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蒙学京师

作者:张钧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4

|

本章字节:11202字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十二月十二日酉时三刻,觉罗氏为纳兰明珠添了个儿子。明珠听到这个喜讯,忙不迭从书房跑到夫人的房里去看。明珠虽然是满族人,可是儒家的一些思想却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他与觉罗氏成亲两年多,一直不见妻子怀孕,为这,常常闷闷不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况且,从星恳达尔汉、席尔克明噶图、齐尔克尼、杵孔格、太杵,传到金台什、倪迓韩、明珠这三代都是单传。今天,星恳达尔汉第九世子嗣终于降生了,明珠日思夜想盼望儿子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这孩子长得鼓鼻子鼓脸儿的,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面皮白嫩。这小东西刚刚出生,那对黑亮亮的眼珠儿格外有神。明珠喜出望外,跟夫人说:“给这孩子取个名,就叫成德吧。”(为避皇太子允小名保成之讳,后来改为性德,字容若)觉罗氏点了点头,笑眯眯地说:“这孩子生在腊月,小名应该叫冬郎。”明珠不假思索地答应道:“成!”


小冬郎刚满周岁就会走了。三岁的时候就很淘气,喜欢“骑马”,常常找一根木棍儿,骑在胯下,一头儿握在手里,一头儿拖在地上,院里院外兴致勃勃地到处跑。


幼小的冬郎喜欢听故事,总是缠着大人给讲。故事讲得最多的,要算奶娘吴妈。她从小读过四书,肚里略有文墨。差不多每逢喂奶的时候,冬郎都央求吴妈讲故事。吴妈就把他搂在怀里,一边喂奶,一边讲着古往今来的寓言、神话、传奇故事。小冬郎常常听得很入神,有时候竟忘了吮奶。


吴妈见这孩子很聪明,口齿又伶俐,后来便一句一句地教他背诵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常常是刚教两遍,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接着,又教别的唐诗。有一天,吴妈特意把小冬郎带到明珠夫妇面前,让他背诵一首骆宾王的《咏鹅》。他那黑亮的眼珠转了转,晃着小脑袋,果然一字不错地背诵出来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明珠与觉罗氏听了,都乐得合不拢嘴。夫人一面抚摸着冬郎的小脑袋,一面感激吴妈,说:“这孩子长见识,多亏了你呀!”


冬郎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他跟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球、逗蛐蛐、玩黄鼠狼捉小鸡,开心极了。玩累了,大家就席地围坐在一起歇一会儿。其中有个小伙伴见路边有许多李子树,结的李子又多又大,就跑过去摘李子。伙伴们见他去摘,三三两两地也跑过去摘。唯独冬郎坐在原处不动,默默地看着伙伴们摘李子。这时,府里一位新来不久的家人从这里路过,纳闷儿地问他:“少爷,人家都去摘李子,你怎么不去呢?”冬郎忽闪忽闪地眨着黑亮的眼睛,笑了笑,说:“那些李子树长在道边上,结了那么多大李子,都没人摘,足见李子必定是苦的,若是好吃早有人摘了。”那位家人半信半疑地走到李子树下,摘一个李子尝尝,果然是苦的。他不禁暗暗地称赞冬郎聪明过人。


又有一天,明珠的同僚熊赐履来到成亲王府拜访,他走进府门,见冬郎正在院中玩耍,便到甬路旁的一株树跟前,开玩笑地逗他说:“小公子,你说我背靠的是一棵什么树?”


“松树。”冬郎爽快地回答。


“这是一棵槐树呀,你怎么说是松树呢?”熊赐履很奇怪地问。


想不到冬郎却说:“以‘木’配‘公’,不是‘松’是什么呢?”


熊赐履又走到另一株树跟前,问冬郎:“这回我背靠着的是一棵什么树?”


冬郎脱口答道:“槐树。”


熊赐履说:“你再仔细看看,到底是一棵什么树?”


冬郎很自信地说:“甭仔细看,以‘鬼’对‘木’,不是‘槐’又是什么?”


