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逍文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9
|本章字节:6414字
这个时候,已经三十开外的杜秋娘进宫也有十多年了。作为宪宗的宠妃,她在宫廷中还是有一些声望的,而且朝中重臣也对她相当敬服,因而虽然经历了皇帝的更迭与政治的风暴,她的地位却没有收到多少影响。在一些军政大事上,唐穆宗有时候还要向她咨询意见。
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后来便被派为唐穆宗之子的保姆,专门负责皇子李凑的教养,秋娘将慈爱之心全部倾注到了李凑的身上。
李恒在位期间吃喝玩乐,游猎无度,根本就不关心朝政。他所任用的宰相萧、段文昌等人虽然有一定的理政才能,但缺乏一些远见。他们“治尚宽静”,觉得藩镇已经平定,应当消兵。于是,穆宗皇帝命令天下军镇有兵处每年在百人中限八人或逃或死,消其兵籍。被消除兵籍的军兵无处可去,只好藏在山林中。不久,河朔三镇再次发生叛乱,那些被消除兵籍的军士于是纷纷归附他们,使得国家增加了无穷的祸乱。
以此同时,朝廷内部宦官权势日盛一日,官僚朋党斗争也逐渐白热化,所有这些使得唐宪宗时期开创的“元和中兴”局面完全丧失。
已作保姆的杜秋娘悉心地教导李凑,她目睹了朝政的败坏,但却无能为力,只能在一边冷眼旁观政局的风云变幻。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唐穆宗由于服食金石之药中毒而死,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次年改元宝历。
唐敬宗登基后,游乐无度,较之他的父亲唐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于国家大政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连皇帝例行的早朝也是能免则免。唐敬宗奢侈荒淫,喜好大兴土木,一味追求享乐,使得百姓怨声载道。而对于大臣的劝谏,敬宗则是表面接受了,实际上却没有当一回事。
唐敬宗还喜欢打猎,平时白天玩不够,就深夜带人捕狐狸以取乐,宫中称之为“打夜狐”。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敬宗皇帝又一次出去“打夜狐”,回宫之后,兴致盎然,又和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等二十八人一同饮酒。
当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的时候,大殿上的灯烛突然全部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共同将敬宗害死,时年只有十八岁。
刘克明与苏佐明杀死敬宗后,便矫诏选立了宪宗的另一个儿子绛王李悟继承帝位。这种作法本来也是唐朝后期宦官拥立皇帝的惯用伎俩,大臣也都司空见惯了。但是,刘克明等人还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又想要剥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以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等人。
唐末任左右枢密使和左右神策军中尉的四位大宦官被称为“四贵”,他们是宦官中的实力派。王守澄在唐宪宗元和后期成为宦官,因为拥立有功,唐穆宗即位后,对王守澄十分感激,让他入知枢密事。梁守谦在宪宗朝也深受信任,权势极大。
王守澄等人见此,便密谋商定,动用了所掌握的禁军力量将穆宗的次子江王李涵迎入宫中,这一举动还得到了三朝元老大臣裴度等朝廷官员的大力支持。
随后,神策军中尉派出的精锐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杀死,绛王李悟也死于乱兵之手。江王李涵就是后来的唐文宗,即位后改名为李昂。
文宗即位时因为幼不更事,所以朝廷大权便一下子落在一帮大臣和宦官手中。
这时的李凑已经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看着皇帝一个个被宦官所弑杀,又一个个在宦官的操纵下登基为帝,他们就如同宦官手中的玩偶一般,因此心中十分不平。
在杜秋娘的悉心教养之下,她抚养的穆宗的儿子李凑养成了一副有胆识的个性,并立志要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王。
4密除宦官,功败垂成反受祸
当时,宦官权势很大,特别是神策军中尉王守澄等人异常骄横跋扈。面对宦官操纵朝廷,危害国本的举动,杜秋娘与李凑一直在寻机铲除宦官的势力。
宋申锡,字庆臣。少时孤贫,擢进士第后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翰林侍讲学士等职。唐文宗即位以后,宋申锡拜户部郎中、知制诰。大和二年(公元828年),迁中书舍人,复为翰林学士。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宋申锡被唐文宗任用为宰相。
