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蓓佳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3:50
|本章字节:12228字
每年六一节为孩子们签名售书,看着他们排在队伍中的汗津津的小脸和严肃到神圣的眼睛,我心里就想,我不能够把书写坏,不能够糊弄他们,不能够让他们把垃圾当成圣餐。
这样,每写出一部作品之后,我要留下时间用力呼吸,要沉淀,积累,酝酿,一直到下一部作品的人物孕育成形,浮出黑暗,带着热腾腾的汗气,耀眼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一年写作几部作品的速度是我不敢期望的。
排列成串、集束炸弹一样打出来的系列作品也是我不敢期望的。
经常有媒体记者问我这句话:你知道当今孩子的口味吗?我总是沉默良久,惶然回答:我不太知道。
我真的是搞不大清楚。
是个人化的事情,就好比吃菜一样,咸辣甜淡各有所爱。
有喜欢《哈利·波特》的孩子,也有喜欢《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孩子;有喜欢星球大战科幻作品的孩子,也有喜欢王子和灰姑娘故事的古典气质的孩子。
作为写作者,我不能清楚地知道每个孩子都想读什么,但是我知道我想为孩子们写什么,我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张扬什么,阐释什么,确立什么。
我希望孩子们在读过我的作品之后,不仅仅是说一声“好玩”,还会感动,会流泪,会久久地沉浸在文字带给他们的美好中,感受到灵魂飞升的快乐。
相对于在生活中备受摧残的成年人,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是洁净如一张白纸的。
涂上红色,纸就红了;涂上黑色,纸便黑了。
以后的成长岁月中,颜色还可以一层层地加涂上去,直到斑驳杂芜,但是底色改变不了,它已经丝丝入扣地渗透进白纸的每一个缝隙和毛孔中,成为一个人永恒的存在。
这就是儿童文学的作用。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儿童文学心存敬畏、不敢轻易下笔的原因。
但是我们又必须为孩子们写作。
在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中,孩子总是第一位的,因为在他们身上,集中着光明、美好、进步、未来、希望等等一切动人的词汇。
他们笑了,我们心里才能有阳光;他们成长了,我们的睡梦才香甜。
用文学为他们的心灵点起一盏灯吧,照耀他们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在行程中不寂寞,不孤独,不浮躁,不忧伤。
飞翔的灵魂
两年之前,我的女儿曾经在一所管理严格的寄宿高中读书。
星期天,我从南京坐汽车去看她。
同宿舍的女孩子们都回家了,因此我们有一个母女独处的空间。
那是一个阴冷的冬日,房间里光线很暗,敞开的气窗里飘进来厕所和盥洗室淡淡的异味,几架双层床铺上的被子叠得像军营中的一样整齐,牙杯牙刷和饭盆脸盆在靠墙的木架上排列成士兵的阵势,女儿背后窄小的书桌上全是教科书和练习册:数学的,物理的,英语的,政治的……它们全都卷起了边角,封面被手指摸得毛毛糙糙,一本摞一本沉甸甸地堆积在文曲星和计算器旁,让我感觉透不过气的压抑,只有窗外飘扬的女孩子们五颜六色的胸衣内裤,给这个暗淡的冬日带来些许亮色。
女儿十五岁,介于孩童和成人之间,轮廓尚未成形的脸上既有稚气的懵懂,又有过于成熟的冷漠,是一种相当奇特的神情组合。
当时她很不在意地看着我,跟我说话的声调也是似是而非、没有丝毫感情色彩的。
她告诉我说,她想写这样一篇作文,开头的第一句话便是:主人公早晨出门,一抬头,看见了落在树上的天使……她接着又说,不行的,不行不行,老师肯定要说她胡编乱造,判她不及格……作文不可以这样写。
哪里能够这样随心所欲啊。
女儿就这样自言自语着。
她脸上的皮肤在幽暗中泛出一种毛茸茸的透明,目光越过我的头顶,不知道投向了天外的什么地方,显得那么空洞又那么渺茫。
她的身体坐得笔直,穿牛仔裤的双腿微微地并拢,显示出处事不惊的沉稳,与她十五岁的年龄很不相称。
可是,就在那一刻,我被女儿深深地感动了。
我认为在那一瞬间我已经触摸到了她的灵魂,一个渴望高高飞翔的灵魂,一个身处凡俗和压抑之中、却又从平地腾空跳起、自由自在飘扬舞动的灵魂。
那一瞬间里,她的人性和人格是分离的、矛盾的、裂变的。
她在今天和未来之间,在现实和梦幻之间,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摇摆,寻觅,和冲撞。
两年过去了。
如今我的女儿已经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了。
她肯定忘记了十五岁的那个冬日,她在一间阴冷却又整洁的高中女生宿舍里对我说过的话——她想象之中一篇作文的开头。
世界是一个千变万化的魔筒,时刻幻化出五颜六色的镜像。
而孩子的心灵永远是个漏斗,不断地填充进新的事物,然后一点也不可惜地淘汰掉不那么新的东西。
她能够在一天当中冒出十个念头,睡一觉之后又统统将它们忘光。
有什么关系呢?她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可以继续构建,继续梦想,继续忘掉旧的召来新的。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生命化蛹成蝶而后一飞冲天的过程,她必须这样选取、舍弃和建设。
