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逍文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7 23:29
|本章字节:9202字
***后宫死于非命
韦氏(?—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皇后。
韦氏与李显患难与共,李显称帝后,尊韦氏为皇后。中宗的放纵,助长了韦氏的野心。为了达到登基称帝的目的,韦氏竟把中宗毒死。
由于众叛亲离,李隆基发动政变,韦氏最后死于非命。
1一招不慎,连累夫君失去了皇位
韦家是关中的名门大姓,族人众多。韦弘表已年过五旬了,太宗时曾当过曹王府的典军。儿子韦玄贞是个三品的普州参军,儿媳崔氏也是魏晋以来山东的望族。
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韦家到了韦玄贞这一代,生计日益艰难,家族已经衰落了。唐高宗时,韦玄贞生了个惹人怜爱的女婴,就是韦氏。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韦氏从小就爱读书,博学多才。
韦氏生得如花似玉,秀外慧中,许多富贵公子竞相追求。对于韦家来说,永隆元年真是翻身的大运年。自隋唐以来,高官与名门通婚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一风俗为韦家带来了一个皇恩浩荡的天大喜讯。韦氏由于出身名门,被高宗选为太子李显的太子妃。
改天换地,韦家从此门庭若市,往来络绎。高宗为李显下的聘礼厚重,韦氏在族人的欢呼声中,走进了东宫。李显是高宗的第七个皇子,是武则天的第三个亲生儿子。
太子李忠被废后,武则天的长子李弘与次子李贤先后成为太子,因与武则天的矛盾日深而遭到迫害。李显的太子妃赵氏是常乐公主的女儿,辈分比李显高一辈。唐高宗不在乎这些,对赵氏儿媳的聪颖秀丽十分赞赏。然而,太子李显与赵氏一向不融洽,几乎视若陌路。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常乐公主得罪了武则天,赵氏受到株连。武则天将赵氏关进黑牢,将其活活饿死。同时,常乐公主和丈夫被发配到遥远的括州。
韦氏就是在赵氏被废后成为太子妃的,天生丽质的韦氏很快就得到了李显的欢心。韦氏遇事很有主见,又生性争强好胜,软弱无能的李显很快就被她彻底征服了。
高宗晚年,宫廷形势剑拔弩张,气氛十分恐怖。武则天手握重权,独揽政事,高宗和太子李显都成了傀儡。韦氏和李显清楚前几位太子的下场,时刻如履薄冰,在武则天面前俯首帖耳。
公元682年,韦氏生了长子李重润。第二年末,即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在洛阳病逝,临终前召来侍中裴炎,要他忠心辅佐太子,国家大事听从武后裁决。太子李显即位,史称中宗。公元684年初,李显尊武则天为皇太后,立韦氏为后,此时韦氏约二十二岁。
李显即帝位,号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以裴炎为中书令。中宗成为至尊无上的天子后,与韦氏一起舒了一口气。在韦氏的要求下,她的家人都得到高升。韦玄贞由普州参军升为豫州刺史。不久,韦玄贞又要升为侍中。
韦玄贞靠韦皇后的地位,无功升官,引起群臣的不满。裴炎上朝劝谏,中宗喝道:“我是皇帝,把江山送给他也没有什么关系,又岂会在乎侍中呢?”退朝后,裴炎向太后武则天告密。
武太后勃然大怒,与裴炎商议,设计逼中宗退位。武则天不能容忍中宗的越权行为。她拿出先帝的遗诏,上面写道: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处分。
当年二月,武太后密召中书侍郎刘讳之,御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勋等率军入宫,并在乾元殿召集群臣。裴炎宣布了武太后的诏令:将中宗贬为庐陵王。
中宗感到惊慌失措,问:“我有什么罪?”武太后说:“你要把江山送给韦玄贞,还不知罪吗?”中宗恨裴炎,却又无可奈何。只当了四十多天皇帝的李显被轰下台,弟弟李旦被立为皇帝,即唐睿宗。
2苦尽甘来,十四年后重登皇后宝座
一朝被贬,夫妻相对哭泣。韦氏非常后悔,在这件事中明白了武则天才是至高无上的。韦氏同中宗一起被软禁起来。老父韦玄贞一家人被驱逐到岭南。不久,韦氏追随中宗来到房州。五天后,又被赶到均州。