宋申锡对于宦官专权十分不满,于是杜秋娘便联络宋申锡,想要暗中将他们全部诛杀。但是宦官的耳目众多,虽然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秘,仍然被王守澄的门客郑注探听得知,郑注据实告诉了王守澄。王守澄等人便密谋杀掉宋申锡,由于漳王李凑贤明,还有一些声望,所以宦官想要将其一同除掉。
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王守澄让神策虞候豆卢著向唐文宗诬告说宫史晏敬则、朱训与宋申锡等人图谋不轨,意图废掉文宗,另立漳王李凑为帝。随后,朱训在神策军狱中被屈打成招。唐文宗因此宣布李凑及宋申锡等的罪状。虽然群臣苦苦劝谏,但文宗还是定了他们的罪。
最终,李凑被贬为庶民,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李凑去世,追赠齐王。宰相宋申锡则被贬为江州司马,公元834年死于开州贬所。杜秋娘也受到牵连,削籍为民,放归故乡,至此结束了她这一段绚彩的“折花”岁月。
自古以来,女子的命运大多掌握在别人的手中。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却敢于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与胆识向命运挑战,从而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其言其行让人唏嘘不已。
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大诗人杜牧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歙观察使沈传师的府中做幕僚,奉沈传师的命令到扬州公干,经过镇江的时候,见到了曾经光彩照人,现今却年老色衰、孤苦无助的杜秋娘。秋娘向杜牧倾诉其平生坎坷,诗人“感其穷且老”,感慨万千,悲悯之情溢于言表,于是为她写下了五言古风体的长诗《杜秋娘》:
京江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间杜秋者,不劳朱粉施。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双眉。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吴江落日渡,灞岸绿杨垂。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椒壁悬锦幕,镜奁蟠蛟螭。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金阶露新重,闲捻紫箫吹。莓苔夹城路,南苑雁初飞。红粉羽林杖,独赐辟邪旗。归来煮豹胎,餍饫不能饴。咸池升日庆,铜雀分香悲。雷音后车远,事往落花时。燕得皇子,壮发绿。画堂授傅姆,天人亲捧持。虎睛珠络褓,金盘犀镇帷。长杨射熊罴,武帐弄哑咿。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崭崭整冠佩,侍宴坐瑶池。眉宇俨图画,神秀射朝辉。一尺桐偶人,江充知自欺。王幽茅土削,秋放故乡归。觚棱拂斗极,回首尚迟迟。四朝三十载,似梦复疑非。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却唤吴江渡,舟人那得知。归来四邻改,茂苑草菲菲。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我昨金陵过,闻之为嘘唏。自古皆一贯,变化安能推。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织室魏豹俘,作汉太平基。误置代籍中,两朝尊母仪。光武绍高祖,本系生唐儿。珊瑚破高齐,作婢舂黄糜。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秦因逐客令,柄归丞相斯。安知魏齐首,见断箦中尸。给丧蹶张辈,廊庙冠峨危。珥貂七叶贵,何妨戎虏支。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主张既难测,翻覆亦其宜。地尽有何物,天外复何之。指何为而捉,足何为而驰。耳何为而听,目何为而窥。已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因倾一樽酒,题作杜秋诗。
杜秋娘见了此诗,不禁悲从中来,回首以往诸多事情,一如梦中一般,随后凄然地写下了:红颜薄命实堪悲,况是秋风瑟瑟时。深夜孤灯怀往事,一腔心事付阿谁?
又过了几年,杜秋娘便在动乱与贫病之中离开了人世。
杜秋娘以一首《金缕衣》从卑贱的歌姬攀升到了皇妃的高位,可以说是一名十分成功的女艺人。然而,世事更迭,秋娘又在政权倾轧中沦为一介平民。这其中留给人的除了怜悯,便是那无尽的感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