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怀瑾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5
|本章字节:7898字
我们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各位将来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的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过装胡涂不说而已,然后才好教化。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逆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一切放下是舍法,真正一切放下是不是佛法还是问题。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入一相门」,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们的修持法门,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无上果。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学佛?是不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一切烦恼,好像被一切烦恼所断,像断了善根似的。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有;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今天你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烦,有惑乱之意,是迷惑你的。恼,是扰乱你的思惟,令心不清净。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痛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容易解除,烦恼不容易解除。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参究。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久了。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业力的障碍了。所以要除掉一切障碍,甚至除掉一切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我们所有的学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懂了哪几个法门?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禅定都没学好。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发抖,打寒颤,难过极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你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千万不要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他作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样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注意!不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一百亿美金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真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大彻大悟求佛道的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净,这很难。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当时得了利益,心得清净,就跪下礼拜维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当时印度规矩,身上挂了许多宝贝,你看菩萨的塑像,身上都挂满了,中国就不挂,风俗不同。可是维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再说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师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学问好,相貌庄严,样样条件具备,才够得上称居士。现在有些年轻人给我写信,都自己称起居士来了,我看了就往边上一摆,一点道理都不懂,不管他信里写得再客气也都没有写通。善德菩萨就求维摩居士接受珠宝供养,而且随便他怎么处置。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樱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见我那么样恳求,才接受我的供养,拿到手就分成二份。首先拿一半供养给法会上最穷的穷人。另外这一半,维摩居士把它供养给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胜的佛。当时在场的大众,马上看到上方出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维摩居士供养在佛身上的璎珞,这时变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同学,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个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如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中供养一个最穷苦的人。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个佛。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一点好事?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往往很多宗教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这里维摩居士作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也许这人用得着的,也许这人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学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要钱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他。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说,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说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不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耳朵还听电话。所以我最受不了讲电话长篇大论的不停,尤其许多女性都如此,两三句话就解决的事,非要拖着讲,这都是一种习气。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所以一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他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