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莫耐寂寞

作者:刘心武

|

类型:诗词·散文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3

|

本章字节:3480字

“耐得寂寞”的提法这些年十分时髦,无数的文章要求作家“埋头写作”,画家更应该坚守“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古训。至于已经离休退休的老人,如果显得活跃一点,比如参加一些演出,甚或在电视广告上亮相,那就很可能招来讥评:“呵呵,就那么耐不了寂寞么?”


寂寞是一种心境,其核心是个体生命的孤独,面对不能与他人沟通的困境,有时虽身处热闹场中,却甚感隔膜,即使伟人、贤者、大腕、大款,亦难免一时陷于此种心境;就寂寞感的普天之下人我皆备这一点而言,说几句“应当耐得”,未为不可,确实,任何难以避免的事物,我们必须坦然面对,例如我们的自然身高,倘若过矮,尽管可以用穿高跟鞋的办法稍加补救,却不可能根本改变,难道我们就因此不过了吗?“耐得身高”,这时就是一句好话,寂寞感慨然已经袭来,为防止它转化为烦躁与焦虑,拈出一个“耐”字,以便冷静面对,情有可原。


但问题在于,我们把“耐得寂寞”当做“口头禅”以后,是否有意无意地把寂寞当成了一种美境,把浸泡在寂寞中自我消遁当成了一种美德?


人生在世,只面对自我心灵,不去与他人、群体、社会交流,并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虽前有老、庄的国粹导引,后有“存在主义”等洋哲学启示,加上禅定、气功等等修炼方法可供选用,在当代社会中,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终获成功者,毕竟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如我辈凡夫俗子者流,是不能也不必逃避他人、群体和社会的。当我们感到与他人难以沟通、为群体所不能理解容纳,甚至于与迅猛变化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而感到寂寞时,我们的精神处境,不能说是一种美好的状态,对于此种状态,“耐”是一种消极,“不耐”才是一种积极。


不错,追逐热闹有可能流于庸俗,但排拒一切热闹更有可能陷于怪癖,咀嚼寂寞而甘之如饴,就个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无可指摘的活法,放到伦理的范畴里考察,恐怕很难视为美德。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寂寞的价值》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我宣称“寂寞,是一种高尚的心境”;又说“需要有健康的寂寞感”;那正是我个人深感寂寞才写出的文章,我袭用了“耐得寂寞”的前提,但整篇文章其实充溢着“不耐”的潜语,说寂寞“高尚”,无非是痛感某些热闹场的庸俗;渴望“健康的寂寞”,其实是意欲冲出寂寞,以良知的呼号拨动他人的心弦,达于个体生命与他人与群体的理解和谅解,进入到非庸俗的热闹中去……


关于“寂寞”的文章,已经太多,多到我们必须从反面加以思考的地步;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即使不妄想发财,只想保持并尽可能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那也必须更多地投入社会,必得与更多的他人打交道,生存方式如一味地“寂寞”,那真是成了一种奢侈;而市场经济的大热闹,却又会伴之以“在商言商”、重利轻义、人情浇漓,从而造成个人内心更多的寂寞,如取“耐”的态度,那么或者把自己变成一具赚钱机器,或者积蓄为一种阴郁心理,都非良性状态;我以为越是面临此种人文环境,越应对寂寞取“不耐”的态度,其中最要紧的,是两条:一、对自己喜欢的亮相于他人和社会的事,爽快地投入,以抵消那些不喜欢但不得不投入的事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二、在茫茫人海中一定要找到几个真正的朋友,与他们达到畅快的心灵沟通与相互理解。


也许有一天,又一轮时过境迁、“莫耐寂寞”的说法令人生厌,大多数人又发现“耐得寂寞”是一种不仅高明而且美丽的说法,重新引为圭臬,那也好,我们又有文章可写了——天下的文章,真是不过在那里转来转去么?


简析


这篇散文写于1993年,讨论的是如何对待寂寞。开篇先以“耐得住寂寞”这一时髦的提法写起,充分肯定其合理性,随即话锋一转,认为这种提法会在有意无意间造成一种误导,把寂寞当成一种美德。所以作者从反面论述“莫耐寂寞”的合理性,认为当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时候,“耐”是一种消极,“不耐”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应当不耐寂寞,积极投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与知心朋友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作者面对“寂寞”,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亲切自然,又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