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毛泽东推荐给下属们的《二十四史》篇章 (1)

作者:卢志丹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2

|

本章字节:8052字

据逄先知回忆:4000万字左右的《二十四史》毛泽东是通读了的,有些部分不止读过一遍。他认为有意义的人物传记,还经常送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将史书篇章推荐给党的高级干部,显然是为了引起他们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智慧和才干。这也是毛泽东常用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下属的方法。


毛泽东向高级干部推荐《汉书·霍光传》


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毛泽东曾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过几本书,古今中外都有,其中便有《汉书·霍光传》。


霍光(?—前68),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同父异母弟。十余岁随霍去病入京为郎,迁为侍中。霍去病死后,霍光为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深为汉武帝所亲信。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意欲以赵婕妤所生之子弗陵为嗣,认为霍光可辅佐,遂命人绘《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以赐霍光。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危,诏霍光为大司马,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辅佐弗陵,是为昭帝。汉昭帝时年8岁,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主持朝政,于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封博陆侯。上官桀与霍光争权,桑弘羊与霍光在盐铁官营等政策上有严重分歧。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燕王刘旦、盖长公主密谋,欲杀霍光,废昭帝,立燕王为天子,最后事败,上官桀、桑弘羊被族诛,燕王和盖长公主自杀。霍光自是威震海内。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薨,无嗣,霍光以皇太后诏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刘贺荒淫无道,旋废之。又迎立武帝曾孙刘询,是为汉宣帝。


霍光执政期间,执行“与民休息”政策,削减国家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租赋,重新恢复与匈奴和亲,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其实,向“高级干部”推荐《霍光传》的,1000余年前就曾有过一人。《宋史》记载:寇准当了宰相,前去请教张泳,张泳只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寇准不解其意,回去读《霍光传》,读到“不学无术”时,会心一笑,说:“此张公谓我也。”


“不学无术”这顶帽子是寇准读《霍光传》时,对号入座加到自己头上的,张泳私下对他的评价是:“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耳。”


《霍光传》记载:霍光要废一即位就行***的刘贺,又怕日后担“忤逆”的骂名,他想援引古例,却不知“伊尹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的典故,于是问了一句“于古尝有此否”。没想到即此一问,让人看出“光不涉学”了。“不学无术”一说就是溯源于此。


然而,《霍光传》的价值还不仅止于此。读《霍光传》,使人能更清醒地认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历史悲剧。


霍光是西汉武帝、昭帝、宣帝的重臣,有拥立新君、辅佐朝政的大功,是四朝元老,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是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确实也庇荫过他的后人。大树底下乘凉,又极易有恃无恐,于是霍光的子孙们骄横傲慢,即使什么本事都没有,也会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身居高位,“朝请”时却“数称病私出”。“朝谒”也叫“苍头奴”代劳。连家奴都狗仗人势,竟因与人争道而入御史府踢大门,还动不动就扬言“县官(指汉宣帝)非我家将军(指霍光)不得至此”。


汉宣帝即位之后,霍光夫妇又做了两件不光彩的事。《汉书》均有记载。一是将女儿霍成君嫁给皇上,二是将汉宣帝在民间所娶的皇后许平君毒死了,使他自己的女儿成了皇后。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即宣布亲政。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逐步开始剥夺霍家人的政治权力。此时的霍光一脉,在朝廷已盘根错节,势力强大。《汉书》云,“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甚为形象。汉宣帝首先削弱霍光家族的军权。他任命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霍光侄孙霍山为尚书,削其实权。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将“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悉易亲信”,换成了自己的人。


这一切,自然令霍家人坐立不安。霍禹、霍山等人,甚为恐惧。于是,霍氏决定冒险。这是说,他们想让霍皇后下毒酒,毒死汉宣帝,然后由霍禹做皇帝。然而,此时的汉宣帝早已羽翼丰满、成竹在胸了。公元前65年,汉宣帝一举将霍家及其余党一网打尽。可怜霍氏一族,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活口。霍光的老婆儿子被腰斩后,甚至还被弃尸街头。唯一活下的人,是霍皇后,在冷宫终其一生。霍氏一家,真正算是死无葬身之地了!这一可悲结局,正由“君子之泽”的“庇荫”所致。


要认真看书学习,为官执政的不可不学无术;要管好自己的家人子女——这两条都是毛泽东反复强调的。毛泽东向高级干部推荐《汉书·霍光传》,其良苦用心,或许也就在于此。这对于当今建立学习型政党和反腐倡廉,极具借鉴意义。


