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作者:南怀瑾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5

|

本章字节:7444字

维摩居士讲的法布施,在同一时间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前没有后,你做得到吗?可能吗?就算你是神经病会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来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证你幻想成就菩萨。你绝对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间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养人而已。所以你以为文字看懂了,这不算佛法,还没有深入懂得内义。


「无前无后」是要你前后际断。我们把起心动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际,譬如我一讲话,你们一听到就没有了,这是前际,下面要讲的你还没听到,这是后际。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这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把自己的身心烦恼思想妄念,一下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当下即空吗?不空,怎么不空呢?无前无后没有说中间啊!中间非空非不空。说空的,前面念头过去了,没有了,后面念头没有来,中间一定是空。这个空的就是自性现前,正是有。这个有不是世间的有,所以唯识法相叫这是胜义有。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门。能做到一切烦恼妄念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念念当下即是,当现前的一念清净空念,就是供养一切众生,这叫作法布施。我们做得到吗?


我们作个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围。我们这个身体也是一个世界,身体上有很多众生,因为身体内部和皮肤上,有很多寄生虫和细菌。身上的细胞是不是一个单独有灵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学还不敢断定不是。假使你念念之间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后念不起,当体皆空,一时之间至少供养了身上所有众生得清净、安乐,这也是法供养、法布施。


我们过去学佛的,进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个礼,不只行礼而已,五体投地之后要站起来,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头,还要有响声,表示额头碰到佛的脚了,这些你们没有看过。当然我现在也自然了,不过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干净。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摆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论是修观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不属于自己的。这个愿发了以后,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开始念佛。要随时随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养、法布施,一个人几十年当中能够念念如此,才算是学佛。我们做得到吗?恐怕法供养做不到,倒是在气供养,气人家扰乱你打坐,这个那个的。


「曰:何谓也?」维摩居士讲的,善德菩萨听不懂,就请维摩居士解释。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你看,维摩居士一讲就又是一大堆,如银瓶泻水一般,哗……就下来,你接都来不及接。难怪十地菩萨叫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盖满虚空。维摩居士是在家佛,超过十地境界,他说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这里他开始为善德菩萨说,什么叫法布施。他说,「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悟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一切众生,这个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理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生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很多人对我说,「老师你发愿在度人哪!」我说,「去你的!什么发愿?我为了吃饭!我不愿度众生,现在是反被众生度。」你们听谦虚话听不懂,其实是骂人的话,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所以外边人问我信什么教,我就说信睡觉,因为跟他们讲不通嘛,省得啰嗦。你说我不慈悲吗?我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我是看对方什么人,毫无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来这个,你拒之越远,他求之越切。你如果拉着要教他,跪下来叫他祖宗,他也不听的,人就是这样的,这是方便法门。


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随时有救人的心?不要说救人了,就连肯帮助人的心有没有啊?只要人家一点不肯帮你,只要众生不供养你,就起了大瞋心。所以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你看这文字很容易,我们几时做到随时随地以救助一切众生的心情来发起大悲心?这不是要你起个念头:「我要慈悲去救助这些众生」,你有个「我」就错了,要忘我,以救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养。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喜心怎么起呢?维摩居士说要持正法。问题来了,什么是正法?哪个法不正啊?尤其现在末法时代,每个老师每个善知识都说自己是正统的,别人都是旁门左道。昨天才有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谈起这个问题,他有一阵子没有来我这儿了,他说最近参加了很多这位法师那位居士的法会,本来以为去听一些法,结果光听到他们在批评别人,也有批评我的。他就问我,这是怎么搞的?我说:「唉!如是如是,善哉善哉。」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是正法,譬如这本《维摩诘经》,大家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学习正法,末法时代哪里去找明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儿啊!他的经教都在,都是正法,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因为信不过人。


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一切道理以佛经为标准,乃至《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现代人的著作根本连看都不看了,因为他有没有修证到,都有问题。其次,「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研究大乘了义经典,譬如《楞严经》,是彻底的经典,有些佛说的经典是不了义,是对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说法,是不了义教。「依法不依人」,你们同学常常说我这个老师很难办,脾气又大,拍马屁拍不上,的确是的。讲到佛法,不管你对我感情如何,我始终保持一个态度,「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这就是所谓四不依的法门,也可以说是四依法门,不然怕走错了路。这个四不依,在本经最后也会提到,就不先详细说了。


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什么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经教,像《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绝对是正法,不会有错。古人说通一经一论才真正够资格学佛。唐宋时代是不能随便出家的,要通过佛学的考试,自己可以指定一本经或是一本论,他就考你这本经论,通过了,国家就发你一个证明文凭,就是度牒,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规,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来。到了唐明皇以后,有一度国家的财政出了问题,同外国打仗经费不够,也曾经出卖过度牒。


所以经论不通,就不会了解正法。大体来讲,《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都属于般若系统,在中国的佛学系统里是属于性宗,直接讲形而上道、明心见性。另有由科学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识系统,中国叫相宗。这两大系统,都属于正法。还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缘都是。再简单点说,佛法说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满,这个是菩萨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换句话说,你要度一切众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门,「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们不要搞错变成悭吝心,跟你学法还要拿红包来皈依,否则不将佛法送人情,那就变成邪法了,不要借这句话随便用啊!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舍,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么叫放下,就是丢得开。佛法讲慈、悲、喜、舍,我们反省每一个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没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舍心做不到,怎么学佛?你说你什么都舍掉了,唉呀!就是还有个身子!哼!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诉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丢开家庭儿女,家庭儿女就是道场,去哪里找清净地方?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就是众生,就为他们牺牲不就好了吗?虽然人少,有几个就几个嘛!连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牺牲自我,还说要学佛度众生?你连个鬼都度不了!


什么才是舍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摄,用现代话说,就是包括进来。乱摄可不是智慧,譬如讲布施,好多同学都有经验的,大家说起有什么人很可怜,我就同意出点钱。旁边同学劝我为什么要出钱,我说我带头啊!应该做的事就是舍。但是有时同学提到要去帮助某人,我反而说不能,你连一毛钱都不能给,要出问题的,你帮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业反而更重了。同学表面同意,背着我还是去帮他了。事后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你对了。这就是作善事也要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