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透视情绪正能量别让情绪左右你的人生(1)

作者:马登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5

|

本章字节:8592字

保持信念,依据自己的信念行事


如果说,成熟可以带来一些好处的话,那么,成熟的人有自己的信念,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有根据信念行事的勇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在穿衣、玩乐、说话办事等各个方面都害怕脱离自己的圈子,一切都得按圈子里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这些孩子就会同人到中年的父母不时地发生冲突,而只是为了那几个令人难堪的问题:“莎丽的妈妈都同意她涂口红,为什么你就不允许?”“像我这么大的女孩子跟男孩子出去约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为了皮特,您能别让我打扮得像个怪物一样吗?”“有谁规定晚上十一点就得必须回家的?”等等。


对生活在同龄人的世界里的孩子来说,他的朋友、他的玩伴怎么看他、是否接受他是最重要的交际问题。他那个世界的行为标准和他父母的标准不同,这种冲突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障碍。这令他们双方都很头痛。


当处在陌生的环境中,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公众所能接受的标准。直到我们有十足的经验和信心时,才去按自己的标准和信念去生活。明智的人不会去挑战他根本不明白的事物,只有傻瓜才会做这种冒失的事。


总有一天,我们会形成一整套自己的价值观念。比如说,诚信。我们发现,最明智的行为就是诚信了,这来自于别人的指点,也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观察、智慧,我们通过这些也证实了没有诚信就没有回报的道理。幸运的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大家对生活中的几个最基本原则问题的意见还是大致相同的。不然,我们就将生活在永无宁日的混乱里。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内心强大的人,不必要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可能外表懦弱,但是,内心坚强。内心强大的人,一定是有自己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不是口头上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也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而且是带有深厚情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视野,这种内心的强大,常常意味着他极其地自信,而这种自信常常就来自于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因此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都能够认真听进去,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再想一想,对自己自信的东西仍然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去听一听,想一想不同的声音。但是,由于他的内心的强大,他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就立即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且是在不同的声音面前,学会用逻辑、常识、常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重新检验一次。而事实上,这样的检验不会是第一次,而是反复多次,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反复多次,成为常态,仍然得到坚守,之后的东西才是稳固的。内心里,真正稳固的东西多了,他就强大了。因此,内心强大的人并不是不再改变,而是不再需要改变自己处于信念内核中的东西。


一个人信念中内核的东西,如果经常被改变,那么,他的心灵世界还是无形的,他的精神世界还是迷茫与混沌一片,这样的人,即使著书立说,也是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立场不坚定,逻辑不一贯,对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毫无主见。


丹麦思想家戈尔凯廓尔一生一贫如洗,生命也很短暂,但是,他内心强大,一生充满快乐。这样的人的幸福,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贵族。他意识到人,作为一种有精灵的人,有思想的人,其肉体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意识到思想生命的无限性。他知道怎样摆正的自己肉体生命与自己的思想世界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认识到世俗世界的物质标准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另类坐标。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不失眠,不焦虑,不急躁,随时随地作人生中最坏的打算,往最好处追求。一切灾难与痛苦,都早在他的生命中思量过了,甚至丰富真切地体验过了。他向死而生,因此,一切的变故都不再让他感觉世界突然被颠倒,人生会被变得面目全非,一种坚定的信念,可以支持到他安然入土,与世长辞。


他的生命不再焦急地等待,而是坚定地行动,他的行动标准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他相信人生中任何经验,包括那些不幸所带来的感受,都将化成他人生中独特的体验。而这些经验都将化成他的思想智慧,成为他内心更为强大的材料。他相信,人的肉体是这个宇宙中最为脆弱的东西之一,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以坚不可摧。他还相信,在这个世界,他的生命感受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这是他充满自信的力量来源。生命的觉醒,使得他爱人如已,先认真爱护好自己,然后用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去感召这个社会。爱人如已,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打理很糟糕,内心很混乱,心灵很脆弱,那么,他无疑就缺乏了爱的力量,一个糟糕的人即使爱人如已,也只会把别人弄得与自己一样糟糕。因此,他懂得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寸时光。也因此,内心强大的人,他有自己的生活主题与生命意义。在生命意义上,他坚信,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并且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这个权利,他自尊,更懂得尊重别人,他追求幸福,更懂得尊重他人的幸福,他作出选择,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选择。


多德兹校长接着说道:“人们早晚会明白他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今后,他应该朝哪个目标奋进。”


1955年,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市的联合大学聘请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爵士为荣誉校长。珀西?斯潘塞在就职仪式上说:


“生命给我们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的机会。我们欠着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家庭的债,生来,我们就是来还债的,如果我们不想白活,我们就该义不容辞地偿还我们的债务。如果我们不履行自己的责任,我们就没有现在这种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我们也就不能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也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在追求幸福的旅程中,有权利去完善、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为我们自己,也是为了那些我们爱的人,为我们的同伴,去完善自己。总而言之就是,我们为了全人类去完善自己。”


《圣经》的《诗篇》第八篇是我想说的话的最好的诠释。在那里,诗篇的作者问神说,人在上帝的眼中是不是像茫茫宇宙里的一粒沙一样渺小?人是否没什么大意义?


