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纳兰秋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7 23:30
|本章字节:8358字
世人只知有《红楼梦》,不知有《小青传》;世人只知有林黛玉,不知有冯小青。
然而,红学大家冯其庸却这样归结林黛玉:“(林黛玉)有藐姑仙子的仙和洁,有洛水神女的伤,有湘娥的泪,有谢道温的敏捷,有李清照的尖新和傻,有陶渊明的逸,有杜丽娘的自怜,有冯小青的幽怨”把林黛玉和冯小青深刻地联系在一起。
林黛玉的形象,集古典才女之大成。作用林黛玉的部分原型,冯小青的素材在曹雪芹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林黛玉身上有冯小青的影子,而且情节设置上也多有相照应的地方。
例如,明人吴炳根据冯小青的事迹,编写了一出戏,名叫《疗妒羹》。在《红楼梦》里,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王道士胡诌妒妇方”这回中,曹雪芹借王道士一张嘴,胡诌出一张旷古荒诞的药方,名曰“疗妒汤”,正与《疗妒羹》暗合。看似荒诞不稽的方子,却隐隐逗露出冯小青的一段故事。
此外,《红楼梦》中呆霸王之妾,香菱,她的遭遇即直接取材于冯小青的故事。薛蟠纳香菱为妾,之初相安无事,谁知正妻夏金桂过门,奇妒无比,百般施虐,最后竟将香菱折磨致死,好不悲哀!
冯小青也是这样一番遭遇。她所嫁冯生,了然无趣,不堪与之共度生涯,但三从四德的时代,虽然所嫁非人,她也只能忍耐相从,希图有所改变。
可真正的大问题并不在此。冯生虽然无趣,却是真心相待,苦就苦在冯生正妻比起夏金桂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小青与之同居一个屋檐下,无异于与狼共舞,与虎谋食,连一丁点的安全感都没有。最后,竟被大妇(冯生的正妻)赶到孤山别业,凄惶而终。
小青十六岁嫁到冯家,十八岁芳魂陨落,其短短两年光景,竟然付出了生命代价,可见大妇压迫之紧,虐待之深,嫉妒之烈,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世间倘或真有疗妒汤,或是疗妒羹,请慷慨奉赠冯氏大妇一副,去去她的嫉心妒火,那样,冯小青的命运或可改观。可惜历史不能重演。
但试想,即使历史能够重演,小青的命运能不能发生转变呢?不一定。
很多事情不能非此即彼来论。它不是黑的,一定是白的;它不是这样,一定是那样;它这样不行,那样一定行。不一定。很可能是它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也可能是它既是这样,也是那样;还可能是它这样那样都不是。
这样、那样只是一个表征,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掩藏其后的人物的性格、性情。即使没有冯氏大妇,以小青的性格性情,她的幸福指数也不可能太高。性格决定命运,诚然!
小青是扬州人,有人曾说她是瘦马出身,不知确否。她的乳名唤作玄玄,从小生得灵慧,容貌姣美绝伦。
小青的母亲是个女塾师,识文断字,也有些见识。小青落生后,母亲非常爱她,从小便将自己所会的,倾囊而授。小青夙根聪颖,后天又得到母亲教诲,因此小小年纪便流露同龄人所不及的才学品具。扬州一带,小有名气。
十岁那年,一位老尼来到冯府门首。看见小青在门外槐荫下纳凉,便驻足观望。许久,走到树下,拉着小青的手儿,一字一句传授给她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小青毫无抵触之情,欣欣然跟着老尼诵读心经,不过数遍,已能铭记于心,脱口成诵,一字不差。老尼十分欣慰,摩挲着小青的头,不住地称善。
一会儿,母亲寻到外面,喊小青进去吃饭。忽见门首外站着一个老尼,小青立在她的身旁,脸上欣然悦色,好像听了天花乱坠的讲演,便生了警觉心,径直把小青拉到自己一边,礼貌问询老尼:“仙师请了!贵足履贱地,不知为了何事?”
老尼一笑,脸上带着慈悲怜悯的,缓缓道:“贫尼云游之僧,四海为家。今天路过你家门首,看见你家的女孩在槐荫下纳凉,因见她生得聪慧,但恐怕福薄命短,故此驻足停步,教授她一卷心经。”
母亲忙施礼道谢。老尼却说:“先不忙谢!老尼还有一言未尽。这个女孩福薄命短,绝非贫尼妄言,若要改观,需要弃了家庭父母,跟贫尼一起修行才好。倘若做不到这个,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让她读书识字了。如依贫尼之言,她或许能活够三十岁。”
母亲一听,便不耐烦,想到,哪里来的一个疯婆子,出言不逊,句句都是福薄命短,好像自己是阴间的有司一样,我们这样的读书人家,岂容你在这里胡诌?
因此怒叱老尼道:“胡说些什么!方才念你是好意,才不驱逐你。要是再敢胡说八道,定将你捆绑起来,扭送官府,问你一个搅乱人心的罪名!”
