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铭
|类型:社科·自然
|更新时间:2019-10-06 10:28
|本章字节:11866字
这段梦其实非常简单,没啥特别值得多分析的。我觉得很多读者甚至不需要我分析都能看懂是咋回事儿。
“我们的身体都蒙在被单下”不完全是出于审查机制的原因(这不是遗精的春梦,而且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才是我更期待的),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我并没有对她有裸体或者接近裸体的实际概念。
“窗外是海”这个取自我在做那个梦不久前的想法。我犹豫是不是找个假期带她一起去热带海边,通过这趟旅程确定我到底对她(以及她对我)是什么样的感情。而这段梦的结束还是出于“反对情绪”的干扰。
关于碎片六的分析:
不得不承认,梦把这部分作为结尾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是两种欲望冲突后达成的妥协。
很明显,这段梦把一些问题模糊化了,既没有明显的亲密(***),也没有明显的排斥(贬义性质的象征),甚至连“台词”都没有。而是用了一个相当模棱两可的画面来表达出这种妥协:并排站在一起(站在海边则是在梦里实现了上段中提到的未决定“设想”)。对于这种“抹稀泥”式的妥协,我认为非常适合(曾经这两种想法的冲突,如今在梦里也没能得到解决,所以最后才会出现这种折中的表达方式——并排站在一起。)。
而那个黑色沼泽象征的不是肮脏或者性的问题,是我对自己未来的感情方面很迷茫,这个主要原因在我。记得我不久前还和一个朋友说起过这件事儿,说完后曾自言自语地嘀咕过。主要内容是自问我适不适应结婚呢?我不确定……我就不绕来绕去的了,直接说吧,我对于结婚以及结婚后的生活很迷茫,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一个多年没有作息规律、生活规律和责任意识的人,假如真的结婚(无论和谁)了,这些问题想必还是需要面对的(例如说现在吧,我是下午三点多睡,晚上十点左右起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区的作息。但是我能确定一点:我的作息跟昼夜完全没关系,是两回事儿。所以我也经常搞不清日期,只能大概知道:“啊,现在是2010年的9月……上旬……吧?”而一天之内到底吃几顿饭也就没准了,大约是两顿、三顿,或者四顿,看情况)。但如果要我舍弃现有的这种散漫自在生活,我想不出会是什么样子……
也正是如此,莫名的那一小片沼泽在梦中是我要独自穿越过去的——只能由我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梦进行到这里已经不在局限于我和她之间了,而是把问题扩大了。因为我已经能明确自己不会和她有什么发展,所以“我独自穿越”则是已经把她抛开了)。
那朵莲花,对了,还有那朵莲花。
那朵莲花应该不是生殖器的象征,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希望(在这个梦里,性的问题已经混在感情中一起直接表达了出来。所以我并不认为还会另有其他地方额外地再来对此有什么象征性手法表达。不过这种情况单指这个梦,而非范例)。至于花心是个莲蓬,这应该象征着我希望我的下一段感情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个结果的。在这点上,本应直接表达的部分,由于我对婚姻生活的迷茫和不确定,所以用了个含蓄并且俗套的镜头来表现。同时,这个梦的最后一幕也再次强化了这点——回头看那栋房子。这很有趣,此时,始终贯穿于梦的女主角并未出现,这既代表了一种混合的复杂情绪——对未来感情的未知(被吹动的窗帘暗示不明方向及摇摆不定),又采用了一种直观化的浪漫镜头做了个含有期待性质的隐喻。
好了,这个梦到此全部解完。几分钟前回头看了一下,并且翻了翻当时记下的笔记,我确定这个梦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样的。接下来我们整理一下这个梦的分析及全部实质内容,不过在这之前请允许我把前面提到过的《梦的解析》中那段关于梦的表现的原文重新搬回来,让我们再看一遍,我相信此时读者一定会看懂的(绝无凑字嫌疑)。
——————暧昧的分割线——————
“在最初的时候,梦粗略地考虑存在于一些片段之间的关联——这无疑是把它们连成一个事件。因此,产生了连续性(时间)的逻辑连接。从这点看来,梦就像希腊画派的画家一样,把所有的哲学家或诗人都画在一起。这些人确实未曾在一个大厅或山顶集会过,但是由思想来看,他们确是属于一个群体的。
梦很小心地遵循着这种法则,甚至连细节都不放过。无论何时只要梦把两个元素紧拉在一起,那么就表示在参与选材的两种原始欲望之间必定存在着某些特殊的亲密关系。这和我们的文词相似,‘ab’表示这两个字母是一个音节。如果在‘a’及‘b’中间有个空隙,那么‘a’就是前一个词的最后字母,而‘b’是另一个词的起头,所以,梦中两种元素的并列不是无关的原始欲望随意拼接在一起,还是具有相似关系的。”
——————暧昧的分割线——————
现在读者应该能看明白了吧?现在让我们来完整并且系统地说一下这个“破碎的梦”好了。
不过在这之前先要把一些疑点解开。
(1)为什么在这个梦中,性行为可以赤裸裸地表露出来,而不需要隐喻或象征?