可是我,我不是女儿,我是母亲,所以常常弯腰曲背跟在孩子的身后拣拾垃圾。
我愿意珍藏她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步脚印,每一句有口无心的呓语。
“主人公早晨出门,一抬头,看见了落在树上的天使……”真的是一个好美的作文开头啊,两年中这个简短的开头始终在我心里盘旋,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经意中的一个抬头,眼面前就好像跳出一个长翅膀的天使,有一点像拉斐尔笔下漂亮的安琪儿,但是没有那个时代的红润和健康,它应该是柔弱的,敏感的,苍白和忧郁的,就像一棵过于美丽的极品玫瑰,本来应该开得人见人爱香气扑鼻,可是一不小心被人栽到了高楼之下的瓦砾堆里,先天生长不足,后天缺水少肥,它就那么瘦茎茎地在世上孤独挣扎。
这样,这个柔弱无助的孩子碰到他生命中的守护者——顽劣、皮实、善良而且忠诚的男孩单明明。
像正负电荷的相引相吸,像天空和大海的相配相衬,像黑夜和白天的相包相融,这是一种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相互守望,是人世间最最无私无欲单淳朴实的友谊,它只能存在于童年之间,在互助、互补、互吸的两种性格之间。
但是,生命永远无常啊,柔弱多病的杜小亚终于因为不可抗拒的命运劫数随风而逝。
他死后变成了一个小小天使,只存在于单明明的听觉和视觉之中。
两个孩子的角色忽然间发生逆转,杜小亚反过来成了单明明的守护者,他忠实地伴随好朋友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来来往往,影响、帮助、改变着单明明的一切,使他不断地较正生活轨迹,朝着理想的目标一步步奔跑,最终他的灵魂在跑道上高高地飞翔起来,他触摸到了天使杜小亚的身体,他的生命可以到达一个自由无羁的状态。
就这样,我写完了我的第三本儿童长篇《我飞了》。
最后一天在电脑上点击了“存盘、拷贝、打印”字样的时候,我坐在冬日的窗前,心中感受着一种无边无际的纯净和光明。
我忽然很舍不得离开我的两个孩子:单明明和杜小亚。
他们像我笔下无数的人物一样,只是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且哭且笑地陪伴我三两个月之后,倏忽而去,从此便无影无踪。
我心里留下来的全都是快乐,那种带着忧伤带着想念带着祝愿的快乐,就像两年前我在机场告别我女儿的时刻一样。
有一首我最最喜欢的歌,歌者是莎拉·布莱曼,歌名就叫《告别的时刻》,每次听这首歌,心里涌出来的就是这种海潮一样淹没我头顶的情绪。
我的孩子们就这样一个个地离开了我,从金铃,到肖晓,到杜小亚和单明明……他们的姿态是这样的:手一松,就像鸟儿一样扑簌簌从我身边飞起来,眨眼间不见了踪影。
我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最终会飞到谁的家里,和哪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结为好友。
因此,这也是写作对我的诱惑。
浸润童心的乳液——评译林少儿文库
儿童的世界绝不像成年人以为的那样快乐和单纯,很多时候,孩子们是忧伤和孤寂的,因为弱小而彷徨无助,渴望着从成人世界里得到温暖和希望。
他们的心灵尚未成熟,处于魔幻和现实之间,也因此更能够接受超越于现实之上的文学和艺术,欣赏其中光怪陆离的画面,匪夷所思的想象,神秘莫测的故事。
他们几乎是本能地拒绝丑陋,喜爱温情和美好,愿意看到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彼此沟通,友好相处,互敬互爱。
给这些娇嫩童心以满足,为他们打造一个温馨世界,用以安放他们光滑的、脆弱的、小心翼翼向四方探索的灵魂,是成年人的责任。
译林少儿文库正在成为这世界的一个部分。
由很多优秀翻译家精心译制,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长长的书列,包容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儿童作品,等待中国的孩子洗净双手,端端正正坐下,吸一口长气,而后慢慢翻开……毫无疑问,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净化和提升的过程。
优秀的儿童作品总是比成人流传更久更广,历久弥鲜,百读不厌。
它们以真情动人,以优美的文字和超凡的想象引领孩子们去探索自然,感悟生命,初识社会。
没有疆域和种族之分;所有的存在都是生命,互相平等;成长是一种期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充满奇遇,有种种意想不到的惊喜;上帝是最公平的老人,它总是把最好的礼物送给最孤独的孩子,哪怕这礼物只是一个希望;世界有一点污浊,但是没关系,只要你心中存留足够的善良,你会采摘到大地上最美的花朵;准备好了吗?如果生命有一千种选择,你知道什么是你最应该做的吗?你会挑选一条最惊险最刺激最有挑战性的道路去走吗?儿童文学的宝库中是真有好东西啊。
