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风声风语无间道——谍海谜踪篇(1)

作者:水中鱼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8

|

本章字节:11422字

“双面娇娃”玛塔·哈丽


玛塔·哈丽曾是巴黎红得发紫的舞星,后来在德国军官的“赏识”下开始间谍生涯,并最终成为双面间谍,被后人称做“谍海女王”。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德军疯狂进攻,法国军队节节败退。此时,一场秘密而特别的审讯正在法国的杜莱斯宫悄悄进行,被告是巴黎红极一时的舞星玛塔·哈丽。法国反间谍部门指控哈丽帮助德国窃取情报,并给法国带来巨大损失,造成50000名士兵死亡。10月15日,玛塔·哈丽因叛国罪被执行枪决。从此,玛塔·哈丽这个名字也被写入世界超级间谍的史册,甚至被后人称做“谍海女王”。


1876年8月7日,玛塔·哈丽出生在荷兰北部莱瓦顿市附近的一个小镇,她原名叫玛嘉蕾莎·吉尔特鲁伊达·泽利。1904年,孤身一人的泽利不名一文地来到花都巴黎。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去做舞女,并取了一个艺名——“玛塔·哈丽”,意即“马来人的太阳”。成了职业舞娘的哈丽从此越跳越红,是当时巴黎红得发紫的舞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统帅部的军官巴龙·冯·米尔巴赫在看到哈丽的表演时,认为她是一块难觅的间谍好料。于是,就派人私下出价20000法郎诱她下水。从此,玛塔·哈丽利用自己的身体从那些贪图欢乐、迷恋女色的大臣、将军的口中源源不断地套取情报。可是,历史学家菲利普·考勒斯经考证后却认为,哈丽虽然收下了那20000法郎,也曾多次引诱法国高级军官上床,可从未向德军出卖过任何有价值的情报。


但德国人不知道的是,哈丽已经被英国情报部门跟踪。最先发现哈丽与德军“有染”的,是潜伏在巴黎的英国秘密情报人员。由于当时英法两国同属协约国阵营,英国方面立即将这一重要情报通报给巴黎当时负责法国情报工作的乔治·劳德克斯上尉。劳德克斯上尉当机立断,招募哈丽为双料间谍,以德国间谍的身份为掩护秘密为法国服务。1916年,玛塔·哈丽与劳德克斯上尉见了面。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前往中立国西班牙,引诱德国特使卡伦上校。此后,德国方面的情报通过玛塔·哈丽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传回法国。


后来,法国情报部门截获了一封由马德里发往柏林的电报:“通知h21速回巴黎待命。克雷默将付给其15000法郎的支票。”综合其他相关情报,法国情报部门认定h21就是玛塔·哈丽,她极有可能为德国方面提供了大量情报。1917年2月13日,玛塔·哈丽刚刚抵达法国边境,就以间谍罪被逮捕。


当初将哈丽招进门的法国情报部门首脑劳德克斯上尉,一看哈丽已经失去情报价值,为了挽救法国情报机构的名誉,作出了牺牲玛塔·哈丽的决定。在哈丽被捕受审期间,劳德克斯上尉刻意夸大她在一战初期为德国充当间谍刺探法国情报的罪行,却只字不提1917年她反过来向法国提供德军情报的真相。


据说,哈丽最终被推上刑场,全因她被捕后的主审法官皮埃尔·波查顿的坚持所致。但让人不解的是,法官波查顿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位秉公执法、受人尊敬的大法官,为何面对哈丽辩护律师据理力争提交上来的哈丽曾为法国窃取德军情报的事实却视而不见呢?


多年之后,他的重外孙、历史学家菲利普·考勒斯在详细查阅了家庭档案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外曾祖父皮埃尔·波查顿发现外曾祖母“红杏红墙”之后,对所有的女人都恨之入骨,这种憎恨在他的私人信件和日记当中随处可见。而曾经长期混迹于巴黎社交圈的红舞星玛塔·哈丽自然成了波查顿报复的首选。考勒斯据此推论,玛塔·哈丽之所以“有罪”,就是因为她追求自由放纵、奢华享受,这便是她“冒犯”法官波查顿的全部原因。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99年,英国情报部门公开的20世纪初的情报档案显示,当年英国情报机构并没有掌握玛塔·哈丽犯有间谍罪的真凭实据。


玛塔·哈丽被处死后,她的头颅一直被保存在巴黎阿纳托密博物馆,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后,仍保持了她生前的红唇秀发,像活着时一样。2000年,玛塔·哈丽的头颅不翼而飞。博物馆的人说,可能是被她的崇拜者盗走了。


在玛塔·哈丽死后的几十年中,她的生平被多次搬上银幕。特别是1931年12月31日,由著名影星、无声电影皇后葛丽泰·嘉宝主演的《玛塔·哈丽》首映,再次轰动了整个欧洲。


然而,人们一直存在一个疑惑:玛塔·哈丽到底是“叛国者”还是“爱国者”,是英雄还是叛徒?也许只有历史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


谁揭开了希特勒“复仇武器”的秘密


如果没有这位富有正义的德国科学家,也许二战的结果会改变。究竟是谁揭开了希特勒“复仇武器”的秘密呢?他又是如何获得这些高级情报的呢?


