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铭
|类型:社科·自然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8
|本章字节:11596字
书归正传。前面说了,弗洛伊德生于当时奥利地的弗莱堡。弗莱堡是当时奥匈帝国摩拉维亚地区很大的一个镇子。1931年的时候改名为普利堡,现属于捷克领土。
弗洛伊德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雅各布、母亲阿玛莉。弗洛伊德在出生前就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都比他大20多岁。而且长兄伊曼努尔在弗洛伊德出生前就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孩子——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出生后就很荣幸地直接担任叔叔一职,虽然这位叔叔比侄子还小1岁。不过这还没完,未满1岁的弗洛伊德又有了侄女——长兄的女儿出生了。于是在他幼年及童年期间,一直是这两个同龄却比他小一辈的玩伴陪着他长大的,这让当时尚且年幼的弗洛伊德对家庭成员的定位比较混乱。他成年后曾说过,由于年龄的问题加上自己小时候并不理解辈分到底是啥东西,所以童年时代弗洛伊德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长兄是自己的父亲,侄子、侄女是自己的兄妹,而父亲雅各布则是自己的爷爷。
弗洛伊德的父亲雅各布是一个毛纺织品中间商,主要工作是从家庭手工业者或小型作坊中收购纺织品后投放到市场。但是在当时欧洲那个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的时期(参看本章第一节),这种中间商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后来出于经济原因,几经周折,在弗洛伊德4岁时,父亲雅各布带着全家搬到了首都维也纳。但这并没给雅各布带来任何生意上的转机,并且随着弗洛伊德弟弟妹妹们的出生,这一大家人生活得更为拮据。不过幸好有亲朋好友的不时接济,否则凭借雅各布那点儿微薄的收入是很难维持下去的。
至于弗洛伊德的幼年和童年的确没啥大事儿可说,既没在3岁时背唐诗也没把鸭梨让给别人吃,更别提砸缸救人那类的英雄壮举了。相反,丢人事儿倒干了不少,例如尿床什么的。1865年,9岁的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斯波尔中学就读。斯波尔中学是当时维也纳非常有名的学校之一,其地位相当于我国的市重点中学(估计奥匈帝国要是有户口就读限制,弗洛伊德恐怕就需要另找学校了)。虽然小时候尿床,但从进入斯波尔中学的那天起,我们的天才终于爆发了。先是首年考试成绩优异,跟着次年考试成绩全校第一。请注意,从那年(入学第二年)起一直到他从斯波尔中学毕业,这个第一的头衔始终由弗洛伊德同学戴着,别人根本没有机会。由于弗洛伊德同学的优秀成绩被全体老师们认可,也可能是校方为了给其他同学一些机会,在入学3年后,也就是在弗洛伊德12岁那年,学校特许他每年只参加一次学年大考(每次都是榜首),其余的考试一律免考,爱干啥干啥。我猜那次大考的目的也是出于展示:同学们,请向弗洛伊德学习!
当时的弗洛伊德同学那是相当风光,不但能在别人焦头烂额备考的时候优哉游哉地看书,而且小伙儿长得还帅——不是我瞎说的,有照片为证。这要是放到如今,绝对是校草级别——功课好、长得帅,肯定到哪儿都有女生盯梢递纸条。不过天才美少年弗洛伊德并没洋洋自得四处闲逛,而是除了吃饭睡觉以外继续刻苦用功,勤奋读书(保持第一不是凭空来的),这为他日后学识的渊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他还利用充裕的空余时间(不用备考)掌握了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古希腊语、拉丁语,以及他的种族母语——希伯来语。有些语言他甚至可以说得比学校老师还流利——也就是传说中的精通。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仰天长叹:不服不行啊,天才加刻苦,这要不成功简直就没天理了。
经过8年的中学生活后,17岁的弗洛伊德以“最优成绩”从斯波尔中学毕业,顺利进入维也纳大学的医学院,而维也纳大学在当时被誉为“欧洲的科学圣地”。
一所大学成立200多年就很值得吹嘘一番了吧,而维也纳大学在弗洛伊德同学入学的时候(1873年)则是已经有着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大学了(成立于1365年)。
说到这儿必须提一下维也纳大学。
维也纳大学称得上是硕果累累、人才济济(年头也在那儿摆着呢)。迄今为止,毕业于该学院的有总统、总理、联合国秘书长(伦纳和瓦尔德海姆),有历史学家(诺瓦茨,我记得他好像也当过奥地利总理),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泰纳)、遗传学泰斗(孟德尔)、物理牛人(多普勒)等。可以这么说,维也纳大学是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政界和科学界精英的摇篮。
