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巴别塔之犬——名人死亡篇(5)

作者:水中鱼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8

|

本章字节:11966字

近年来,随着对凡·高所代表的现代印象派绘画艺术理解和欣赏的人越来越多,对他的生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对准这位艺术家的死。凡·高为什么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有一点似乎很明显,是他的精神失去了控制,是一种失常情况下的非理智行为。凡·高生前患有精神病,曾在精神病院里住了一段时间。1890年5月16日,他告别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途经巴黎去看望弟弟提奥。据提奥的妻子回忆:“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位病人,但站在我面前的却是健康的脸上浮现着微笑的神态坚定、体格强壮、肩膀宽阔的男子……他已经完全好了。”然而,就是这位疾病“已经完全好了”的凡·高,却在两个多月后开枪自杀了。


也许是那一声枪响让人们开始关注凡·高,开始认同他的画作,可他永远不能再为人们画画了。


一代文豪高尔基去世之谜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之间,在怒吼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


中国人民对高尔基并不陌生,他的这篇《海燕》还入选中国学生的语文课本,文中所表达的抗击暴风雨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中国人。这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抗争精神也正是高尔基文学作品中最核心的思想,他也因此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是20世纪的一代大文豪。


1936年6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高尔基逝世,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其实,早在高尔基病危时,苏联政府就每天向全国人民发布病情公告。高尔基年轻时即患有肺结核病,以后时好时坏。到了晚年,肺结核病已十分严重,他的肺只有三分之一还有机能,同时患有老年性心脏病。斯大林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但未能挽救高尔基的生命。最终这位社会主义文学的巨匠和奠基人,终于永远地搁下了他手中紧握的武器。


然而,就在全国人民还沉浸在失去高尔基这位文学巨匠的悲痛之中时,苏联政府却突然宣布高尔基是被无产阶级的敌人谋杀而死。1938年3月,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对“右派和托洛茨基派反苏维埃联盟”进行公开审判,其中就包括审判谋害高尔基一案。作为被告的原共产国际执行委员、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供认:“联盟的联合中心内属于托洛茨基一派的那些人建议组织一次反对高尔基的敌对行动,因为他是斯大林政策的支持者。”布哈林解释说,不排除要从肉体上消灭高尔基的可能性。原内务人民委员雅戈达供认了谋杀高尔基的动机。他说,高尔基一直是斯大林路线的热情支持者和拥护者。托派要推翻斯大林政权,不能忽视高尔基在国内外的威望。高尔基既然不能脱离斯大林,“联盟”只好干掉他。


雅戈达供称,托洛茨基在1934年7月即指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从肉体上消灭高尔基”,并委托他具体执行。雅戈达网罗了高尔基的秘书克留奇科夫、家庭医生列文、著名医学教授普列特涅夫等实施谋杀计划。雅戈达指示他们,要让被禁止喝酒的高尔基尽量多喝酒,要让高尔基经常伤风感冒。


1934年5月2日,高尔基患了肺炎。克留奇科夫伙同列文、普列特涅夫先让高尔基喝了香槟酒,然后给他服泻药,使高尔基一病不起,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站在被告席上的19名被告因为被指控犯有推翻苏维埃的重大罪行,除普列特涅夫被判处25年徒刑外,其余18人均被宣告处以死刑。


然而,许多学者却认为这次宣判又是一次“逼打成招”的结果。有传言说,布哈林在被捕后曾遭受酷刑拷问,但他拒绝认罪。内务部的审讯人员恫吓他说,如果他拒不认罪,他妻子和儿子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反之,如果他协助党把问题弄清楚,他的家属可不受株连,他本人也可从宽处理。布哈林终于屈服了,于是供认了种种犯罪事实。


而原内务人民委员雅戈达的证词更是几经变动,他先是说他谋害高尔基是属于情杀,因为他与高尔基妻子的关系暖昧,最后在受公开审判时,他又说谋害高尔基是政治目的。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猜测:雅戈达是否屈打成招?