1939年9月1日清晨,五支德国军队在一群轰炸机的掩护下,越过波兰边境从三个方向向华沙挺进。9月3日,希特勒拒绝了英国首相张伯伦要求德军撤出波兰的最后通牒,英法随之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爆发后,由于英法对战争并未作好准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波兰军队在短短的27天内被击溃,希特勒的“闪电战”一战成名。


由于德国蓄谋已久,而英法一直以为战争不会爆发,对法西斯德国的军备情况了解不多,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吞噬一个又一个地区,却束手无策。


在德国占领波兰的三周后,1939年10月17日,英国驻挪威使馆武官鲍易斯海军准将在奥斯陆接到参谋送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封很普通的匿名信。信中说,如果英国想获得德军最新武器的情报,只需在bbc广播公司对德国广播的开头加上“你好,这里是伦敦”。接到信后,英国方面开会探讨了此事。有人认为,它是第三帝国的情报组织放的烟幕弹,是一种心理战术。其他人不以为然。最后,在英国军情六处的要求下,决定按信中所说,将bbc对德广播的开头语改为“你好,这里是伦敦”。就这样,二战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事件发生了。


1939年11月4日,在bbc对德广播改动后的一个星期,英国驻奥斯陆使馆的卫兵正在暴风雪中巡逻,忽然看见一个放在石阶上的包裹。包裹是用牛皮纸包着的,捆着结实的绳子,约80毫米厚,上面写着“鲍易斯将军收”。这名士兵不敢怠慢,赶紧把包裹交到鲍易斯将军手中。鲍易斯打开包裹,周围的人都惊呆了:里面装的竟然全部都是有关德军武器设计制造的说明图表和许多德文文件,其中包括巨型火箭的设计图纸,还有一张署名“一个好心的德国科学家”的字条。这太让人意外了,是不是个圈套?鲍易斯不能确定。于是,立即将这些文件送回伦敦。


36小时后,这份被称为“奥斯陆报告”文件的复印件被分发到几个英国科学家和情报专家的手中。这是一份惊人的文件,在大量的军事技术情报中,有关于声呐鱼雷、夜间轰炸系统、德国新近研制的维尔茨堡雷达和弗雷亚雷达等的诸多机密资料。最令人惊讶的是,德国正在波罗的海的皮奈蒙德岛试验发射大型远程火箭。如果报告属实,盟军就掌握了希特勒的核心武器计划。可是,大多数专家都持否定态度,有几个人甚至认为文件是假的,是德国人抛出的一项别有用意的计划,目的是为了诱使英国浪费宝贵的资源去进行并不存在的技术研究。


此间,不断有关于德国远程火箭的报告送到英国情报局。后来,在法国对布律瓦尔村的偷袭中确实缴获了一部维尔茨堡雷达,这部分证实了“奥斯陆报告”的真实性。但由于各种情报来源的不确定,英情报局一直将那些有关德国远程火箭的资料尘封着,直到1943年3月17日。当时,被俘的隆美尔非洲兵团的德军将领托马和克鲁维尔聊天时无意透露了曾参观过巨型火箭发射试验。这让英国人大吃一惊。


就像“奥斯陆报告”所说的那样,希特勒研发的正是大型远程火箭。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阿拉曼等地节节败退后,希特勒就把扭转败局的希望寄托在原子弹和大型远程火箭这两件“秘密武器”上。但由于铀资源和时间所限,希特勒决定先研制大型远程火箭,并将其命名为“复仇武器”。


后来,英国经过侦察,确定了德国的火箭制造厂位于距皮奈蒙德和赞宾沿岸数公里的地方。于是,英国摧毁德国“复仇武器”的序幕随即拉开了。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空军紧急出动600架轰炸机奇袭皮奈蒙德,轰炸重点就放在技术人员居住区。730名与“复仇武器”生产有关的人员被炸死,其中包括两位关键人物——科学家提尔和瓦尔特。这次突然袭击打了希特勒一个措手不及,重创其“复仇武器”计划,希特勒将伦敦夷为平地的梦想也最终化为泡影。


在英国军方大受“奥斯陆报告”的好处的时候,这个送来神秘包裹的人的身份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这个所谓的“德国科学家”是如何收集到这么多德国的尖端机密的,甚至包括详细的图纸?是如何通过如此大胆而机敏的方式将这些秘密文件送给英国人的?他为何如此希望阿道夫·希特勒征服梦的破灭?不论他是谁,他都对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哑谜机密码之谜