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总要经历一段黑暗、胆怯、迷茫、惊讶和震撼的心路历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像一双温暖润滑的手,伸出去,让孩子们紧紧地握住,让他们感觉到慰藉和依靠,感觉被语言制造的氛围包裹起来的舒适。
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读书的吧。
当我们在暮色合拢、炊烟四起的黄昏中看完书中的最后一个字,轻轻叹一口气,合上书页,恋恋不舍地把整本书连同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紧抱在胸前,而后抬起迷茫的眼睛,看着周围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的一切时,我们的灵魂没有轻盈地飞翔起来吗?我们没有渴望过进入书中的世界,进入爱丽丝的奇境和美人鱼的海底宫殿,去寻找一段惊心动魄的遭遇吗?生活总是过于平庸和平凡,因其平凡,我们才会在书本中追寻不凡。
打开这套译林少儿文库,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那些写得很有趣味、很带情感的译序和译后记。
差不多的译者都在“序”和“后记”中谈到了他们少年的记忆和体验,他们是因为真心喜爱这些作品,或者几十年中念念不忘这些作品,才动手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尽可能完美的译本。
以我个人的经验,小孩子的时候对前言和后记肯定不感兴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之类不是他们所想知道的,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才最最要紧。
但是孩子们的父母会看,他们会站在书架边,仔细与书有关的背景材料,而后品评它的优劣,决定买还是不买。
毕竟经济大权掌握在他们手上。
一篇很有文采、情真意切的前言或后记,绝对会让购书者的心理天平发生倾斜。
从这一点来说,文库的编者善解人意,是真心为读者所想的。
开拓者的传奇——《远离芝加哥的地方》序
这部才读到一半的时候,“多德尔奶奶”的影子已经开始在我面前晃荡:肥硕、强悍、机警、自私却又善良、有点儿狡黠又有点儿天真、表面似冰内心如火、做事不喜欢按常理出牌、视尊严和权利如性命……及至读到最后一页,主人公伊乔长大成人,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奔赴战场之前,乘火车最后一次路过奶奶的小镇,奶奶彻夜不眠,开亮楼上楼下全部的灯,守望在门口,迎候和送别这辆军车时,我的心里有了深深的怅意,因为这么快地就读完了,就要告别我喜爱的人物和喜爱的故事,重新回到庸常的凡俗的生活当中。
好的就是这样,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会有不舍,它营造出来的某种语境和氛围令人迷醉,读者愿意暂时地活在那个世界中,贴心贴肺地感受那些崇高和神奇,卑微和无奈,幸福的和不幸的,快乐的和悲伤的。
《远离芝加哥的地方》是一部儿童,实际上是用儿童的视角,写了美国二十世纪经济大萧条时代的一段历史。
伊乔和妹妹玛丽跟随父母生活在大城市芝加哥,每年的夏天要被父母送到乡村小镇奶奶的家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个远离芝加哥的地方是当年许许多多美国小镇的代表:偏僻、蛮荒、原始、生活自给自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
开篇时的多德尔奶奶并不是个令人喜爱的人物,她不光让伊乔和玛丽陌生,同样也让读者陌生。
她是个地道的美国乡村妇人,外型粗俗,性格冷漠甚至孤僻,对所有的邻居保持戒备,对孩子也没有足够的温情和耐心。
但是,跟随着伊乔一年又一年对小镇的拜访,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小镇单调清冷的生活表层下涌动着人们对于美好和富足的期望,涌动着美国人乐观和自由的精神。
奶奶身上的许多质朴品格逐渐被伊乔认识,她手持猎枪对付入侵者的形象甚至成了孩子心中的英雄,她的既传统又反叛的个性很符合少年的口味,可以说,伊乔从奶奶的身上认识了芝加哥之外的另一个美国,认识了美国乡村的历史,美国的拓荒者精神,美国的制度、法律和宗教。
在奶奶身边生活的日子,伊乔不但学会了许多生活的技能,他的视野更有了拓展,精神变得丰富,直至达到灵魂的飞翔——他最终实现梦想,成为一名参加二战的美国空军战士。
在的结构方面,作者别具匠心,写了从1929年到1935年的七个夏天,每年夏天里的一个星期,每个星期里发生的一个独立成章的故事。
伊乔九岁那年第一次来到小镇,十五岁过完了小镇的最后一个夏天,可以说,他人生的一段至关重要的岁月是在小镇度过的,最初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也是在小镇形成的。
如此重大的一个题材,因为作者用七个片断轻松地连缀,便显得举重若轻,读起来趣味横生,但能够把小读者的好奇心牢牢抓住。
好的儿童,因为所针对的读者对象的特别性,在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应该还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