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信息猜透——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

作者:孙恩棣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3

|

本章字节:12106字

知识就是力量。


——弗兰西斯·培根


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相互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


这就要求军官具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对事物和人的认识和判断才能得到。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有一个古董贩子,他发现一个农民居然用一只元青花瓷碟来喂猫,于是他假装对这只猫十分喜爱,要从农民手里买下。


农民不卖,为此古董贩子出了很大的价钱。


成交之后,古董贩子装作不经意地说:“这个碟子它已经用惯了,就一块送给我吧。”


农民冷笑道:“你知道靠这个碟子我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


古董贩子和农民掌握着“这个碟子是古董”这一信息,但是古董贩子自作聪明认为“农民不知道”——这是个错误信息。


其实,农民不但知道,而且利用了古董贩子“认为对方不知道”


的信息大赚了一笔。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承载价值


海蒂·格林,华尔街历史上最富有的女人,是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她曾为遗失了一张几分钱的邮票而疯狂地寻找数小时,而在这段时间里,她的财富所产生的利息足够同时代的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一年。为了财富,她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掉所有的亲情和友谊。


在这个女人身上,有许多人性中丑陋的东西。


但是,这并不妨碍她成为资本市场***色的投资者。她有一个信条:“在决定任何投资前,我会努力去寻找有关这项投资的任何一点信息。赚钱其实没有多大的窍门,你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你要节俭,要精明,还要持之以恒。”


在人生博弈的平台上,你掌握的信息的优劣和多寡,决定了你的胜负。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是无偿的,至少其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认识到,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递需要支付成本,有时这种成本还是很大的。


所罗门与“扑克脸”


扑克脸(pokerface)的意思就是脸上不带表情,不露声色。这对于玩牌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想从你的细微的表情或肢体语言中猜测你手里的牌是好还是坏。如果你摆出一副扑克脸的话,谁也猜不出究竟你手里的牌怎么样。


信息的提取和甄别,是博弈论面对的大问题。在博弈过程中,不但要发出一些影响对方决策的信号,还要尽量获取对方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


所罗门是一个很聪明的国王。


某天,一名官员带着两个妇女和一个孩子到所罗门那里。他对所罗门说,这两个妇女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他无法判定,因此他只好将她们带到这里。


所罗门面无表情地对手下人说,既然无法判定谁是孩子的母亲,那就用剑将孩子劈成两半,两人各得一半。


这时,其中的一个妇女大哭起来,向所罗门请求,她不要孩子了,只求不要伤害孩子,另一个妇女却无动于衷。


所罗门对那个官员说:“现在你该知道,谁是那个孩子的真正的母亲了吧。任何一个母亲都不会让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的。”


在这个故事里,所罗门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做一个直截了当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深入思考这个问题,通过恐吓性的试探,提取到了情感和心理的深处的信息。


所罗门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重构了整个事件,为自己寻找到了回旋的空间,从而把自己、孩子以及他真正的母亲都从困境中解脱了出来,整个过程不动声色,毫发无伤。


信息不对称理论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给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以表彰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理论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


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啤酒博弈


在彼德·圣吉所着的《第五项修炼》中,有一个着名的啤酒博弈的例子。


一家厂商推出新款啤酒,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纷纷脱销,于是各个零售店就争相向批发商要货,但批发商也缺,于是要10箱的就给5箱应付,但很快零售商主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要10箱就夸大说要20箱,这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这些定量汇总到生产厂商的时候,数据就失真了,厂商大量生产,但市场慢慢饱和,一旦分销商货源充足,零售商就大减定单,最终产品过剩。


