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钧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4
|本章字节:16406字
五月端阳。
茱萸湾在扬州城东十里处,是大运河航船往来必经之地。“一堤杨柳三面水,十里茱萸千艘船。”康熙帝南行的御舟还未到,这十里河面上早就排满了接驾的彩船。
傍晚,龙船一到,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响彻云霄。久候在诸船头上的两江总督、江南河道等率领地方要员和绅士,“叭”地甩开马蹄袖,一齐跪在甲板上接驾,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空中爆竹的烟霭还未及散尽,忽然焰火升腾,光焰四射,霞光满天,令人眼花缭乱。一会儿突然一声巨响,一簇如花似锦的焰火飞向天空。四处翻滚,愈滚愈大,渐渐地似散成一朵云。蓦然“轰”的一声,那朵云炸开,刹那间现出“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仙女散花”一些人间罕见的景观,普天呈现奇光异彩。康熙皇帝正襟危坐在龙舟的宝座上观看,心中却不大坦然。立在身边扈驾的是御前一等侍卫纳兰容若和文学侍从高士奇。站在两旁侍驾的有冯溥、熊赐履、明珠、索额图,另外还有王熙、黄机、张英等几位大臣。
御舟行到城内,两江总督麻勒吉欣欣然向皇帝讨好地奏道:“茱萸湾行宫,业已建成,聊堪圣上驻跸。”康熙点头,吩咐去住。纳兰容若等人陪侍皇上来到行宫。原来是江苏一些官吏为了讨好皇帝,同时从中饱其私囊,以各种手段向民间索取钱财,不惜重金大兴土木,刚刚落成这座巍峨壮观、富丽堂皇的行宫。此次南巡前,已经下诏明令一切费用均由朝廷开支,严禁各地额外花费,仍然不能禁绝。康熙帝看了,心中十分不悦。他进了行宫稍息一会儿,颇觉不妥,但一时又拿不准主意,留下纳兰容若,挥手便屏退众臣,说:“容若爱卿,对此,你有何见地?朕要你直言不讳地说来。”其实,聪明过人、善解人意的纳兰容若从茱萸湾码头观焰火到扈驾驻跸行宫,察颜观色,早已摸透了皇上的心态,此时见皇上让各位大臣都退下,只留下自己询问,知道皇上把事情看得很重。因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不说为佳,便谦恭地说:“回禀圣上,奴才愚钝,望圣上明示。”“哦?”皇上似乎失望地一怔,说,“即使说错了,朕也不会怪罪于你。你尽管说嘛!”
纳兰容若见皇帝执意想听听自己的看法,便道:“恕奴才冒昧直言,依奴才愚见,此地官吏粉饰盛世,极非祥兆。”这才边说边瞧着圣颜,继续说下去,“宋徽宗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存亡,在汴梁城修建游乐场,从四面八方征来奇花异石,大造假山亭榭,极度荒淫腐朽,最后被金兵俘虏、死于异地的教训是应当引以为戒的。最可叹的还有那隋炀帝杨广,一生沉缅于酒色,在扬州荒淫无度,终于落得国破身亡的下场,留下千古骂名。当今,皇上虽然一再下诏,明令禁止,可地方官绅一味讨好,如不……”纳兰容若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一发而不可收,可心中却惴惴不安。
康熙听了,龙颜平和,沉思有顷,才说:“爱卿说得极是!”纳兰容若这才把提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放下。这时,外面侍立的太监一递一声地高呼:“请万岁用膳!”
为皇帝接风洗尘的晚膳是极丰盛的。满桌的山珍海味,鲜嫩果蔬。席间,康熙帝对陪侍的两江总督麻勒吉、江南河道付腊塔,以及地方要员、豪绅,说:“朕今至南方览景物,雅趣川泽秀丽者,靡不赏玩移时也。虽身居九五,乐佳山水之情与众何异?但不至旷日持久,有累居民耳。所以一日即过者,亦恐后人错借口实,而不知所以然也。至于茱萸湾之行宫,乃系盐商百姓感恩之诚而建起,虽不与地方官吏,但工价不下数千。赏览《汉书》,文帝惜露台百金,后世称之,况为三宿所费十倍于此乎!”