第二年的三月,他们又被赶到房州,在房州苦熬了十四年。在赴房州的路上,韦氏又分娩生了个女婴,李显脱衣做襁褓,给她起名为裹儿。
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在房州的日子里,房州刺史奉命派人监视李显。房州位于十分闭塞的武当山,城中只有几百户人家,土地贫瘠。李显面对贫苦的生活,整日灰心丧气。而韦氏却以卧薪尝胆的决心,等待时机。她的荣辱沉浮都系在中宗复位的希望上,因此尽心地护持着李显的生活,经常安慰中宗:“现在保命要紧,你绝不能流露出丝毫怨恨的表情,否则必遭杀头之祸。我就不信将来没有出头那一天。你要学会逆来顺受。”
在房州的十几年中,李旦为了活命,主动上表退位,甘愿做太子,改姓武氏。武则天登上了皇帝宝座。后来,宗室琅琊王冲、越王贞等人相继起兵,竟打起匡复庐陵王李显的旗号。消息传来,李显害怕母后杀了自己,整天失魂落魄。韦氏劝道:“依我看,徐敬业胜利后,会杀掉我们,若败了,我们就能活下来。”
每当使者到来,李显都会惊魂动魄,而韦氏却以一口伶牙俐齿与使者周旋,恭恭敬敬地款待他们,从而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李显知道武则天的残忍,他担心遇害。觉得,每天等待死亡,不如早点死。可李显几次寻死,都被韦氏劝:“使者来,不一定是赐死,不要惊慌。”
李显十分感激在房州的十四年,韦氏与他相依为命,给他安慰。他向韦氏发誓:“我若复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从成为太子妃到被贬房州多年,李显与韦氏的夫妻之情日益深厚。韦氏共生下五个孩子,即长子李重润及永泰、永寿、长宁公主、裹儿。
公元698年,武则天年过七旬,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狄仁杰等人劝她应念母子之情,召庐陵王回宫。狄仁杰说:“陛下立庐陵王,则万岁后常享宗庙。陛下立侄子武三思,宗庙不奉姑母。”
多年来深埋于心底的母子之情,在晚年唤醒了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她以庐陵王身体欠安,召回宫治病为由,派人把李显夫妇接回长安。
九月,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韦氏为太子妃,封李重润为邵王。
李显被武太后召回宫中时,裹儿已经十几岁,被封为安乐公主。安乐公主貌美非凡,聪明伶俐,韦后和中宗很爱她。武太后见了美丽的裹儿,见她言行举止很像自己,心中美滋滋的。
为了尽量化解武氏和李氏的矛盾,武太后把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安乐公主的婚礼非常隆重,贵戚显宦全都来祝贺,李峤、苏味道、沈俭期等官员,以诗文贺喜。上官婉儿也前来贺喜。在婚宴中,李显看上了姿色诱人的上官婉儿,从此念念不忘。
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父亲上官庭芝,高宗时由于参与反对武后摄政一事而同被杀害。母亲郑氏带着婉儿沦为宫中苦役。上官婉儿长大后,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武则天召到宫中委以重任。后来,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相好,暗中支持中宗复位。
韦氏的内心充满了欲望,经常提醒中宗,决不能有闪失,要利用好机会。经过深思熟虑,她劝中宗讨好武则天最宠爱的太平公主,因为他们是同胞兄妹。韦氏发现太平公主是权欲很重的人。太平公主长得肥胖强悍,相貌行事很像武则天。太平公主见中宗如此讨好自己,心中大喜,决定支持他恢复帝位。
武后的两个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是朝中重要的力量。为了取得二武的支持,她利用联姻与武氏兄弟结盟。韦氏对武后的两个男宠张易之和张昌宗刻意逢迎,对武后的贴身女官上官婉儿也百般巴结。韦氏在朝中左右逢源,受到武则天的欣赏。