答:这个问题也是我彻底清醒过来后曾经不解的问题。但几分钟后我明白了这是为什么。还记得吗?现实中她曾明确地向我表示过“我们生个孩子吧!”这代表着一个特许。有了特许,这种“被允许”的行为当然不受审查机制限制而得以顺利通过。在前面的章节我们说过了,审查机制本身也是本我、超我、自我三方联合构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行为之所以不能在梦中被直接表现出来是因为超我在发挥作用——超我是社会制度的个体化现象,还记得这个吧?所以,有了那句“特许”,就意味着并没影响到“常态”继续维持。这个梦中,性行为不必像其他梦那样躲躲藏藏。当然了,若你就是一口咬死那句“我们生个孩子吧!”是她指单体人工授精,那我也无话可说,只能认为你是找茬砸场子的(这种“特许”而导致的梦***现赤裸裸的性行为在《梦的解析》中并未被提及,这一观点是哈佛社科院道格教授曾提及过的一个论点)。
(2)既然两种愿望在冲突,为什么潜意识不干掉它们,而非得用这么复杂的方法表现出来呢?
答:梦的原始愿望不是说来就来的,而且我相信它是先到达“审核层”(这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之间的缓冲地带),然后进入到意识层才能表现为梦境。很显然,这两种愿望都已经脱离了“审核层”进入到了意识层。
(3)那为什么这两种愿望都能进入到意识层呢?仅仅通过其中一个不就没啥纠结了吗?
答:这两种愿望是并存的,假如不存在“冷眼的复仇意识”,那么“我依然喜欢她”意识则不会存在,就变成了我“喜欢她”。所以每当我想到其中一个问题,那么另一个问题则伴生而出。这种“孪生意识”并不罕见,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那灰质大脑中(灰质是个名词,好奇的人请自行查阅,不难找)。只是大多数“孪生意识”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梦中的这两种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会长时间地存在,是因为感情——这是很无奈的一个事实,人无法没有感情。
(4)你怎么确定这是个“破碎的梦”而不是6个梦?
答:首先是角色的贯穿,其次是两种愿望始终在这些碎片中冲突、纠缠。其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愿望浮现出来了。而且对连续性的理解能力算是成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假如某连续剧第一天播了一集,第二天播了另一集,那么第二集哪怕上来就是换了时间地点背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惊奇地叫唤:“咦?这片子跟昨天那个剧情好像!”对吧?其实这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客体永存”现象。
扫盲:什么是客体永存?
答:客体永存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一种认知经验。即:当一个物体在我们眼前被遮盖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这个物体就凭空消失了。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学习而来的经验是因为我们在婴儿时期的最初阶段并不能认识到“客体永存”。这也就是在逗婴儿玩的时候,假如我们把脸用手遮盖起来,当再次把手拿开露出脸的时候,婴儿会表现得很兴奋的原因。这个过程在那个尚未曾认识到“客体永存”的婴儿眼里则是:他在→他消失了(用手遮盖)→他出现了(去掉遮盖物)。简单地来说,婴儿的认知就是这样的。
客体永存这一概念非常有趣,它既可以归纳到行为学(其实行为学本身也是心理学)中,也可以归纳到纯心理学理论中。前者不用说了,而归纳入后者,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及潜意识都会把这种“客体永存”现象同化及顺应到其他方面,这也就构成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某种认知。对于这一点,如果有人告诉我“你错了,意识不会把客体永存现象延续到事件情节(故事情节)或者事件表述(故事表述)中”,那么我只能对他的智商深表同情,仅此而已(补充一下:同化及顺应这两种“经验的扩展”,不是我瞎掰或者信口胡来的。请仔细想一下,我们不必把每一样东西都遮盖起来,再放开后才能确定客体永存这一现象对吧?当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定会对更多事物产生出同化及顺应,这也就是我们在大多数时候不必尝试每一件事情就可以推测出结果的原因)。
所以,对于这个梦是不是一堆破碎的、完全没有关系的梦,还是一个整体的梦,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5)你保证你对于这个梦的描述和分析都没有一丝隐瞒吗?