官绅听了都纷纷跪地叩头,口称:“知罪!”
膳罢,康熙皇帝到行宫住寝,一夜无话。
次日,康熙带领高士奇和纳兰容若微服去观扬州的景致。还有三五个侍卫也换上便装,悄悄地跟在后面保驾。君臣看了琼花观,登观音山,漫步二十四桥,看了隋炀帝的迷楼故址……一路上,锦山绣水,舞榭歌台,雕梁画栋,古木修篁,观不完的景致,赏不尽的古迹。天近中午,康熙一行转游到扬州街上,市面繁华无比,沿街两侧绸缎庄、鞋帽铺、粮米店、鲜鱼行、大酒楼、名茶肆,琳琅满目。
正走间,却见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农家汉子蹲在路旁,他身边立着一个长得俊俏、鲜嫩苗条、六七岁的小丫头,领口插着一棵草标。康熙寻思着:“听说扬州有八怪,这兴许是一怪?”因问道:“此乃何也?”
那汉子苦着脸答道:“水灾成患,颗粒不收,一家老小缺衣少食,迫不得已,把女孩换些银子度日。”康熙听了,心中一阵难过。
高士奇是江南人,深谙就里,趁机插嘴说:“富家把穷人家的女孩买去收养,请师傅教她琴棋书画,描眉打鬓,淫巧技艺……待到十五六岁,才貌技艺超群,或送妓馆,或卖富商巨贾。扬州城做这种生意的人家比比皆是,这叫做养‘瘦马’,一本万利呢。扬州‘瘦马’就是雏妓,确是这座古城中八怪之一。”
康熙听完,命纳兰容若给那汉子三十两银子,并嘱咐他把女儿领回家去。随后又命纳兰容若带两名侍卫,到城郊去查访民情。
纳兰容若来到城郊一看,田间被洪水冲得土壤贫瘠。村庄院落颓垣断壁,房舍多有坍塌,农家院无积柴,室无存米。纳兰容若回到茱萸湾行宫,见了康熙皇帝把去城郊的所见所闻,据实奏明。接着,他又加了自己的想法说:蠲免租赋对于受灾的百姓说来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因而要赈济;赈济又往往被地方官吏、豪绅中饱私囊。因此必须给百姓以“实惠”的惠民德政。康熙抚今追昔,百感千愁地想:“果不出容若所言,这伙官吏置百姓生死不顾,把精气神都用在粉饰太平上,岂不坏我江山。”于是传谕诏见两江总督、江南河道及地方官吏。这帮家伙只以为侍候圣驾不周,突然诏见降罪,吓得一个个心中忐忑不安。没料到,皇上一见面,就命特留漕粮二十万石赈济灾民。并提出要对官吏严加约束,使赈济粮悉数发到灾民的手里。跪在地上的官吏呆了,他们相互偷偷地递了眼色,暗想:“皇上虽然没挑明,可能也知道了灾后的民情。大家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不惜重金筹备迎驾,以此遮住皇上的眼目。不想,竟没包住,这下全露馅了。”接着,康熙帝又命两江总督麻勒吉等地方官吏,限期清河筑堤,杜绝水灾。大家都忙不迭地答应着,个个吓得不敢抬头。康熙帝下旨后,拂袖而走。
御舟到了镇江,正值夜幕降临,康熙君臣在金山寺驻跸一宿。第二日晨,继续南下,航行两日到了无锡。驾临太湖东山峰下,因爱这里的山光水色,为行动之便,康熙决意微服步行。他屏退了随行伴驾的文武近臣,只带纳兰容若一人和几个侍卫。君臣二人观赏了太湖之滨的鼋头渚,游览了战国时范蠡住过的理湖。快到晌午,他二人走进一家面点铺,见有小笼包子,这倒是江南风味,便买了两屉品尝,只觉又咸又甜,北方人吃不惯这玩意儿,一人吃了几个就扔下了。出了面点铺,走不几步,来到一座庙宇前,僧人见康熙龙姿凤目,器宇不凡,便请入禅房敬茶款待。君臣走得正觉口渴,本想端起杯来一饮而尽,不想这茶刚挨嘴边就觉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康熙素常以品茶高手自许,闻到这样的好茶竟不忍饮用,便将茶杯放在桌上,仔细瞧看,只见茶色碧绿如清波,叶片舒卷像海螺,最让人纳闷的是叶片无一下沉,片片飘在水面上,忽起忽落地浮悠着。
康熙觉得蹊跷,便问道:“老方丈,这茶使我一看就解渴,实在是绝妙佳品,却不知是什么茶?”
