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中鱼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18
|本章字节:11688字
不可否认,《神曲》以辞藻华美、想象丰富、设计巧妙、内容奇特、含义深刻的美誉而闻名于世。但是,对于这部名作的写作年代,专家学者们却意见不一,看法各异。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薄伽丘认为,《神曲》是于1300年开始写的,也就是在但丁被逐以前。但薄伽丘又以为,但丁被放逐之后,在整理那些未完成的旧稿时,可能又将之全部加以改写。薄伽丘的这一观点是从但丁的作品《新生》中得到启发的。在《新生》的末尾,但丁加上了一段说明,即但丁梦见贝德丽采在天堂。这梦按照《新生》成书的年代来说,应该是1292年的事情。1310年以后,但丁再对旧稿进行整理,心情却发生改变,因而将本来预定赞颂最光荣女性的诗篇改做对政治社会的批评作品。于是,贝德丽采不再是“爱情”的化身而成了“信仰”的象征。
有人认为,1313年“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死后,但丁才动手改写《神曲》。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最可靠的推断是将改写年代移至1305至1306年。对《神曲》各部分的脱稿时间也有不同意见存在。有人通过对但丁的政治主张和《神曲》内叙述的故事的研究,较肯定地认为,《地狱篇》开始于1308年以前,《炼狱篇》则在1308至1312年,《天堂篇》肯定是在1314年以后。普遍的意见认为,《地狱篇》完成于1308年,《炼狱篇》可能完成于1313年,而《天堂篇》则只不过是在但丁去世时刚刚完成的“初稿”而已。另一种说法是,但丁去世的时候,《天堂篇》最后数章并未脱稿,现在我们所见的最后13章实际上是但丁的儿子约各伯续写,而冒称是但丁的手笔而已。
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但丁何时写作《神曲》一谜始终没有定论,争论也将无休止地继续下去。
莎士比亚诗中的“黑肤夫人”原型是谁
“黑肤夫人”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颇令世人注目的一个形象。作家笔下的“黑肤夫人”是一位绝色美女,极具诱惑力。于是,无数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想要弄清楚这位黑眼睛、黑皮肤、黑头发的“黑肤夫人”到底和莎士比亚在现实中存在什么关系。
莎士比亚留给世界的重要文学遗产不仅包括他的代表作《哈姆莱特》、《麦克白》、《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经典剧作,还有仅次于他剧作数量的众多“十四行诗”。然而,在那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等剧作家、诗人其实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重视。因此,关于莎士比亚生平的资料并不多见。这就为人们研究莎氏的生平、死因、作品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十四行诗为例,最初出版是否出于莎氏本人的意愿?卷首献辞中的mrwh到底是谁?诗中的年轻朋友、情敌诗人和黑肤夫人是否实有其人,他们是谁?
在所有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中,无疑要算“黑肤夫人”这个谜最引人注目、最富浪漫色彩了。的确,这位夫人年轻,擅长音乐,黑头发、黑眼睛,甚至是黑皮肤,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爱情上,她却不够忠实,轻浮放荡,既欺骗了自己的丈夫,又背叛了情人,暗中投入诗人的朋友、那个英俊青年的怀抱。莎氏在诗中对她寄托了很深的感情,对她的热情一生都没有冷却过,而是一直在塑造她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她简直成了真正的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这样一位充满诱惑力的美人,自然引起后世研究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这个真人。在几百年的长期考证研究过程中,人们提出的黑肤夫人的原型人选不下七八名,但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这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人。
1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8世纪的莎氏全集编者马龙认为,这个“黑肤夫人”就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并提出了许多论据。莎氏在不少作品中无保留地歌唱了自己的时代,并在伊丽莎白女王身上寄托了对贤明君主的理想。马龙的同时代人卡尔迈认为:“很明显,所有十四行诗都是写给伊丽莎白女王的。”从莎士比亚劝他可爱的女王朋友结婚生子,以及伊丽莎白此时已超过60岁等事实都没有使诗人感到为难来看,诗人和女王的私人关系是很好的。因此,女王很可能就是“黑肤夫人”的原型。但这仅仅是猜测,缺乏确凿的证据。