我看着你指头所造的天空,


还有你陈设的明月和灿星,


便说:你凭什么要眷顾人?


世人算什么,你凭什么要眷顾他?


你使他比天使微小一点,


赐他荣耀尊贵的冠冕。


你派他替你管理你手所造的,


你让万物都臣服于他。


培养主见,在原则问题上不要妥协


伟大的不妥协主义者拉尔夫?埃森默说过:“想成为一个成熟而有魅力的人,就不能妥协。正直的心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东西……我犯了错误是因为我对自己产生了动摇,我想看别人是怎么想的。”


这番话无疑会深深地震撼一些人,一直以来,那些人都认为,“要想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埃森默的话:“我们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但是一定要以自己的观点作为行动的依据。”


有时候,人们也会对基本原则问题产生一些分歧。这时,坚持信念的人就将肩负着推动文明发展的重任。几百年来,奴隶制度一直被权威的意见说成是合理而必要的,没有人反对这种意见;直到某天,有几个激进分子站出来大声反对。面对严刑逼供、使用童工、体罚、劣质产品这一系列伤害,众人曾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切,直到一小群决不妥协的人站出来,反复强调说:人们所做的是错的。


通常情况下,不妥协既不舒服,也不愉快,甚至还会遭遇危险。所以,大部分人宁愿温顺如绵羊一样地活着,在他们看来,隐藏在人群中才更安全,他们从不质疑“牧羊人”的指令,那种离谱的事他们想想就恐惧得发抖。我们对这种安全的欺骗性从没有这样的觉醒:羊群是最脆弱的群体,他们一受惊就可能全线崩溃。


妥协的结局就是被人奴役。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主动去迎接生活的挑战,我们要跳入生活的大海里,努力奋斗,为自己开拓道路。埃德加?莫尔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和作家,他曾说过:“如果消极的态度,比如圆滑、稳妥,或者是逃避困难等左右了我们的个性,那么,无论我们是什么人,我们都不能算是一个正直的人。人只有在接受了重任时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那时,我们才拥有了最大的幸福。我们的祖先说过,在困苦中成长的人才是健康的。”


我曾说过,接受责任是塑造成熟人格的首要条件。长大就意味着自己脱离了父母的羽翼,独自迈步走向广阔的成人世界,长大就意味着这种转变的实现。


如果我们真的拥有成熟的人格,我们就不应该妥协,我们不应该躲在人群中,也不应该不加审视地、盲目地接受别人的思想。


一个人肩负着某种使命会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必要时,他不用别人游说,自己就会不假思索地站起来,大声疾呼,挑战整个世界。神圣的热情鼓舞着他,他别无选择,他内心的激情驱使他不做任何妥协地面对各种障碍。


但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却是和墙头草没什么区别的,我们总是在想:那么多的人不认可我,我肯定错了。于是,我们轻易地妥协了。大众的观点压制着我们自己的信念,我们在如此重压下窒息。面对强大的习惯势力,我们丧失了自信。


在有些人眼里,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就和怪人一样,或者就认为他们是企图出风头的浅薄的人。那些留着一脸胡子,光着脚丫满街走的人,那些参加正式会议时故意穿着恤衫的人,那些在公共场合里吸烟的时尚女郎并没有独立而自由的灵魂,相反地,这种行为是幼稚的,从精神层面上讲,他们和动物园中的动物是一样的。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人生的信念和理想,成熟了的我们按照自己的信念生活。我们对任何人都保证我们会认真工作,以既利己又利他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这方面,我十分欣赏埃森默的坚定。在他生前,别人一直劝他参加反对奴隶制度的运动,游说他去支持当时的一些重要活动。他都没有答应,因为他相信自己肩负着一种特别的使命,他一直坚持就可以对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更大的贡献。他对那些运动十分同情,他衷心地祝愿那些运动能顺利发展下去,但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那些事。他宁愿使自己失去声名鹊起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