僧人叹道:“说起这茶,香味虽浓,名儿却怪。只因它出自东山峰的太湖庵中,每遇风天,便发出呜呜咽咽的哭泣声,让人听了毛骨悚然,人们就都叫它‘吓杀人香’。这茶树一共才有四株,还是三年前忽然长出来的。可它的名气却传遍了太湖地面。施主您品品这茶的滋味?”
康熙和纳兰容若都呷了一口,觉得这茶果然香味醇厚,可是一细品余香时,却忽觉苦涩钻心,竟使君臣二人心神不安起来,告辞僧人,就往东山峰登攀,他们要亲眼看那四棵“吓杀人香”茶树。
君臣来到太湖庵,见一老尼姑站在四棵苍翠欲滴的茶树旁,黯然垂泪,见二位施主到来,连忙擦干眼泪,上前见礼。
康熙问老尼姑,道:“老师父,这是什么茶树?”那老尼姑见问,眼圈一红,脱口而出:“碧螺春,苦命的碧螺春!”
康熙奇怪地问:“我听山下有人说,这树名叫‘吓杀人香’,怎么又叫碧螺春了呢?”
机灵的纳兰容若见老尼姑满面愁容,半晌不回话,知她有难言之隐,想了一下,才说:“老师父,不是我们多管闲事,因为康熙万岁爷近日南巡,喝了‘吓杀人香’茶,坐卧不安,疑此茶必有其故,特命我二人到此查访。您心里若有话,这时不说,还等何时?”
老尼姑这才眼泪汪汪地说;“十几年前,贫尼在山下救下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抚养成人。因她好穿碧罗衣衫,就给她取名叫碧螺春。她不只长得秀丽,还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爱茶树。她曾亲手盆栽一棵,悉心培育,并在茶树旁的石壁上,写了‘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八个大字,这是她立身处世的座右铭,谁知竟招来一场杀身的大祸!”
君臣二人真是越听越觉怪,刨根问底,才知道两年前,这太湖庵中来了一位刘巡抚,见了石壁上的八个字,知是碧螺春写的,就把她招来问:“你小小的女子,懂得什么?竟敢肆意舞文弄墨,在佛门自立碑文,岂不是亵渎了神灵?命你快快擦去!”
碧螺春年轻气盛,只知诵经论理,不懂世事。她见来人言语狂妄,不可一世,哪里容得,便生气地辩说:“你可知此语是出自《国语·周语》。说的是,人无论贵贱,皆应一心向善,而向善之难,有如登高越险,也有学好不易的意思。人若不一心向善,必坠恶流。虽然可能暂居高位,享富贵荣华,久之必败,败则如山崩地陷,顿时富贵皆空,也是说人学坏坠落容易。小女常以此自警,以先贤之语而立碑,企望与天下共勉。你难道连先贤之言也不许聆听吗?”
这番话暗藏讥讽。刘巡抚本是一个贪污好色的恶吏,听碧螺春的话句句刺中他的心,恼羞成怒,倏地拔出佩剑,就要杀她。老尼姑见事不好,连忙拦住,跪地求饶。刘巡抚看这小尼姑碧螺春,模样俊俏,聪明伶俐,便生邪念;又见老尼姑苦苦地哀求,就此下了台阶,把剑入鞘,一边装腔作势地骂着,一边下山去了。
老尼姑怕再引出是非,就把碧螺春推进庵房,闭紧庵门,师徒同室而眠。谁知,睡到三更半夜,忽然闯进一个强人,面戴黑巾,只露双眼,把老尼推出庵外,就要对碧螺春强行无礼。忽听一声惨叫,那强人匆匆跑了。老尼姑急入房一看,碧螺春已被奸后杀害。老尼姑伤心,痛不欲生,告官无门,只得忍气吞声,把碧螺春的尸首埋在她心爱的茶树下。不想,在葬她的地方又长出三棵茶树,叶如碧螺,风吹叶响,就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茶香味苦,可怜碧螺春的命更苦呀!
