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成龙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23:29
|本章字节:3426字
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实验,他们安排一个工作小组的人员在一个专门设计的“竞争房间”内一起工作了几个月,结果发现,工作人员在这种新型办公室内的工作效率,比在传统的办公室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
该项目小组对6组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了测试,这些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在“竞争房间”工作过的经验,利用软件开发业通常采用的考核方法,研究人员对员工的劳动生产率进行评价,然后,将在“竞争房间”内工作的员工的工作效率数据与传统情况下的工作效率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在“竞争房间”中,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以往的两倍多,而且,在后续的11次试验中,研究人员得到了几乎相同的结果,有的甚至把工作效率提高到4倍!
这就是竞争的魅力所在。盖茨正是看到了竞争对工作效率的促进作用,因此微软公司采取定期淘汰的严酷制度,每半年考评一次,并且将效率差的5%的员工淘汰出去,使员工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1975年以来,微软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淘汰率(85%以上),但是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几乎都会选择继续留在微软,这些人构成了微软稳定的主力开发人员群体。
像激烈竞争的软件市场一样,微软内部人才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加之微软扩张得异常迅速,每隔几个月就得重新组合一次,使内部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甚至充满了火药的味道。
“能者上,浑水摸鱼者走人”。这是微软的用人原则。不断地裁掉最差的员工,是微软的一贯做法。
通用的ceo韦尔奇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曾经一直强调的这样一个观点:不断地裁掉最差的10%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层经理每年要将自己管理的员工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分类,从而产生20%的明星员工(“a”类),70%的活力员工(“b”类)以及10%的落后员工(“c”类)。而盖茨也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因此,微软公司内部也实行独树一帜的达尔文式管理风格:“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样,微软公司便能够不断将资质较差的员工排除掉,以保持整个企业的正常的“新陈代谢”状态,让企业保持弹性。
在微软以前是每半年有一个业绩考评,现在改成一年。业绩考评是按规定百分比的打分制,是五分制,但是必须规定,最多只能有比如说20%的能拿四点零以上,必须有20%的人必须拿或者是以下。如果你连续在这儿待两年,什么都没有干的话,肯定是或者是以下。如果微软连续两次拿的话基本上待不下去了,但是如果去别的地方也不会要你。
当然,微软也相当注重给员工们创造自己的发展空间的机会,工作评估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子。工作评估不仅是员工晋升的依据,还是公司挖掘人才潜能的一个有效手段。评估的重点是寻求双方的认同,给员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员工应看出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另一方面,如果评估结果显示,公司现有的管理制度确实阻碍了员工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那么,公司就应该立刻改善自己的管理风格并调整计划。
微软每年都有两次评比,是由员工的直接经理来给员工评分,这个分数直接影响员工的晋升,员工的奖金。由于公司要求,评分的结果要呈正态分布,比如要求3分(5分制)以下的员工必须占到25%,所以经理们的评分很有建设性,不能当老好人,没有办法对下面的员工进行包庇。同时,所有的员工也要给经理的各项指标打分,通过统计会有一个结果告诉经理,他在人员管理的哪一方面有不足,哪一方面表现优秀。
微软采取360度的全方位工作评估方法,即由员工本人、负责经理、直属下属、同事、客户对员工做全面的评价,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在评估过程中,微软注重反馈和跟踪。有关负责人会和员工面谈,及时认可他们的成绩,并为员工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有效地改进工作方法,合理地利用人力和资源,使员工们更好地完成所制定的工作。这可以使员工和组织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将员工所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这就使得微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