德国的哑谜机密码保密原理异常复杂,曾经是牢不可破的神话。可是,在盟军解码专家的努力下,德军的“哑谜”变成了“明码”。


1939年7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半月后,在华沙市郊外莫洛科密林深处一个地下室里,波兰情报官员把第三帝国的无价秘密交给英国情报人员。那是一台复杂到不可思议的机器,名叫“哑谜”,可以用来编制和译解德国的全部军用密码。第二天,哑谜机便被运往英国。英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立刻在一所名叫布特奇利园的乡村大宅内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中心。


哑谜机又名恩尼格玛密码机,是一种用于加密与解密文件的密码机。它形如电动打字机,用电池供电,携带方便。按动键盘上任何一个键,由三个轮子组成的复杂系统马上运转,每个轮子边上刻有一套字母。机内有26个小灯泡,分别与不同的字母相对应,按一个字母键,就会亮起相应的灯泡,表示这个字母的代码。密电的收发双方,每次通讯前都要先根据一种特定的方法,定出机器里的一种代码法。这样一来,任何一句话能够编制出千百万种组合形式,纵有非凡的智能,也无法破译。这就是“哑谜”机的保密原理。


为了破解德国的密码,盟军集结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解码专家,包括当时最卓越的数学家杜林。他发明了一台机器,能够高速测试“哑谜”机所编制的密码字母组合,一次能细查17576种组合。而德国人经常在通讯中使用某些词语,例如“奉元首之命”、“司令官”等,这在无意中也帮了英国专家的忙。这类词一旦在一次密电中译出来,就能够为分析同类词语的其他密电提供重要线索。


“哑谜”机并不是密不可破的,它本身也有缺陷,最明显的是一个字母不能用作本身的代码。英军便利用这一缺点来帮助自己译解密码。他们派轰炸机去炸一个无关紧要的目标,暗中截取德国哑谜机发出的空袭报告,然后选出那些未出现的原来地名中所含的字母加以测试,就不难找出那个地名的代码。弄懂了“哑谜”机发出的密电,布特奇利园就把德方的轰炸计划、潜艇位置、陆军兵力等一一转告战场指挥官,往往使德军损失惨重。比如,德军空军空袭还未展开,英军战斗机早已在目标附近集结待命。


1940年,希特勒取消进攻英国的“海狮行动”。英国人从“哑谜”机的密电里获取情报,迅速把兵力转向其他方面。1941年,英军依靠“哑谜”机密电,事先获悉隆美尔元帅的计划,派轰炸机轰炸了载兵到北非的运兵船“卑斯麦号”。1944年,盟军又靠“哑谜”机之助,得悉德国误以为6月6日盟军大举反攻的主要登陆地点是法国的加莱而不是诺曼底,因而准确预知诺曼底德国军队的防守兵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诺曼底,为开辟第二战场,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立下大功。


盟军对“哑谜”机的保密是极其严格的,即使高级将领也不知道那些准确情报是怎样得来的。而德军指挥部却以为有内奸通敌,把潜艇战失利的原因归于盟军侦察技术有了改进。德国人的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大战结束。破译“哑谜”机的内情,一直到1970年以后才为世人所知。直到现在,许多有关的技术、设备还未公开。哑谜机在二战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盟军破译了德国的密码,使二战的胜利提前了两年。


007的原型是谁


007的原型到底是谁呢?虽然故事是虚构的,可现实中应该有其原型。可惜,007的作者伊恩·弗莱明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从而引起人们的猜测。


自从1962年登上银幕以来,在无数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国军情六处(mi6)特工“007”詹姆斯·邦德,在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到底是谁,就一直是人们猜测的话题。“的作者伊恩·弗莱明对此也是讳莫如深。由于弗莱明在二战期间有从事情报工作的经历,许多人认为他就是邦德的原型。不过,弗莱明本人从来没有承认这一点,尽管他声称“中90%的情节都是依据真实经历创作出来的”。


1962年10月,伊恩·弗莱明在《泰晤士报》上撰文称:“詹姆斯·邦德是一位真实间谍的传奇版本,那个人也许就是威廉·史蒂芬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位绰号“无畏”的加拿大人是英国情报机构在整个西半球的最高代表,他还帮助美国人成立了中央情报局的前身“战略情报局”。


1896年1月23日,威廉·史蒂芬森出生在加拿大的温尼伯湖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志愿加入加拿大陆军,后来被调到英国皇家陆军航空队。由于作战英勇,战友们送给他一个绰号“无畏”。战争结束后,史蒂芬森下海经商。由于业务关系,他在许多国家都结交了朋友,这些人脉成为他日后重要的情报来源。


二战打响后,史蒂芬森受命于英国政府。丘吉尔将其派往纽约,秘密建立“英国安全协调局”。该机构实际就是英国情报机构在西半球的“总代理”。到战争结束时,“英国安全协调局”已经成为负责整个南、北美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间谍情报活动的总办事处。史蒂芬森作为英国情报机构在西半球的最高代表,丘吉尔对他极其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