康熙听了老尼的诉说,心中早已有了几分明白,便好言安慰了老尼几句,下山去了。
翌日晨,刘巡抚就接到了圣旨,命他到东山峰太湖庵候驾。巡抚心怀鬼胎,又不敢违旨,只得硬着头皮见驾。康熙皇帝早就到了太湖庵,侍卫排列两侧。碧螺春的尸体已被挖出来,那女子身穿碧螺春衫,死而未僵,满脸血迹,衣衫凌乱,惨不忍睹。
刘巡抚见这阵势,吓得顿时走了魂,如筛糠似的哆嗦成一团。就听康熙帝问:“今日朕开棺验尸,要为碧螺春申冤。此地属你治下,要借助你一臂之力,可肯帮忙?”
刘巡抚跪地叩头,说:“万岁,您有什么吩咐尽管降旨,微臣竭力去办!”
康熙喝道:“朕命你把碧螺春口含之物取出来。”
话音未落,刘巡抚当时就趴在地上冲着皇上如鸡啄米一般磕头,声嘶力竭地喊道:“万岁爷,冤枉啊,她嘴上咬的可不是卑职的手指头呀!”
康熙听了,冷笑道:“既然碧螺春被害与你无关,你怎么知道她口中有断指呢?来人验尸!”
仵作一验尸,果然从碧螺春的口中取出一截断指,正与刘巡抚手上缺那一截手指相吻合。刘巡抚这才无话可说,低头认罪,招认了自己好贪碧螺春的美色,扮作蒙面强盗,深夜入庵,奸淫之后,杀人灭口的罪行。
原来,康熙帝昨日私访下山后,立即派纳兰容若到巡抚衙门去查访,知道刘巡抚就是在碧螺春死后第二日手缺一指的,回禀康熙后,他心中更添了几分把握。只因还不见真凭实据,才命刘巡抚上山,开棺验尸,果然拿获真凶。在人证物证面前,立即斩了刘巡抚。
老尼姑感恩戴德,代碧螺春的冤魂敬献康熙和纳兰容若各一杯香茶,只见茶色渐浓,螺叶纷纷沉落水底,全然舒展,茶味更加浓烈芳香。
康熙当即传旨,命把“吓杀人香茶”改为“碧螺春茶”,又提笔将太湖庵改为碧螺春庵,表彰洁身自好、傲视权贵、深明大义的碧螺春。从此,“碧螺春”名扬天下。
纳兰容若等各位大臣陪侍圣驾在无锡游览了数日,继续南下,来到举世无双的苏州古城。在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名城,君臣观赏了丽山秀水,名胜古迹,还有那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诸多游览之处,姑且略去不提。
却说纳兰容若等乘船扈驾行到杭州。这也是一座历史名城,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城,三面依山,层层叠叠,苍翠浓郁,环抱西湖,湖映群山,山色湖光,相映成趣。西湖碧水,平似明镜,绿波涟漪,风景如画。这座古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随处皆是。平湖秋月,在这里眺望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尤以皓月当空的秋夜为胜;在双峰插云眺望南、北高峰,但见浮云缭绕,峰尖隐露,好似面对一幅巨大的水墨丹青画,逸趣无穷;在“小赢洲”因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被誉为“仙境”,岛近湖中有三座小石塔,塔内燃烛后,映水如月,遂为三潭印月奇观;南屏晚钟,暮色中,玉屏青嶂,绀殿钟声,形成迷人的意境,寺内还有著名的济公运木古井和两万余斤重的铜钟;云西竹径,从云栖石碑坊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径万竿绿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的美景;虎跑梦泉,因虎移泉脉的神话传说而闻名,“龙井茶,虎跑水”更是西湖的双绝;宝石流霞,宝石山上,保塔在阳光照耀和周围赭色山岩的衬托下,秀丽挺拔,流霞纷披。诸多景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只可惜时值夏末秋初,不得饱览“断桥残雪”与“苏堤春晓”的奇景。
康熙身为大清皇帝,可是他每逢巡访都不愿穿龙袍,喜欢微服随便地到处转游。这天,纳兰容若侍驾观赏西湖美景。君臣都化装成书生,他二人的年龄相仿,真像同窗学友。他们游览了花港观鱼、黄龙吐翠、玉皇飞云等景观,天近晌午,只觉肚饿,便转到西湖畔一家老字号状元楼饭庄。走近前一看,这家饭庄果然与众不同,单看那门脸完全是宋代酒楼的样子,别有一番情致。君臣走进去选一间清静雅致的隔儿坐下,就见一个身段窈窕、十七八岁的女子纤纤细步地跟进来。
只见这女子的两颊白皙细嫩,轻施脂粉,两眉清秀,二目明亮,口若樱桃,一身宋人打扮。即使康熙最宠爱的妃子,也不及这饭庄跑堂的女子长得美。康熙暗想:“人称苏杭出美女,果不虚传,真喜杀人!可惜后宫之中,竟无此绝色。她若不是汉女,朕定纳入宫中……”他看得入神,直到那女子热情地为他君臣各斟一杯香茶,他才错一下眼珠,见纳兰容若正盯着自己,才自觉有些失态,却来个先发制人,借以掩饰内心的鬼胎,便问容若:“爱卿,你如此聚精会神地在寻思什么?”