熊赐履听了哭笑不得,非常佩服这小孩儿反应敏捷、一语双关、对答如流的本事。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春,冬郎刚刚六岁。明珠就与觉罗氏商量要为冬郎请一位家塾先生,早一点给孩子启蒙。不多日,明珠为儿子请来了开蒙教师。这位先生姓查名嗣琏,字悔余,号初白,海宁人。他年纪很小时就开始学诗,曾就学于黄宗羲,问诗于钱澄之;因屡试不第,便打消考取功名的念头,改名为查慎行,游学于大江南北。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家中虽不富贵,生活也很美满。查先生一连接到三封明珠的亲笔聘书,盛情难却,便来到纳兰明珠府执教。


查先生先选了《三字经》教容若。刚开始时,每天只教四行十二个字。这孩子记忆力极好,念过两遍就能背下来,于是每天就多教几句。不到两个月,他就能把整本《三字经》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接下来,查先生又选《百家姓》、《千家诗》教他。纳兰容若学得勤奋、用心,很快就把这两本书背得滚瓜烂熟。查先生很满意他这个聪颖过人的小门生。


查先生来府里执教,一晃儿半年过去了,明珠也没倒出空儿去馆里看看,但一直惦记着儿子读书用心不用心。


一天,明珠到馆里问及容若的念书情况。查慎行见了大学士明珠都忘了请安,张口就夸奖起来,说这孩子天资聪敏,过目不忘,读书勤奋,又肯吃苦,从小看大,将来必是个栋梁之材。明珠听了心中十分高兴,脸上笑容可掬,便把儿子叫到面前,抽查他学过的功课。他顺手从案头上抄起《千家诗》,翻到朱熹的《观书有感》,让他背诵。小容若张口就背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听完儿子的背诵,明珠又从诗中选出几个笔画较多的字来,让容若默写。容若都能一字不差地写出来。接着,明珠又指定十多首诗让容若背诵,他都一字不错地一口气背下来了。明珠大喜,站起身来向查先生双手抱拳说道:“容若学业成绩很好,只因先生教导有方,不负重托。日后还望先生对他严加教诲。”


然后,明珠和查先生商量,下一步要选哪几部书教容若读。明珠临走时,说了一番勉励儿子刻苦学习的话。纳兰容若听了阿玛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夸奖,备受鼓舞,心里美滋滋的。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元夜正逢月食。小容若兴致勃勃地随着大人们出来观看,他觉得很新奇,当即便试着口占《一斛珠·元夜月食》一首:


星球映澈,一痕微褪梅梢雪。紫姑待话经年别,窃药心灰,慵把菱花揭。??踏歌才起清钲歇,扇纨仍似秋期洁。天公毕竟风流绝,教看蛾眉,特放些时缺。


查先生听了,觉得很有些意思,便让纳兰容若写在纸上,一推敲,正合《一斛珠》词牌。他不禁竖起大拇指冲着明珠赞叹道:“神童,大人,这孩子真乃神童!”


明珠却故作不然地说:“哪里,小儿不过是逞能罢了。”


纳兰容若十岁能填词的事儿,很快就晓喻京城。


这年,纳兰容若读完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之后,便开始读《诗经》。他从小就酷爱诗词,每天完成功课后都找一些唐诗、宋词背诵。唐朝李贺、李商隐的诗,宋代苏东坡、陆游的词,他都遍读过,有些名篇,背诵如流。对南唐二主的词,他简直是爱不释手,读过一遍又一遍,甚至把李和李煜词牌相同的作品摆在一起,对照着研读,从中探索他们各自的长处。


纳兰容若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已经读完了《诗经》、《书经》、《易经》等几部儒家经典著作,接着又开始读《春秋》等。这时,他那刻苦好学的胃口越来越大,课余还常常跑到阿玛的书房里去翻阅。


原来,明珠其人,最喜欢附庸风雅。凡是他所居之处,书案上无不摆放文房四宝,书架上堆满历代锦卷,汝窑瓷缸里书画累累。满架图书,对于纳兰容若来说,远远胜于珍馐百味,这是他最宝贵的精神食粮。有一次,他一个人躲在书房里读了一天书,竟忘了吃饭,直到书童阿满来找他时,才站起身来,伸个懒腰,带着满足的心情踱着步子,仰头朗吟道:


闲庭照白日,一堂罗古今。


偶然此楼栖,抱膝悠然吟。


吟罢有余适,散瞩复披襟。


时开玉杯卷,或弹珠柱琴。


后来,阿玛书房里所藏的典籍已经不能满足他求学若渴的愿望,于是他那过剩的精力就转向琉璃厂去了。


琉璃厂在北京的西南面,是一处繁华所在。京城内外,乃至异国各式各样的产品,在这里多半都能见到。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纳兰容若不是为贪图热闹,而是这里的几家古玩、书画店吸引着他。这儿把头儿的一家书店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书店的老板姓赵,是一位秀才出身,年近花甲,学识渊博的老学究,人称赵公。因为年轻时,屡试不第,也就失去了科第出仕的念头。到了五十多岁开了这么个书店,以为营生。由于他是位老儒,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珍善孤本,无所不收,于是书店的生意挺兴隆,也小有名气。纳兰容若慕名而来,这里有许许多多他没见过的书。他看完这本再换那本,有时看到天色晚了,一本书没读完,就打个记号放在一边,下次来再接着读。