2达夫南特的母亲
有人认为,黑肤夫人不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而应该是17世纪著名戏剧家、桂冠诗人达夫南特的母亲。这是从1594年出版的《威罗比,他的艾薇姗》一书中得到的新线索,有人猜测达夫南特的母亲可能就是十四行诗中迷人的“黑肤夫人”。书中的故事主要讲一个客栈老板的妻子如何拒绝许多求爱者,而只把爱托付给一位熟悉的朋友ws,而莎士比亚的名字正好是williamshakespeare。据传,莎氏在往返斯特拉特福和伦敦的途中曾住在一个酒商开的客栈里,时间一长便成了这家人的朋友。漂亮的客栈夫人对他特别殷勤,其儿子达夫南特和莎氏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据莎士比亚最初的传记作者奥伯雷记述,达夫南特本人在醉酒时常常在人面前暗示自己可能是莎士比亚的私生子,并以此感到光荣。为此,一些评论家就作出了上述的猜想。但后来著名的莎学评论家威尔逊提出了疑问:“达夫南特是1606年生,而事实上酒商1605年前还没有得到开业执照,这样时间对十四行诗中的事件来说是太晚了。”
3玛丽·菲顿
1890年,泰勒首先提出黑肤夫人是玛丽·菲顿这一假设,源于玛丽·菲顿和青年贵族赫尔伯特的爱情故事。泰勒先肯定莎氏的十四行诗是写给赫尔伯特的,那么“黑肤夫人”自然是菲顿了。菲顿于1595年17岁时成为伊丽莎白女王的一个宫女,1600年成了赫尔伯特的情人,并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不久即夭折。为此事,赫尔伯特被送进舰队街监狱,菲顿被开除出宫。菲顿后来的命运也很不好,先是给莱夫逊爵士生了两个私生子,后来又嫁给泼尔摩尔船长。有人曾描绘过菲顿大胆而轻率的举动:敞开头巾,卷起衣服,拿着一件宽大的斗篷,像男人一样,大踏步走去和赫尔伯特幽会。后人肖伯纳还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个有趣的剧本《十四行诗里的黑肤夫人》来肯定这一主张。但是,这一论断也受到人们的怀疑,因为十四行诗中的黑肤夫人是一个有夫之妇,而菲顿被撵出宫门后很久才正式与人结婚。更为致命的一点是,后来发现菲顿画像是个金发碧眼白皮肤的美人,虽然她的教堂纪念碑说她是个黑种妇女。
4艾米丽娅·雷尼尔
1973年1月29日,情况又有了新的进展。英国《泰晤士报》以显著篇幅刊登了著名历史学家、莎学家饶斯的文章《终于真相大白——莎士比亚的黑肤夫人》,此文立即轰动了世界。原来,饶斯在牛津波斯莱茵图书馆研究西蒙·弗芒的资料时,发现“黑肤夫人”极有可能是艾米丽娅·雷尼尔。但这种说法也存在许多疑点。
多年以来,人们根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种种线索对黑肤夫人作出了许多其他的猜测:混血儿、宫妓、富商妻子……但正如20世纪初莎学专家道顿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这个女人的名字。”
普希金的《一号日记》之谜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死成为世界文坛抹之不去的哀痛记忆。在他死后,他的许多手稿都收藏在“普希金博物馆”和“普希金故居”中。但记录普希金思想精粹的《一号日记》却不在其中,至今仍无下落。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俄罗斯文学兴盛和发展的开拓者。1820年,普希金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写成的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被看做是近代俄国诗歌转变的奠基之作。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他给后人留下了异常丰富的文学遗产。诗人生前的大量手稿现在多收藏在苏联的“普希金博物馆”和“普希金故居”里。但令人费解的是,普希金的《一号日记》一直杳无下落。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普希金迷”们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诗人当年《一号日记》的踪迹,试图揭开覆盖在《一号日记》上的神秘面纱,使普希金《一号日记》之谜早日大白于天下。
其实,在1837年普希金因决斗重伤死去之后,人们整理普希金的遗留手稿时并没有发现《一号日记》。直到1920年,侨居国外的普希金的孙女——叶莲娜·亚历山大德罗芙娜·普希金娜突然向外界公众宣布,她祖父普希金生前留的一部分日记手稿现在正由她收藏着。这时,人们才联想到,1837年,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不幸身亡之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诗人一部日记的扉页上注明编号为第二号。所以,消息一出,研究专家们把叶莲娜收藏的诗人当年的日记称为普希金的《一号日记》。然而,诗人究竟有没有《一号日记》?普希金《一号日记》的真相如何?