然而,随着这些所谓的“谋杀者”的死去,这件谋杀案就成为一桩悬案,成为一个谜团。


随着历史学家对高尔基之死的深入研究,更多的人开始认可一种新的观点:是斯大林谋杀了高尔基。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1921年夏天,高尔基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甚至在列宁死后也不愿回到苏联,因为他打心底里不信任列宁的这位继承人——斯大林。直到1928年,高尔基才在苏联人民日益高涨的呼声中回国,而制造这些人民呼声的幕后主使正是斯大林。


然而,高尔基回国后,就完全陷入斯大林的监视控制之中。高尔基渐渐被与世隔绝了。但是,作家敏锐的目光通过普通老百姓的脸透视了这个国家所发生的一切,他渴望自由地呼吸,然而四周都是高墙。高尔基在精神苦闷时,常常自言自语:“他们包围了我,封锁了我,我简直要烦死了。”斯大林几次派人企图说服高尔基为他写传记,高尔基却总是礼貌地谢绝。


面对这样一个极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斯大林的想法和许多最高统治者一样: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也不能为他人所用。于是痛下杀手。


然而,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找出高尔基之死的真正原因。


毕加索是纵欲而亡吗


在人类美术史上,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无与伦比。和凡·高等艺术家生前潦倒死后辉煌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然而,在这位艺术巨匠死后,人们不仅盛赞其卓越的艺术贡献,也对他的死因充满好奇:毕加索是纵欲而亡的吗?


毕加索是20世纪绘画史上拥有极高声誉的画家。他的作品既继承传统艺术,又具有独创性,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瑰宝。这位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人,有着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生命的活力和20世纪人类不息的探索精神,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973年4月8日,他静静地离去了,走完了92岁的漫长生涯。1973年4月10日,他被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然而,对于毕加索的死因,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猜测:毕加索是纵欲而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测呢?毕加索到底是不是纵欲而亡的呢?多年来,无数专家学者都想要解开这个谜团。


大多数人认为,鉴于毕加索生前有着太多的风流韵事,毕加索完全有可能因纵欲而丧生。


1988年6月,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斯特拉辛奥波洛斯·赫因汤历经五年研究,在美国出版了一部毕加索的新传《毕加索,创造者和破坏者》,书中披露了这位艺术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在她的笔下,毕加索是一个粗暴专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幸灾乐祸、诡计多端的人。书中曾提到毕加索与一名年轻的茨冈人搞同性恋,后来,这位茨冈人离开了他,他发誓要报复。阿里亚娜还写道,毕加索在巴黎大街上与一名17岁的少女玛丽·特里萨·沃尔特相遇,并对她说:“我是毕加索,您和我在一起会成为名人的。”在他与妻子奥尔加科拉瓦一起度假时,他也把玛丽安排到附近。白天,他让玛丽当模特儿;一到晚上,他就找借口溜出去与玛丽幽会。自此以后,毕加索就开始纵欲,成了一个可怕的男人。后来,毕加索又抛弃了玛丽。据阿里亚娜透露,该书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由毕加索的前妻弗兰科斯·吉洛特·加龙省提供的,她是毕加索1943至1953年的生活伴侣。于是,很多人认为,长时期的纵欲是毕加索死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在《住宅与庭院》杂志上,艺术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约翰·查理森也曾披露:在1915至1916年间,毕加索曾与一位名叫加布里埃尔·德佩尔·莱斯皮纳斯的巴黎妇女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查理森说,最令人惊奇的是毕加索曾在一张纸上写道:“我已请求善良的上帝允许我向你——莱斯皮纳斯求婚。”毕加索在这之前从未表现出对结婚感兴趣,尽管他后来有过两个妻子和许多情妇。


在艺术创作上,毕加索一生中从无数个女人身上得到过灵感。毕加索的创作热情、创作工作是在与最后一位妻子雅克琳结婚之后才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这位西班牙女子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如果没有雅克琳的存在,没有从她那里得到灵感,毕加索的最后十年就不会那样充实。从毕加索最后十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结婚带来的生活的安谧以及从比自己年轻40岁的妻子那儿得到的激励与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错。


但也有人认为,毕加索是抑郁而死。据一些学者、专家的考证,在毕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毕加索钟爱的雅克琳“神经不正常”,“安眠药服多了,简直像半个病人”。这使毕加索感到无限痛心,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创作热情。另外,晚年的毕加索处于创作力衰退的时期,从毕加索最后几年的创作实际来看,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原因对毕加索的打击是很大的,可能他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抑郁而死的。


由于毕加索个性古怪,举动神秘莫测,对许多事避而不谈,人们无法知道他的生活真相。毕加索死后,又缺少详细的死亡报告,这就难免会引起后人的猜测和争议。自然死亡也好,纵欲而亡也罢,毕加索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马雅可夫斯基为什么开枪自杀


在个人创作灵感高峰的时期,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却以一声枪响告别世界。对于诗人的自杀原因,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猜测。


1930年4月14日上午10时15分,历史铭记下了这一刻。只因为在这一刻,苏联著名诗人、剧作家马雅可夫斯基在一声枪响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和遗憾。


