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背后隐藏的故事——文化艺术篇(4)

作者:水中鱼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8

|

本章字节:7802字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叫阿佛洛狄忒的女神,她专司“美”和“爱”。在古罗马时代,罗马人将她称为“维纳斯”。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耕地时,发现一个洞穴,并在洞穴中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这就是“断臂维纳斯”雕像。法国驻希腊代理理事路易·布莱斯特很快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向法国公使利比耶尒侯爵作了报告。侯爵以高昂的代价从农夫手中买下这座雕像,价格高达25000法郎,又把它装上法国军舰,偷偷运往法国。现在,这座雕像就陈列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美术馆里,成为卢浮宫的镇馆珍品之一。


虽然这是个半裸的女性雕像,但她优美、健康、充满活力。雕像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呈现出一种绝世的成熟的女性美。她的面庞呈椭圆形,鼻梁垂直,额头很窄,下巴丰满,洋溢着女性典雅、温柔的气息。虽然衣裙遮住了她的下肢,但人体动态结构准确自然,艺术家的不凡技艺尽在其中。她那微微扭转的身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体态,显得大方甚至“雄伟”。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残断,但雕像整体仍给人以浑然完整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的自由向往。人们不仅惊叹于维纳斯之美,也对她充满了疑问和困惑。她是谁?她的制作者又是谁?她的手臂哪里去了?


由于这座石像的脸型很像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德雷斯的作品“克尼德斯的维纳斯”的头部,所以,这件作品又叫做“克尼德斯的阿佛洛狄忒”。正因为两件作品有相似之处,很多人断言她的创作者就是普拉克西德雷斯。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件作品的风格符合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雕塑家菲底亚斯或菲底亚斯学生的作品。此外,还有人认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维纳斯”只是一件复制品,是公元前4世纪某件原作的复制品,原件已经消失了……总之,关于“维纳斯”的创作者究竟是谁,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维纳斯”被发现以后,人们曾经在同一座洞穴里找到过一些手与臂的残碎石片,但这些究竟是不是“维纳斯”的手和臂的残片呢?谁也说不清楚。断臂之前她又是怎样的姿态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德国考古学家福尔托温古拉设想,女神的左手向前伸,小臂搁在一根柱子上,并且她的手掌里握有一个金苹果,右手下垂按住已坠落在下腹部的衣裙。还有人认为,维纳斯的左手前伸,握着一面盾牌,右手腾空略向下垂,但并不按住衣服。100多年来,许多雕刻家都曾想给她复原双臂,但无论如何都有一种画蛇添足之感,没有断臂时那么美了。“断臂”给这座雕塑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也更增添了她的残缺美。


维纳斯的断臂成了世界艺术史上的不解之谜,也许这个谜永远都不会有答案。


米开朗琪罗以谁为原型塑造了摩西雕像


雕像《摩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闻名于世的杰作。关于它的原型是谁,500年来,人们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


摩西是公元前13世纪的犹太人先知,他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迦南。神借助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在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有一尊摩西大理石雕像,这座雕像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的杰作。米开朗琪罗塑造的摩西是一个充满神气的领袖,画面上摩西以沉思和明哲的神情出现在世人面前,他那充满睿智和活力的脸部,鲜明地反映着爱与恐。他的头威严地竖立着,奕奕有神的目光,曲着的右腿,宛如要举足站起的模样。牙齿咬紧着,像要吞噬什么东西。摩西的眼睛又大又美,固定着直望着,头发很短,胡须如浪花般直垂下来。臂与手的血管突得很显明,像是老人的。巨大的双膝似乎与身体其他各部分不相调和,占据了全身面积的14。


《摩西》大体的动作是非常简单的,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时佛罗伦萨派艺术的特色,亦是罗马雕刻的作风。那么,摩西雕像的原型是谁呢?


有人说原型是教皇尤里二世。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尤里二世想给自己修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陵墓,并将当时盛名在外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招来为他工作。他不仅拨款派米开朗琪罗到采石场挑选大理石,还常与米开朗琪罗谈论陵墓修建的事宜,并商定其中雕像的含义。因此,米开朗琪罗极有可能以尤里二世为原型来创作雕像《摩西》。但由于教皇的反复无常,陵墓的施工几起几落,米开朗琪罗遭遇到一生中最大的失望。在陵墓已完成的雕塑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尊《摩西》。


还有人认为,《摩西》的原型是著名的雕塑《大卫》。他们认为,米开朗琪罗在成功地塑造了青年“大卫”之后,在塑造“摩西”的过程中,又把“大卫”的许多特征揉进了年老的“摩西”之中。经过对两座雕像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不少细微的方面有某种相同之处,如紧锁的眉头、眼睛的结构、瞳孔的转动方向等。这说明,“摩西”可能是以“大卫”为原型的。


许多人认为,“摩西”的原型是当时的大画家达·芬奇,因为二者的面容非常相像。如果仔细看看“摩西”脸的正面和侧面,就会发现达·芬奇的像和摩西雕像的正面和侧面完全一样:平缓高阔的额头有明显前突的弧形;鼻梁凸起、鼻尖下收;撅起的双唇,深陷的眼睛,健壮的脖颈。就连鼻根部的皱纹、宽大的颧骨、鼻骨所组成的菱形平面及十分前突的下唇也极为相像。至于“摩西”的胡子,可能是米开朗琪罗加长了达·芬奇波浪状胡子的长度。不仅如此,当时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都在罗马,达·芬奇在梵蒂冈的贝尔维捷拉教堂工作,而米开朗琪罗则在罗马圣彼得广场附近的画室潜心塑造“摩西”。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师们一向崇尚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艺术世界的伟人。由于达·芬奇的艺术成就突出,米开朗琪罗对他十分尊敬。因此,米开朗琪罗在创作“摩西”的过程中,有可能自然而然地渗入达·芬奇的形象。


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无法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形象,米开朗琪罗只好以自己为原型来塑造摩西雕像。所以,雕像实际上是米开朗琪罗的自画像。


摩西雕像已经完成近500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关“摩西”原型的推断层出不穷,但都没有绝对使人信服的理由。究竟雕像的原型是谁呢?只有米开朗琪罗知道答案,可惜他已经不能为我们作出解释了。


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肖像画杰作。画中蒙娜丽莎的妩媚笑容具有一种如梦似幻的千古奇韵,被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一幅名画。画中人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嘴角浮现出来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示出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是实有其人的,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富有的女市民。达·芬奇刚开始为她画像时,她年仅24岁。据说,在此前不久,蒙娜丽莎心爱的女儿刚刚夭折。因此,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了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达·芬奇正是抓住了蒙娜丽莎一刹那的微笑,最终创作出这幅不朽的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似乎是从脸上掠过,既显示了她内心的激动,又没有失去安详的表情,显露了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令人心驰神往。


自从《蒙娜丽莎》问世以来,她的微笑一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一层面纱。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神秘莫测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蒙娜丽莎》显示了达·芬奇非凡的绘画技巧。当初,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影: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移不定之中。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而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也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大了。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目光的不断转移。


几百年来,关于蒙娜丽莎“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她之所以微笑不露皓齿,是因为蒙娜丽莎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更有甚者,认为蒙娜丽莎并不是所谓的贵妇而是一个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莫测的,而且有关画中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及该画真品究竟藏在何处,也是众说纷纭,这就使得蒙娜丽莎的微笑越发显得扑朔迷离。


《蒙娜丽莎》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话题。自问世至今,后人不知作过多少品评和揣测,却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