老尼摇头叹息,只好却步,转身走了。临走的时候,留下一句偈语,曰:“佳人双九,芳华无有;一十八秋,香魂应休!”展眼消失在紫陌红尘中。
在母亲的调教下,小青十几岁的年纪便工诗词,解音律,加上天生的风情超逸,婉丽绰约,一代才女的风范显露雏形。
扬州自古盛产佳丽,每每雅集聚会,吟诗作赋,烹茶手语,小青往往独领风骚,传为一时佳话。这样的雅集以请到小青为荣,到会的闺阁才女,都盼望与小青促膝长谈,生恐她临时早退,丧失与之相亲相近的机会。
小青到了十六岁,更加风姿超绝,往来门上求亲者络绎不绝。小青之母不肯让女儿流落贫家,一般不如己家的,当面拒绝。一来二去,反倒使提亲的绝了踪迹。人们都传言,冯家小青要嫁到皇宫里去,寻常子弟不要自取羞辱。
故此,小青的婚事竟然被迟误了。到了后来,无奈之下,小青之母贪图一时的钱财竟将小青嫁到杭州冯生家中做妾。
冯生家财万贯,做人却没生趣。小青初见丈夫,便大跌眼睛。只见他啰里啰嗦,憨头呆脑,与理想中的夫君形象,差之千里。其人除了钱财可观,其余无一可取处。
小青看此情景,不觉泪如雨下,感叹自己所嫁非人,命乖运蹇。然而,那只是噩梦之始。更甚者,冯生大妇竟成了她一生中的当头煞星。
大妇姓氏不详,冯生原配。容貌平平,性格却奇妒无比。不啻为醋海神婆,妒火幽灵。小青未到之时,常作河东狮吼。冯生怯懦,诸事千依百顺,不敢丝毫违逆,否则泼天大祸,洪水巨灾,必然顷刻而至,那时节家毁人亡两不知,下场凄惨。
大妇闻得丈夫迎娶小妾进门,不等小青进去拜见,自己倒先出来立威。出来时,一脸的不快,怒声难抑,势如疯牛。小青一见其势凌厉,忙低眉顺目,袅袅下拜,如迎烟芍药。大妇嗤之以鼻,乜斜着眼,从上到下打量了小青数遍,冷言赞道:“好标致的美人啊!”
只这一句赞声,冯生便如霜打一般,顿时蔫了。小青心中好恨,这个没骨头的懦弱男子,竟然是自己的丈夫,我命休矣!
小青初至夫家,虽有笼中鹦鹉之叹,但形势比人强,凡事留心周到,不敢违背大妇心意。纵然这样,仍不免日日白眼相加,夜夜咒怨横至,无一刻顺心畅意的时候。往往小青越是屈己顺承,大妇越发狂妒不止。
小青时时刻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心惊胆颤,自感死期不时将至。
时光就这样在残酷与逼迫中流逝。
小青自从嫁给冯生,黛眉未曾舒展,樱口难觅笑靥,一切都是苦闷异常。寻常夫妻间的寻常快乐,对小青来说,无异于奢求妄想。有时候,绝望之余的她欲投湖自尽,但转念一想,难道人生漫漫,始终都是这样么?或许有改变的一天。
端午节前后。西湖波光潋滟,景色宜人。大妇偶然来了兴致,要冯生与小青陪她同到天竺寺许愿降香。当日游人如织,密布如蚁。
三人行至大雄宝殿,见座上宝相庄严,心中肃然起敬。又听两厢高僧诵经,梵音袅袅,顿有离尘绝世之感。小青心怀虔诚,伏首祷告。当即作了一首诗,云: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大妇妒火又起,我怎么没这份才具呢?于是,不禁对小青横眉冷对起来,心中早做好了算计。三人拜了几拜。起来后,大妇指着头顶的如来佛像问道:“我常听讲西游,里面如来佛最是法力无边,乃是万佛之首,为什么世人偏偏不喜拜他,而喜拜观音呢?”
小青此时正默然祷告,祈求观音大士救她脱离苦海,不想大妇有此一问,于是无心答道:“姐姐不知,如来佛虽然佛法广大,但不怒自威,使信徒心生畏惧,不敢相近;而观音菩萨,低眉下顾,心中有大慈悲,大怜悯,诸事有求必应,因此人们都信她,拜她。”
大妇听了愀然不乐,言下之意,小青是在暗讽自己不慈悲,不怜悯,好啊,一不做二不休,你既然这样认为,我也无需故作伪善。于是,瞪着小青,冷言道:“是么?看来我也要学观音大士,以后对你慈悲一点!”小青愕然。
回到府中,大妇余恨难消,把冯生喊道自己屋里,大肆叱骂了一顿。捎带脚,小青也被斥为侮辱主母,不甘下贱。最后竟然做出决定,驱逐小青到西湖孤山上自家一处别业居住,不得再与冯府往来,而且定下规矩:没有我的话,冯生来到孤山,不得放之进门;没有我的话,冯生寄来尺素,不得收纳拆阅。
两个“没有、不得”成为大妇对小青慈悲一点的鲜活力证。
小青无奈,只好搬到孤山别业居住。彼时孤山,乃是西湖中一小岛,四面环水,岛上遗有南宋遗迹和寥寥的几处别业。小青上岛,入目而来的,俱是荒芜败落的景象,枯藤衰草,游人罕至。心中难免落寞。
但也有几桩好处。一是可以远离夜叉大妇,不再受其恶意聒噪,这对小青来说,称得上是不幸中的大幸;二是孤山虽然衰败,但此处毕竟是当年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佳句的处士林逋的旧地。以林逋挑剔的眼光,能长居于此,足见孤山不但可以栖身,而且是相当超然世外的所在。
小青孤栖于此,但听西湖潮涨潮落。实指望冯生能够逃过大妇耳目,眷恋自己一些,也不枉嫁到冯家一场。可惜,冯生不但没有这份胆力,反而以行商为名,远离杭州自寻躲避去也。小青听到这个消息,黯然伤神,眼泪也不知流了多少。
小青幽居孤山,仍免不了遭到大妇的监视。
大妇将小青别置孤山,并非为了眼不见心不烦,图一时痛快,而是欲长久拔出眼中钉。于是,派亲密家童暗布孤山周围,刺探是否有陌生男子前往拜会。倘若有,便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小青逐出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