纳兰容若三天两头就由书童阿满陪着到赵公的书店里来看书,天长日久了,赵公渐渐地发现小容若嗜学成癖。这天,容若正看《古文观止》,赵公怀疑,这小孩子究竟能不能看懂,便好奇地接过容若手中的《古文观止》,翻到卷二,指着《子革对灵王》一文中的最后一段,问:“小学童,你知道这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容若顺着赵公手指处瞧了一眼,略一思索,答道:“仲尼说:‘做人自己应知道客气,样样依着礼节做去。这是很有仁心的呢!这话实在是不错的啊!楚国的灵王,倘若能照这样去做,他怎么能够受臣子的欺侮,死在乾溪地方呢?’”


赵公听了,惊讶不已,由衷地喜欢眼前这位俊秀的小学童。他抚摸着小容若的头顶,夸奖道:“奇才!奇才!”接着,他仔细地打量容若,皮肤白嫩,一对机灵的慧眼,头戴一顶青缎小圆帽,身穿簇新的蓝缎团花褂子,足蹬一双轻快的小朝靴,显然不是平民百姓家的子弟,因问他府上的姓氏。旁边有一位正在看书的人认得纳兰容若,说:“这不是成亲王府的纳兰公子吗?”赵公听后大加赞誉。


纳兰容若经常跑到赵公店里去看书,时间久了,逐渐地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加上自幼天资聪慧,经他所看的书,过目不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就读了许多古今名著,如《汉书》、《史记》以及明代笔记,等等。


纳兰容若到了十四岁的时候,已经满腹经纶了。他的恩师查慎行夸奖他“才舞象勺,已通六艺”。这时他举止言谈,看世情,思事理,要比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成熟得多。他看到自家朱门前的轿子、车马经常络绎不绝,凡是来求见或拜谒阿玛的都是些达官贵人,从没有空手登门的,有的亲自携包带裹,有的由仆人肩挑车送。容若从许多书中看到“喝凉酒,使脏钱,终为祸患”的忠告,而阿玛对于行贿的人从不拒绝,他不但对此颇有些看法,同时也为阿玛感到不安,可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胸中憋着不满的情绪常常鼓涨。对此,他挥笔写道:


乘险叹王阳,叱驭来王尊。


委身置歧路,忠孝难并论。


有客赍黄金,误投关西门。


凛然四知言,清白贻子孙。


这首诗歌颂的是汉代杨震拒不受贿的事情。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退。”容若对杨震的廉洁之举由衷地佩服。他对自己置身于表面上轩阁巍峨、金碧辉煌,可内中却包藏肮脏龌龊的环境里,感慨万千。


成亲王府明珠相爷属满族正黄旗,精通汉、满语言文字。他翻云覆雨,工于心计,优游官场,如鱼得水。他由朝中重臣索额图的荐引进入官场不久,羽毛渐丰,便与索额图分庭抗礼,并乘机扳倒了索额图。在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的斗争中,他见机行事,极力支持康熙皇帝的政策,又与朝中重臣杜立德等人尽力赞襄军政,深得康熙的宠信。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他被点为总管,康熙五年被擢升为弘文院学士,而后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还升任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明珠又是一个极其贪婪的官僚。他一方面借职权之便卖官鬻爵,朝官们争相逢迎,输财献宝;一方面广置田产,拥有鸦飞不过的田地,日进斗金,使人瞠目结舌。当时社会上流传一首民谣:“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索三即索额图,老明就是明珠了。讲情当然离不开受礼,明府所受之贿,堆积如山。


就连府中的大总管安图也腰缠万贯,势力甚大。当时一些士大夫为了求他向明珠相爷引荐或传一封书信,都纷纷巴结他,甚而连州牧宗室也争着与他攀亲。


明珠很懂得理家,他把大大小小三百多口奴仆分为三六九等,并且分层置心腹奴才,使仆人们服服帖帖、死心塌地地为府第效劳,如哪个奴才的行为稍有不轨,即会及时受到揭发、惩治。这种事当然是安图来办的。安图,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们也称他安三。安三对奴仆们甚至有生杀大权。


纳兰容若一方面不满意家里的这种情况,另一方面又很关心国事。他常听来访家父的幕僚们风言风语地说,罗刹不时侵犯东北边疆,黎民百姓遭涂炭的情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埋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他钦佩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尤其喜欢他的《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样的爱国篇章。一天晨起,他登上府中自怡园的假山,慷慨激昂地吟诵: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多么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跨上战马奔赴北疆,驱逐犯边的罗刹,以报效国家呀!他的心神完全沉浸在辛词的悲壮情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