在啤酒博弈中,三个参与者的意图都是善良的:好好服务顾客,保持产品顺利地在系统中流通,并避免损失。每一个角色都以自己的理性猜测可能发生什么,并作了善意、果决的判断。没有一个人是恶意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危机还是发生了。


a公司看到果冻行业利润可观,就参与到这种产品的市场角逐中。当时整个果冻行业的老大是b公司,其果冻品牌知名度极高,产品占据近90%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a公司在果冻市场“插一脚”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来,公司生产的纯净水和儿童乳酸菌也在全国家喻户晓,同样坐行业头把交椅;从产品结构、销售网络及资本实力来看,a公司都要强于b公司,向相关市场领域渗透,只是迟早的事情。


a公司的入市时机选得非常好,1998年春节前夕,b公司的果冻由于运输不畅、存货不足,在市场上造成了将近一个月的断档。a公司抓住时机,采取了一项非常的销售政策:针对渠道实施“买二送一”的实物返利。


这在食品行业是极高的返利,加之a公司的名牌效应,一时间经销商争相打款订货,春节期间,a公司的果冻已经铺遍全国的销售网络,抢去了b公司大量的市场。


a公司乘热打铁,加强广告攻势,大获成功!


由于“买二送一”高返利政策,很多以前不敢大量进货的分公司,此时一看势头迅猛,纷纷向总部追加要货计划。


总部军心振奋,不断调整销售计划,准备“弯道超车”,抢占果冻行业头把交椅。于是,紧急追加投资购买设备,使果冻的产能达到了10亿元。


尽管总部已经开足马力,仍无法满足分公司的需求。于是,只好70%地满足,比如分公司需要1000万的货,总部只给700万的货。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公司竞相虚报计划。这样一来,全国分公司加起来的要货量非常惊人。


悖谬的是:尽管经销商、批发商都在嚷着缺货,但a公司的果冻在零售终端的铺货率却不高。


这种火爆局面持续了三个多月,终于冷却下来。批发商、经销商都不再喊缺货要货了。原来,产品都堵在了经销商和批发商的仓库里!


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忙着出货,经销商、批发商忙着进货,无暇顾及零售终端了。


再看b公司,针对a公司的政策,早已加强了促销攻势和广告攻势,产品很快铺到零售终端。终端占有率是a公司的10倍。


a公司由于存货大量积压时,经销商和批发商仓库里产品开始变质。至此,a公司果冻博弈的危机全面爆发了。


破解啤酒困境


《第五项修炼》的主要内容旨在说明: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更快获得信息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要想建立学习型组织,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系统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修炼”。


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信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信息。人们通常的思考方式往往是直线式的、片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就会漠视供应链其他各方的利益,从而引发出各种的问题。


如果改变心智模式,以系统全面的方式思考,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大系统里,把自己当成是系统中的一个小节点,每个节点环环相扣,休戚与共,信息共享,风险共担。那么,当某一个节点出问题时,大家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会站在整个系统的角色去思考,并提出有利于各方、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参与者掌握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方可实现整个博弈的共赢。


破解啤酒困境,首先要实现甄别信息的真伪,对市场的需求情况,大家都要了解,保证得到一样准确的信息;其次要实现决策的协调,大家共同参与决策,从而实现共赢。


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这个概念最初由逻辑学家刘易斯提出,他发现,当某人知道某个事实时,这就意味着:他知道他知道该事实,他知道他知道他知道该事实……这是一个无穷的过程。将这个结构推广到某一人群就构成公共知识的概念。


假定一个人群由a、b两个人构成,a、b均知道一件事实x,x是a、b的知识,但此时x还不是他们的公共知识。当a、b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x,并且他们各自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x……此时我们说,x成了a、b间的公共知识。


这个人群是由两个人组成,如果由多人组成,这不仅指任意两个人这样一个双方“知道”的过程,而且指,其中任何一个人知道其他人知道其他人知道……事实x。


公共知识是一个群体人们之间对某个真实信息“知道”的关系。


请注意,公共知识是一种逻辑“关系”。公共知识涉及一群体对某个事实“知道”的结构。


因此,公共知识是指,一群体的每个人不仅知道这个事实,而且每个人知道该群体的其他人知道这个事实,并且其他人也知道其他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事实……这涉及一个无穷的知道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是公共知识,如:“人总会有一死”、“太阳从东方升起”,对于它们,人所共知,且所有人知道其他人知道,当然其他人也知道别人知道他知道……在博弈论中,“每个参与者是理性的”,这个假设是一个最基本的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与孤岛弑夫