随着武则天年老昏聩,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权势越来越大,胡作非为。长安四年末,武则天在迎仙宫长生院养病,张易之和张昌宗守在身旁,相王李旦、宰相张柬之都不能求见。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二张更加胡作非为。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御林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五大臣趁武太后病重之机,发动政变,杀死张昌宗、张易之及武氏数人,逼武则天退位给李显。李显即位后,仍称中宗,重建李唐王朝。
醉心于权力的韦氏,对武则天恨之入骨,但又佩服她的手段。韦氏在心中自问:“她做的事,我怎么不能做呢?”韦氏相信,凭借自己的才智,足以操纵中宗,成为武则天第二。
韦氏向中宗提出效法武则天参与朝政。二月的一天,当韦氏坐在中宗身旁,以皇后的身份接受百官朝拜时,她真怀疑自己生活在梦中。在过去的七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她无数次地梦想着金鸾玉帐,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今,这个梦终于实现了。
从此,每次中宗上早朝,帝座斜后方的帐幕中都有韦氏垂帘听政的身影。
3妇人干政,将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中宗复位后,召来上官婉儿,封为婕妤。婉儿为了讨好韦后,把武三思和韦后撮合在一起。婉儿和韦后经常在中宗面前,夸武三思有才,大力推荐。中宗不想辜负两个女人的愿望,于是武三思升任司空。
神龙元年冬季的一天,上阳宫烟雾缭绕。帏幔后面,女皇武则天静静地躺在病榻上。她看到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心里不由得感叹,但愿她们不要太要强,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就好。李显已是皇帝了,却仍然优柔寡断。武则天吃力地向太平公主和李显作了一番劝诫后,看到韦氏满脸是泪花。武则天有太多的话想告诫,却不便说出来,只是自嘲地笑了笑,冲着她摇了摇头,叹了口气。临终前,这位不可一世的女皇,已经看出了她的儿媳韦氏的野心。
韦后没有接受以往的教训,又给中宗吹枕边风,压抑多年的政治野心萌动了。韦氏曾上奏,请求修改服兵役制度,男子二十三岁开始服役,五十九岁免去兵役,大大减短了服役的时间。中宗准其奏。
修改后的服兵役制度受到军民的热烈欢迎,大大提高了韦后的威望。她的亲戚被安插在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重要部门,以此利于韦氏进一步扩大势力。
韦氏干预朝政的作法,遭到群臣的反对。
桓彦范上奏说:“帝王与妇人共议政事,会国破家亡的。”
中宗偏偏不听,又追封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左拾遗贾虚己反对道:“不能对异姓人封王,目前陛下的中兴之治才刚开始,黎民百姓渴望大唐复兴,您却封异姓王,这会让百姓寒心的。”
中宗一意孤行,把贾虚己的话告诉韦后,韦后勃然大怒。而韦后与武三思私通的事传遍朝野,只有中宗不知道。
当年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时,对武三思一派没有杀戮。张柬之曾经多次劝中宗把武氏等人斩尽杀绝。
中宗问韦氏的意思,韦氏说:“张柬之一班臣子自恃拥立有功,目中无人。如果事事都由他们作主,那我们就危险了。”韦后以武三思是亲家,忠心可靠为由,要中宗趁机物色几个重臣,用他们来分张柬之等五大臣的权。武三思经过这场风波,对韦氏感激不尽。武三思、上官婉儿和韦氏怂恿中宗,对付张柬之等人。
中宗采纳了上官婉儿的计策,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把五王调到外地。
武三思等人担心留下后患,进一步谋害五王。武三思秘密派人写皇后的丑事,贴在皇宫附近的桥边。武三思派人通报给中宗,中宗勃然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前去调查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