在1873年的那个秋天,年轻的弗洛伊德惴惴不安地踏入这所早已闻名于天下的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对一般人来说,痛苦的高考结束了,总算熬过了痛苦的中学时代(好像弗洛伊德的中学生活并不怎么痛苦)。不过弗洛伊德不这么看,上了大学后既没忙着谈恋爱,也没沉迷于打游戏,反而更加刻苦学习。他一口气选修了大量课程(自然学科为主),平均每周大约30节,同时还定期去听有关遗传学和生物学的系列讲座。如果说中学时期的努力为弗洛伊德日后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那么大学期间的刻苦,则使得弗洛伊德具备了远超同龄人的素质,从某种角度看,他甚至超越了自己的一些老师。
很快,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废寝忘食的刻苦使弗洛伊德在学术上有了自己的成就——他在生物解剖方面的新发现解开了一个海洋生物的谜团(我很希望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自己去查到底是什么)。他这篇出色的观察论文引起了奥地利科学院的兴趣,并且获得了在国家科学院宣读的殊荣,然后还被登载在科学院的学术报刊上。但是由于当时的弗洛伊德过于年轻,所以由他的生物教授克劳斯来代替他站在国家科学院的讲坛上宣读了那篇论文。在那之后,弗洛伊德被维亚纳大学著名的生理学家布吕克教授所青睐,并成为布的研究助手。
厄恩斯特·布吕克是早期对弗洛伊德的学术及日后研究上影响至深的第一位重量级人物(一共3位,另2位一会儿出场)。
在布吕克实验室,弗洛伊德再次绽放出光芒,他在神经细胞及神经生理的研究上接二连三地提出了新的发现成果。可以这么说,这些研究成果直接影响了神经生理学的发展进程,对现代神经生理学的促成奠定了不容置疑的基础。
接下来出场的是对弗洛伊德学术上影响至深的第二位人物——约瑟夫·布洛伊尔。布洛伊尔也是犹太人,他比好学生弗洛伊德大14岁,而且当时在维也纳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弗洛伊德自始至终对布洛伊尔都非常尊敬(无论学生时代还是以后),曾在各种场合及很多著作及演讲中反复强调布洛伊尔对自己的启发和帮助。而实际上布洛伊尔对弗洛伊德的帮助不仅仅在研究和学术上,在生活上他也曾给予这位才华横溢却贫穷的帅哥很多经济上的资助,并且以各种方式持续了很多年。
弗洛伊德自从在布吕克教授的工作室接触到布洛伊尔后,两人便因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布洛伊尔向年轻的弗洛伊德讲述了自己曾治疗过的一个病例,这就是著名的安娜·o病例。这个病例让弗洛伊德非常感兴趣,他们曾在一起就这个病例的问题进行了无数次讨论和研究——可以这么说,当时他们关于对安娜·o病例的这些讨论,已经可以算是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法的雏形了。例如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就对弗洛伊德日后的精神分析有着实质性的影响。也就是在这时期弗洛伊德同学隐约感受到,在人类意识之下,似乎有着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时光飞逝,1879年的夏天,弗洛伊德被政府的一纸征召令从实验室中拉了出来,成为一名军医官。
很显然,弗洛伊德并不喜欢军营生活,而且当时奥匈帝国还算平静,并无大规模战事(只有同俄国争夺巴尔干半岛,但实战规模很小),所以清闲的军医官生活反而让习惯于勤奋刻苦的弗洛伊德苦于无所事事,他更喜欢实验室。很快,在入伍半年后弗洛伊德就离开了军医院,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经法庭审判后,弗洛伊德以“玩忽职守”的罪名被送入军方监狱,并在狱中度过了军旅生涯的后半年及自己24岁的生日。
这是咋回事儿呢?原来,某天弗洛伊德同学实在闲得难受,在医疗室看了半天报纸后就提前给自己放假了。凑巧,那天下午地方长官来部队视察工作,于是……好了,不管怎么说,在我们的天才出狱的同时也终于结束了兵役,他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他深爱的大学实验室。
在正常情况下,获得博士学位也就需要5年的时间,而到了1881年的时候,弗洛伊德同学依旧在维也纳大学忙碌着。算起来从1873年入学到1881年,除去1年兵役(其实是半年,还有半年蹲监狱),弗洛伊德在这个大学都读了7年了,怎么会这么长?原因很简单:还没毕业。
也许有读者会奇怪:你不是说他勤奋加天才吗?怎么7年还没毕业?蹲班了?
当然不是,原因也一样很简单:他压根儿就没去参加博士学位考试。
弗洛伊德实在是太喜欢学校生活了,所以,虽然他读书勤奋、研究成果不断,但是他并没有参加毕业考试——这样当然毕不了业。看样子他就打算这么一直读下去了,丝毫没有想上班挣钱的意思。不过后来家人无意中透露的一个事实,让这个“万年大学生”决定结束学习生活——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为了供他上大学而披星戴月艰辛工作后,弗洛伊德惭愧不已,他决定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学业,目标是获得医学博士的学位。
那么弗洛伊德用了多长时间复习备考、完成全部医学博士考试并且写出冗长的毕业论文呢?