毛泽东曾要求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子传》


1972年,按照毛泽东的部署,王洪文从上海被调到中央工作。开始时没有让他担任中央的重要职务,而是委托周恩来培养他,考察他。有一次,王洪文回到上海搞调查研究,同时为召开党的十大做准备。一到上海市委康平路办公室,王洪文就急着要找市委写作组的负责人朱永嘉。朱永嘉是复旦大学教师,对古代史,尤其是明史非常熟,批判《海瑞罢官》前调到市委写作组。王洪文对朱永嘉说,在北京的时候,毛主席要他读《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因为是古文,很深奥,他读不懂,所以要朱永嘉给他讲讲。


朱永嘉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上海市委负责人徐景贤。为了探索其中的含义,徐景贤要朱永嘉赶紧把《后汉书》找来一读。


《刘盆子传》中写道:“刘盆子者,泰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式县,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附近。景王刘章,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而盆子是刘章的后代,身上有点皇族血统。不过,当时他只是个放牛娃。新莽末年,赤眉农民起义,“琅琊人樊崇起兵于莒,西攻长安”。有人给起义军的领袖樊崇出主意,要他找一个刘氏宗室来做皇帝,以便师出有名,号令天下。


当时,在赤眉起义军中有景王刘章的后代共70多人,其中数刘盆子、刘茂、刘孝三人的皇族血统最近。究竟该挑选谁来当皇帝呢?结果采取“摸彩”的方式选中了15岁的刘盆子。刘盆子侥幸当上了皇帝,将领都向他膜拜称臣,但他依旧故我,经常和一班放牛娃嬉戏……


王洪文的经历,在某些方面和刘盆子有相似之处,他从小也放过牛、养过猪,在东北吉林的田野里干过农活。毛泽东也曾经多次向别人介绍过王洪文,说他务过农,当过兵,做过工,以后又当过干部,经历比较全面。


毛泽东特意从《后汉书》中挑出了放牛娃刘盆子的传记,让王洪文,无非是提醒他:按照刘盆子的资历、能力和社会地位,是不行的,只是依仗着刘氏宗室这一条,“摸彩”摸得了一个皇帝的宝座;你王洪文资历很浅,只是依靠“文革”中造反起家。你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不学习,少长进,结果也会像刘盆子那样,即使身居高位,仍然不务正业,最后将以失败而告终。


当时,毛泽东对王洪文确是抱有希望的,但同时,心中也有隐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选拔一个工人担任党内的高级领导职务,是有过先例的,王洪文能不能胜任呢?毛泽东对此当然很担忧。


徐景贤给朱永嘉出了一个主意:只做古文翻译,不发表任何议论,除了把《刘盆子传》用白话文详细讲解一遍以外,其他什么话都不说。


第二天,在王洪文办公室里,朱永嘉逐字逐句地讲解着《刘盆子传》,王洪文听得很仔细,还自己捧着《后汉书》看了许久。听完了,看完了,王洪文若有所思,一声不吭。


王洪文的政治嗅觉当然很灵敏,他只听了一遍,就明白了毛泽东叫他读这篇史传的用心所在了。但是他也是胸有城府的人,在朱永嘉面前,他不动声色。读完了,他也不发表读后感,故意谈了一些别的事情,这项读书活动就算结束了。


但是,王洪文后来不听毛泽东“不要搞‘四人帮’”的忠告,不学无求,一意孤行地和江、张、姚一起搞阴谋诡计,妄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终于变成了现代的“刘盆子”。


毛泽东多次向高级干部推荐《三国志·郭嘉传》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是毛泽东爱读的一篇人物传记。1959年,他曾多次推荐《郭嘉传》给高级干部。


据《郭嘉传》记载: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赏识和重用的一位英才,可以说他们是一见如故。经荀彧推荐,曹操初次见郭嘉,论议天下事,便感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在袁绍麾下碰壁以后,见了曹操,也高兴地认为曹操“真吾主也”。曹操随即让郭嘉担任自己的首席军事参谋。


郭嘉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他每临大事,神机妙算,稳操胜券,令曹操喜不自胜。《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是“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可惜,郭嘉在38岁那年不幸病逝。曹操大哭,并表曰:“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及至赤壁战败,曹操再次大哭,对手下说:“郭奉孝(郭嘉,字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悲伤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1959年,伴随着“大跃进”狂澜,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现了一些问题。这年春天,毛泽东一度潜心研读《三国志》,试图从中获取经验。他结合实际工作***现的一些问题评点三国人物,谈得比较多的是郭嘉。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郭嘉,几乎把《郭嘉传》里描写郭嘉为曹操谋划的史实都复述了一遍。毛泽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