在一个孤岛上,住有100对夫妇。这里的女人都堪称地道的逻辑学家,且对一切事务说了算。


在这个岛上,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如果女人发现自己的丈夫对自己不忠的话,就可以毫不犹豫地将他杀死,而且就在当天执行。当然,她必须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她的丈夫不忠。由于这个因素,某个女人如果发现某个男人不忠,她不会将之告诉那个不忠男人的妻子。但是,她会告诉其他人的妻子,并且女人们会相互传递这一信息,因此最后,一个男人不忠,除了其妻子不知道外,其他女人都会知道。


而事实上是,这个岛上的这100对夫妇中的男人都不忠,但由于女人不会将她知道的事实告诉不忠男人的妻子,每个女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男人不忠。因此,该村子一直很稳定,也没有发生妻子杀死丈夫的行为。


岛上有一个辈分很高的长老,她德高望重,诚实可敬。因每个人都向她汇报岛上的情况,因此她对岛上的情况了如指掌,她知道每个男人都不忠。


有一天,这位长老对这100个女人同时说了一句很平常的话:


“你们的男人当中至少有一个是不忠的。”


之后的99天,岛上都风平浪静,但到了第100天,岛上发生了一场大屠杀,所有的女人都杀死了她们的丈夫。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一个推理和行动的过程。对于其中的一个女人来说,如果她的丈夫不忠的话,她就杀死他;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她的丈夫不忠的话,她便相信他,不杀死他。这是女人的策略。


在长老作了宣布之后的第一天,如果岛上只有一个男人是不忠的话,这个男人的妻子在长老宣布之后就能知道。因为,她会作这样一个推理:如果其他男人不忠的话,她应当事先知道,既然不知道并且至少有一个男人不忠,那么这个不忠的男人肯定就是她的丈夫。因此,岛上如果只有一个男人不忠的话,长老宣布之后,当天这个男人就会被杀死。


而如果岛上面有两个男人不忠的话,那么,这两个男人的妻子第一天都不会怀疑到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知道另外一个女人的丈夫不忠。但是当第一天过后她没有发现那个不忠诚的男人被杀死,那么她会想,肯定有两个男人是不忠的,否则她知道的那个不忠的男人会被他的妻子当天杀死的。既然有两个男人不忠,这两个不忠的男人的妻子就会想,她只知道一个,那么另一个不忠的男人肯定是她的丈夫!


事实上这个岛上的100个男人都不忠,所以,这样的推理会继续到第99天,也就是说,前99天每个女人都没怀疑到自己的丈夫,而当第100天的时候,每个女人都确定地推理出她的丈夫不忠,于是岛上便发生了一场大屠杀,所有的男人都被他们的妻子杀死了。


在这个例子中,在长老宣布“至少一个男人是不忠的”这样一个事实时,每个女人其实都知道这个事实,长老对这个事实的宣布似乎并没有增加这些女人的知识——关于岛上男人不忠行为的知识。


但为什么长老的宣布使得岛上的女人产生了对她们丈夫的屠杀行为呢?这是因为,长老的宣布使得这个群体里的女人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来“至少一个男人是不忠的”对每个女人来说都是知识,但不是公共知识,而长老的宣布使得这个事实成为了公共知识。


长老未宣布之前,对岛上的女人来说,“至少一个男人是不忠的”不是一个公共知识。设想一下,假定共有三个女人a、b、c,那么在未宣布之前,a想:由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不忠,其他两个女人b、c也同样不知道,那么a想b不知道c是否知道“至少有一个男人是不忠的”。而当长老宣布了“至少一个男人是不忠的”之后,“至少一个男人是不忠的”便成了a、b、c之间的公共知识。


长老的宣布使得“至少一个男人是不忠的”成了公共信息。于是,推理与行动便开始了。这是屠杀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