谷物、药物的种子,准备到吐蕃试种。传说她还把蚕种藏到发髻里,把养蚕的技术带到了西藏。在她的妆奁里,除了大量的金银、绸帛和珠宝外,还有一批书籍,包括佛经、儒家经典、史书、名家诗文集等。公主又特别选择了种树、医药、历法、工技等书籍,准备在吐蕃进行钻研,把汉族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介绍给藏族人民。此外,公主一真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佛像也命人用小车装载,运到吐蕃。
随同公主入吐蕃的有公主的奶母一家,官属及其家属,二十五名侍女,若干卫士,制造日用必需品的工匠和厨役等。为了缓解公主的寂寞,唐太宗还给她派了一支乐队。这支人数不少的队伍就是第一批入居青藏高原的汉族移民,他们对汉藏民族友谊和藏族的发展都有重大的贡献。为了公主的安全,唐太宗还挑选了一支卫队,人马精强,装备齐整,衣甲鲜明,为这支庞大的队伍增色不少。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丁丑日,文成公主启程赴藏。前几天刚刚下过一场雪,雪后初晴的景色使关中平原显得分外的开阔、绚烂。在泪眼朦胧中,文成公主辞别了长安城富丽的宫殿,繁华的街衢,巍峨的城墙,优雅的长亭,在父皇的叮嘱中,登上了西行的车辇。
离开长安,公主一行取道凤翔、秦州、河州,向龙支城(今青海民和县左鄯)进发。文成公主一启程,唐太宗就诏令吐谷浑王诺曷钵修整道路,准备迎接。到达龙支城后,公主又西行一百里抵湟水县(今乐部),由此西行一百二十里抵鄯城(今西宁)。鄯城是他们停留的最后一座汉族聚居的大城,离开鄯城,就意味着彻底告别繁华的都市,深入未知的蛮荒之地了。在这里,文成公主又一次洒下了她眷恋的泪水。
文成公主继续西行。为了缓解公主对故国的忧思,吐蕃使者让土弥和枳色汝贡通二人围着公主的车辇放声歌唱:
稀奇!真稀奇!
小臣有话禀,公主请细听:
欣欣我藏疆,到处结祥云。
巍巍藏王宫,诸宝新建成。
松赞干布王,菩萨所化身。
相好又庄严,种姓甚高尊。
你一见到他,惬意且销魂!
一路上,他们以极富民族色彩的歌谣和瑰丽无比的民族传说故事缓解了公主旅途的寂寞,使她的心情宽慰了许多。
到达赤岭,文成公主登上山头向西眺望,只见茫茫草原,牛羊遍野,青海湖碧波荡漾。回首东望,“烟簇土屋柳罩头”的湟水流域的农村景象到此收止。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过了这座山,又是一重天了。文成公主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正在这时,从长安派来的使者赶上了他们。原来,唐太宗为了宽慰她,特地用黄金铸造了日月宝镜各一个,远道送来,让她携带在身边。文成公主取镜凝照,父皇的关怀和嘱托使她收住乡愁,一意西行。从此,这座山就被当地人称为“日月山”。
过了日月山,有一条倒淌河,河水改向西流,注入青海湖。传说文成公主由倒淌河边进入草原,就要改乘车为骑马了。她感到离家日渐遥远,不禁失声痛哭。这一哭震天动地,以致发生了“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奇异现象,“倒淌河”的名称遂附会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