答:我保证,确定!(梦中的那位女主角千万不要手欠找到这本书)
……
好了,把一些零碎的问题解决掉后,现在让我们来完整地看看这个梦。
这个梦在最初的时候是从“冷眼复仇心理”开始的。我想说,这不是偶然,相对那些美好和谐的印象而言,仇恨和妒忌往往会更能牵引出我们的某种思绪,也更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哪怕是记忆。接下来,梦转移到了另一个方向——用一种“昨日重现”的方式展示出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约会以及那句“我们生个孩子吧”对我所造成的冲击(也就是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对她的抗拒,我所有的纠结基本因此而起。假如她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接触我,恐怕我会受宠若惊地接受),然后我的复仇情绪杀了个回马枪,两种愿望开始掐架。在争执中分别用了各种手段和技巧,但是并未分出胜负(第三和第四碎片)。然后意识层开始介入(也是我的意愿),用平和的画面来勾画出未曾发生过的,却是我设想过的场景。也就是在这个场景中,***成了“事实”而不再是一种幻想或者因为什么而纠结(多多少少有点儿先ooxx了再说的意思)。最后是两种愿望之外的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担忧——对于婚后生活的不确定及迷茫(不过此时已经没女主角什么事儿了)。不过,定格的时候是梦玩儿了一个“期许美好未来”的画面,以此遮盖了这两种愿望冲突所带来的纠结情绪。最后那个“镜头”的确让我很回味——梦境结束(题外话:老实说我真没想到自己能把这个梦彻底坦白地交代了出来……我一直以为会用其他梦来替代的)。
这个梦很特殊,也很具有代表性。它把“梦的表现力”及“梦的象征手段”还有“梦的表现形式”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前面所提到的伪装、凝缩、转移,也统统得到完全发挥(这个梦可以说是七拐八拐东拉西扯地纠缠了很久,主要原因是两种愿望互相掐架)。也就是因此,这个梦我并没把它放到前面,而是放到了这里来说明,假如在前面章节就说这么深,估计很多读者都看懵了(其实“说还是不说”也是原因之一)。我希望自己的这个梦能够像我设想的那样,起到“例题”的作用,同时我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个梦,得以窥探到水面之下的那个世界(让更多人窥探到我的感情世界已经可以肯定了)。
得了,不发表感慨了,让我们进入到本章的下一节吧。
四、镜头之外的语言——象征、性象征及相应的替换
在梦中,会大量出现一些带有象征意味的画面、情节、物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多年以前有关于这种“象征究竟是否存在于梦中”的争论早就尘埃落定了。因为象征性的比喻在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所以梦对于这种表达方式极娴熟也乐于使用——这可以让很多被审查机制所限制的念头和话题顺利通过审查而进入到意识层。前面单车训练的梦中那“并驾齐驱”、“单车有问题”、“轮胎的奇怪形状”等,都属于这类象征。不久前,在跟一位朋友聊到这个梦的时候,他听后问我:你确定梦是这么象征?所以对于这个“象征性”的实例问题,我想还是有必要多说一点儿。
在生活中,象征性的语言和形容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夸奖女人会用“花容月貌”、“美若天仙”、“沉鱼落雁”等。扩大范围的话,则这类相关的象征性用词就更多了。形容某人会来事儿——“八面玲珑”;形容某人最近机遇非常多——“左右逢源”;形容某某有气质长相好——“顾盼生辉”;形容谁谁突然发达了——“一飞冲天”;形容某物品(无论人造或非人造)——“鬼斧神工”;形容某人很笨——“跟猪有一拼”(猪真冤)……这些成语和词汇,我们都知道是不能仅仅只看字面的,在其背后有着一些深厚的含义或者干脆就是个故事。而这种象征性词汇的接收一方(无论是看到还是听到),则会形成一种概念性的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象征所带来的(至于这类象征之后的内涵则是一种公众认知)。所以我们说:一口咬定梦是直白且不含象征的(“一口咬定”就是一个象征性的词汇),也就等于宣布“梦禁止这种早已在生活中所娴熟掌握的比喻、象征、形容”。很显然,这种观点不但没有任何依据,而且是可笑且非客观的。
不过,在梦中的那些象征虽然含有我们所认知的意义,但同样也不能忽视在我们的主观印象下,部分个性化概念所造成的象征不同……看晕了?让我再说得简单点儿。在前面提过,这种印象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比如说有人听到“香菜”这个词会产生食欲,而我听到“香菜”这个词就会觉得恶心。也就是说,对待同一件事物,我们每个人的主观印象都是有一定差异的。看明白了吧?
为什么一定要矫情地弄清楚这点呢?因为我们必须要明白,梦中的大多数象征是没有任何规范可言的。我曾听有人说《梦的解析》书中的原本含义更倾向于“有规范可言”。谁要是强调这个看法,我只能说老兄你看书的时候不认真,走神儿了。其实弗洛伊德另有一段对此加以说明。他曾强调:“每种梦里的象征都会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并非绝对。这就好比中国的汉字(不是我瞎套磁儿,原文就这么说的)。汉字,假如单看一个字是这种意思,但是若组到句子里则有可能变成完全相反的含义……”这,才是弗大爷的观点。
汉字的例子我们就不多举了,一个就够,如:事故和故事。两个完全一样的字,颠倒了组合就有了天壤之别。而梦中的那些象征性手法也是这样的,不能生搬硬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