那天,当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大楼内的人们正各自为工作忙碌时,却突然听到一声枪响。最终,人们在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房间里发现了倒在血泊中的诗人,他的旁边丢着一支手枪。致命的子弹穿透了心脏,一切抢救均告无效,才华横溢的诗人早已停止了呼吸。经多方检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是自杀的。


自杀?一直以来都在为生活热情歌唱,曾被斯大林赞许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了,这真是一个举世震惊的悲剧!这一悲剧震动了苏联文坛和社会各界,也震动了国际社会。人们在震惊之余,感到纳闷的是: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平生追求进步,参加过地下斗争,坐过牢,经受过革命考验,并且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著成就的革命诗人,为什么会走上自杀的绝路?为什么这颗当代诗歌的太阳正在中午当顶的时候却自己突然沉落下去了呢?


多年以来,中外学者、文学史家都在致力于研究分析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原因和动机,并从各自的渠道、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许多学者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原因是因为他波折的爱情经历。正如他在遗书《致大家》的信中,也说明他是由于个人原因而自杀的。诗人在遗书中曾提到“爱情之舟”,还多次提到莉丽亚、波朗斯卡娅。


莉丽亚是勃里克之妻,勃里克同诗人关系密切,而莉丽亚同诗人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她在诗人死后,曾公布过诗人从1917年9月到1930年3月给她的125封信和电报以及一些生活照片。她说:“我和马雅可夫斯基生活了15年——从1915年到他逝世。勃里克是我的第一个丈夫,我们是1912年结婚的。当我告诉他说,马雅可夫斯基和我相爱时,我们大家都决定永不分离。就这样,我和马雅可夫斯基走到了一起——既是精神方面在一起,更多的也是居住方面在一起——过着我们的生活。”


“爱情之舟”指的是1925年回法国的俄罗斯姑娘雅可芙列娃。1928年,诗人在巴黎和她结识并相恋。他曾动员她回苏联结婚,但却遭到拒绝。诗人回莫斯科后,仍不断给她写信。据公布的材料统计,从1928年12月27日至1929年10月5日之间,诗人给雅可芙列娃写了七封信和拍了25封电报,可都没有收到回信。1929年,诗人决心再去巴黎向姑娘求婚,可受到勃里克和保安部门的阻挠,未能成行。最终,雅可芙列娃嫁给了一个法国人,这对诗人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


这时,马雅可夫斯基又认识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波朗斯卡娅,两人相爱了。面对诗人的求婚,波朗斯卡娅拒绝了,因为她不愿离开她的丈夫,也不愿因离婚毁掉自己的事业。在这一刻,诗人对爱情的理想完全破灭。于是,他选择了在枪声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少苏联和中国的学者、专家认为,马雅可夫斯基之死,主要原因与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坛的斗争相关。马雅可夫斯基是位革命诗人,列宁对他十分器重。可是,在20年代复杂的苏联文坛上,他却遭到诽谤和攻讦。托派反对他,唯美派反对他,官僚主义者不喜欢他。对诗人攻击得最凶,对他的心灵创伤最重的是“拉普”和“瓦普”(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中的宗派集团、托派分子。最终,在这种政治打压下,诗人的精神崩溃了,选择了自杀。


总之,促成诗人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爱情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然而,更多的人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悲剧在于他在一个非抒情时代写抒情诗。


名诗人叶赛宁是死于殉情吗


仅因为爱情上的坎坷,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抛下自己洋溢创作激情的生命,毅然投向死神的怀抱。然而,对于叶赛宁之死的原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说是谋杀,难以定论。


再见吧,我的朋友,


再见,亲爱的,


你永远铭记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分离,


预示着来世的重逢。


再见吧,我的朋友,


不必话别无须握手,


别难过,莫悲戚——


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


活下去,当然更不稀罕。


——谢尔盖·叶赛宁《生存不比死亡新鲜》


这首《生存不比死亡新鲜》是苏联著名抒情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临终遗言。1925年12月27日深夜,叶赛宁被发现自缢在列宁格勒的安格列捷尔旅馆,年仅30岁。这位被誉为“天才的农民诗人”、“大自然的歌手”、“俄罗斯的天才”的伟大诗人就这样以一个悲剧的形式离开了热爱他的人们。高尔基称他的死是“最令人难过的悲剧之一”。


而人们不解的是,谢尔盖·叶赛宁为什么要自杀呢?一般人自杀的原因,不外乎环境的困顿痛苦和心灵的敏感脆弱两种。但作家、诗人的自杀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的因病魔缠身,有的苦于恋爱问题,也有的出于一时的艺术上的冲动。而谢尔盖·叶赛宁自杀时正处于创作巅峰状态,并不具备事业危机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