国内外的普希金研究人士说法不一,孰是孰非,难以判断。自此,《一号日记》之谜至今未曾落下帷幕。
不少人认为,普希金《一号日记》并不存在,这不过是叶莲娜别有用心的一次阴谋而已。苏联一位造诣颇深的普希金学专家莫扎列斯基曾经十分坚决地声称:“我愿用头颅作保,除了现有的日记之外,根本不存在普希金的其他任何日记手稿。”叶莲娜的外甥女纳·谢·梅泽卓娃亦赞同地说:“叶莲娜舅妈根本不可能有普希金的日记资料,因为诗人当年留下的全部文稿都保存在诗人的长子那里,我多年来也从未听说过诗人写的《一号日记》。”叶莲娜的兄长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则认为:“叶莲娜凭空臆造出关于普希金《一号日记》一事,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
另一些研究人士和学者专家则坚持认为,普希金《一号日记》是真实存在的。著名普希金学专家法因贝格在所撰的《失落的日记》一文中断言,普希金《一号日记》实有其事,而且认定目前正收藏在侨居国外的普希金后代手中。普希金《一号日记》这份手稿最早曾由诗人的长子亚历山大·普希金掌管,尔后几经辗转又到了亚历山大的女儿叶莲娜手里。
更为重要的是,《一号日记》中的内容可能涉及普希金决斗的真正原因。正如苏联的一位著名的普希金学家戈富曼在《再论诗人普希金之死》一文中写道:“诗人当年写作的《一号日记》将使人们全面了解导致普希金决意参加这场悲剧性生死决斗的所有事情真相,这些未公开的材料远比现在所掌握的史料更为丰富完整。”1923年,叶莲娜在给友人的信函中,还特别申明自己手中还保存着爷爷当年没有发表过的一部分日记以及其他一些手稿。根据她父亲的嘱咐,在诗人遇害100周年之前不得公开发表,公布于众,因为诗人在《一号日记》中提到及抨击的那些人至今还活在人世。
鉴于普希金《一号日记》这份手稿的珍贵价值,同时也为了使普希金留下的珍贵文稿不致流散各地,苏联普希金博物馆和普希金故居的工作人员千方百计联系叶莲娜,但始终没有结果。
就这样,普希金《一号日记》之谜刚拉开帷幕,就随着叶莲娜的失踪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一些俄罗斯学者仍在孜孜不倦地寻找着《一号日记》。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本神秘的《一号日记》能得见天日。
《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谁
《呼啸山庄》因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而备受学界称赞。但人们对它的作者归属却心存疑虑:文风硬朗的《呼啸山庄》真的是出自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之手吗?
1847年12月,出版商托马斯·科特雷出版了《呼啸山庄》,作者署名为“艾莉斯·勃哀尔”。在文学界,大多数人认为,《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年)。这部描写了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经历。他热爱恩肖的女儿凯瑟琳,但遭到恩肖一家的强烈反对和歧视。当凯瑟琳嫁给富商林顿之后,希斯克利夫蓄意对这两个家庭进行报复,并一直延续到他们的第二代。这部结构非同一般,富有奇特的想象和戏剧性的构思安排,笔法流畅细腻,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青睐。
随着1848年艾米莉的病逝,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为了纪念妹妹,在1850年10月决定主持再版《呼啸山庄》这部。然而,此时却发现出版商已经把原稿不慎丢失了。自此,就有人对众口称誉的《呼啸山庄》一书的真正作者产生怀疑了,《呼啸山庄》一书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更是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谜题。
一些人认为,《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不是艾米莉·勃朗特,而是她的同胞哥哥布兰韦尔·勃朗特。当时,已故布兰韦尔的一位名叫威廉·迪尔顿的旧友在英国《哈利法克斯报》上撰文,肯定《呼啸山庄》是布兰韦尔写作的一部成功之作,称艾米莉是《呼啸山庄》作者的说法是失实的。在当时,有一位英国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传》一书中提到《呼啸山庄》系妹妹艾米莉所著。为此,迪尔顿还专门为此书的作者问题公开责难盖斯凯尔夫人。迪尔顿回忆说,他曾和布兰韦尔决定各写一出戏或一首诗来比试各人水平的高低,他们还约定了聚会的时间和地点,并且找了另外一位朋友来当仲裁人。那天,布兰韦尔到会之后,说是要当场朗诵自己写的一首名叫《死神》的长诗,但当他伸手去找随身带来的诗稿时,发现自己错拿了一部自己正在写作的的原稿。迪尔顿在文章中十分肯定地说:“布兰韦尔这部开始部分的人物和背景与《呼啸山庄》中描写的人物和背景是一模一样的。”
1879年,布兰韦尔·勃朗特的另一位朋友弗朗西斯·格兰特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称布兰韦尔当年曾亲口告诉他正在创作一部,“当我拿到《呼啸山庄》一开始读这部时,就已经预知故事中所有的人物情节了,因为布兰韦尔曾经在我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念过这部的手稿。所以,《呼啸山庄》的著作权应归布兰韦尔名下。”
然而,面对外界的质疑,勃朗特一家则一致肯定《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的创作,这样硬朗的文风正是艾米莉真挚、雄劲内心世界的最佳写照。只要熟读了艾米莉创作的其他大量文学作品,也就不难看出《呼啸山庄》的真正作者非她莫属。而且她在此书最初出版时署名“艾莉斯·勃哀尔”,这正是她本人姓名的首英文字母,同时也承认了此书的著作权归她所有。同时,艾米莉的父亲老勃朗特先生还说,他的儿子完全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布兰韦尔既没有写过《呼啸山庄》的任何文字,也未插手过该书的构思编排。布兰韦尔的文风与艾米莉迥然不同,如果人们了解到布兰韦尔的生平思想和写作风格,就不会枉费心机地把他和《呼啸山庄》的作者等量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