答案是:3个月。
在3个月的时间里,疯狂的弗洛伊德快速翻阅了一遍考试所需的全部课本就去参加考试了。而他写在试卷上的答案基本就是课本原文。
于是,1881年的春天,25岁的弗洛伊德同学顺利通过了毕业所需的全部考试,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而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给他的成绩评定是:极其优异。
写到这儿我也没话说了,只好再次重复那5个字——勤奋加天才。
2指引与歧视
弗洛伊德虽然勤奋刻苦,虽然成就斐然,但是他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期间依然只是个沉默的普通学生兼实验室最低等助理(无薪水)。那些光环、桂冠并没有为他带来荣耀和足以匹配这些成就的赞誉,其原因在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而且在大学生活期间,他甚至被学长暗示要低人一等。对此,愤怒的弗洛伊德曾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从来不知道为什么要对自己的出身或者如人们所说的‘种族’感到羞耻。”
但除此之外,年轻的弗洛伊德还能怎样?当时大半个欧洲对于犹太人都报以这种态度,他只能忍受并继续保持着沉默。这种事情在弗洛伊德一生中并非是最后一次发生,而仅仅只是个开始。
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弗洛伊德接下来面临的是高校毕业生所面对的实质性问题——找工作。
欧洲的医生从业制度非常严格,获得医学学位只不过是个基本条件——哪怕你的成绩再优异也一样(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赞同,理论上的优异并不代表着临床经验的丰富)。年轻的毕业生必须经过漫长的实习期——几乎在每一个科都要待上一段时间才行。假如你是一个医科毕业生,并且志向远大想自己成立诊所单干,那还需要更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且由所在实习医院出具相关证明(没有医院会胡乱地出具这类证明)。
当时,年轻的弗洛伊德对于临床医学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医学研究,所以他选择继续留在布吕克教授的实验室工作,具体职位是“示范实验员”。虽然薪水少得可怜,但这毕竟是弗洛伊德的第一份有薪工作。为了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他还跑到其他教授那里做一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例如化学研究员等。虽然有两份工作的收入,但弗洛伊德也只是给父亲减轻了微弱的负担。实际上,雅各布还是需要给他一些生活上的补贴。此时,这个家庭已经是个有着众多人口的大部队了——弗洛伊德还有1个弟弟和5个妹妹。面对庞大的家庭开支,雅各布能供弗洛伊德读完大学并且获得博士学位就已经是个奇迹了。也正是这些来自生活的压力,导致我们年轻的医学博士终日闷闷不乐,当然,在学术上也就很难再有什么成就了。
弗洛伊德在布吕克实验室工作了一年多后,布吕克教授主动找上他,并且明确地向他建议了应对目前窘迫生活的办法:“不要继续耗在实验室了,转入临床医学,老老实实从头做起。”布吕克教授耐心地告诉弗洛伊德,想要在实验室混出头很难,因为示范实验员只是实验室教授助理中最低的一级,离助教还有两道门槛要过呢。要是想升到教授,起码还要再花上30年(这就算是火箭速度了)。并且教授名额是有限的,只有老教授去世或者退休,才轮到助教升上去。更要命的是,助教也是固定名额的,要等到助教去世或者……也就是说,弗洛伊德要是想混到教授的位置,估计那会儿早就抱孙子了。所以,“去医院吧,以你的能力必将开创出属于你的成就”。
于是在1882年6月,弗洛伊德怀着对布吕克教授的感激之情离开了实验室,进入到维也纳总医院开始接受临床训练。
我们的天才终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抬起头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你必将开创出属于你的时代!
从1882年到1885年这3年期间,弗洛伊德的生活终于不是很贫穷了,而是比这还糟糕——更穷。他在医院实习期间的收入简直微薄到令人发指,甚至可以干脆忽略不计,用一贫如洗来形容当时的弗洛伊德也毫不为过。不过也就是在这期间,弗洛伊德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玛尔塔·贝尔奈斯小姐(她也是犹太人)。
用今天的话来说,玛尔塔算是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了,祖父是一位知名的犹太教教士。她的温婉、优雅气质及端庄漂亮是公认的——对于这点我依旧没胡说八道,有照片为证。实习生弗洛伊德虽然刻苦学习认真工作,但也没学傻了(如果学傻了那就只能说明他不是天才),所以对于漂亮的玛尔塔当然是一见倾心。而玛尔塔对弗洛伊德同样也是这种态度(帅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不过虽然两人情投意合,彼此爱慕,甚至很快就订了婚,但当时的弗洛伊德实在太穷了,所以玛尔塔的母亲比较反对他们在一起(很像爱情剧剧情发展),并且因此还举家迁往汉堡(看来打算用疏远来毁掉婚约)。但异地恋却并没拆散这一对金童玉女,分离后两人开始频繁地书信往来。在分离的这期间(差不多3年),弗洛伊德同玛尔塔的往来书信多达1000多封,有些信件竟然长达20多页。粗算下来,平均一天一封信,看样子维也纳和汉堡各有一名邮递员会很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