纳兰容若一激灵,连忙信口岔过去,回禀道:“正想点几道您得意的菜。”偏巧,那女子正百般殷勤,口如说莲花落似的介绍各种名菜谱。
接着那女子又问:“客官要不要过桥没戏?”康熙听了一怔,心想:“这点菜与过桥有没有戏何干?”乍一听,纳兰容若也没听清她说的是什么,后来,见她一边说着一边往嘴里扒拉示意,这才弄明白,原来,她是问要不要吃“过桥米线”这种面食。纳兰容若点点头,对康熙说:“这原是云南一种风味面食,我见宋代一本书中说这种东西很好吃,还有一段传说呢!”康熙笑呵呵地说:“来两碗!”君臣二人刚吃过酒菜,那女子把热气腾腾的两碗“过桥米线”端了上来。康熙接过来,看看,色彩倒是挺艳丽,先夹一箸面尝尝,然后又喝口汤品品滋味儿,便频频点头儿,称赞道:“味道香鲜,极好吃!”转身问旁边的纳兰容若,道:“容若,你方才说,这面还有个传说,讲来听听!”纳兰容若便撂下筷子,说:
“相传,宋代有一位书生赴京赶考,躲在园中的书房废寝忘食,发奋读书,常常是手不释卷,看书时就忘了饭食。娘子虽然每日都应时送去吃食,但由于路径远,还要过一道桥才能到书房,饭已凉了。书生吃不到热饭。娘子疼爱丈夫,怕他生病,便改作一手拿着米线(面条)和各种作料,一手提壶开水,到书房就用热水现泡米线,撒上作料,逼着丈夫放下书,眼瞅着丈夫吃完,才肯离去。娘子天天如是,顿顿如此服侍丈夫,真是工夫不负苦心人,到了考期,书生上京居然考中了头名状元。状元锦衣花轿、荣归故里夸官的时候,表彰妻子终年不辞劳苦过桥送米线的功劳。从此,‘过桥米线’与状元的芳名一起传扬开来。云南出了头名状元,这也是当地百姓的光彩。后人为纪念此事,就在昆明仿照宋代建筑修一座状元楼,专营‘过桥米线’,连跑堂的都雇用一色着宋人服装的女子。听说这种生意挺兴隆,后来在外地设了几处分号。皇上有口福,在杭州也尝到‘过桥米线’。”
康熙帝听了,笑道:“原来如此!”
这状元楼的生意还真红火,眨眼工夫就上满了客。康熙君臣二人酒足饭饱,付了银子,走出状元楼,回行宫歇息。
康熙皇帝这次南巡,不知不觉三个多月过去了,朝中说不定堆着多少奏折等着批阅,该返京理政了。时值中秋节刚过,浙江巡抚跪地讨好地挽留,奏道:“启禀圣上,巡幸杭州,若不观赏钱塘秋潮实乃憾事!”康熙皇帝点头称:“是!”
钱塘江潮是自古闻名的海潮,可谓天下奇观。每月中旬都可观赏,每年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最高的时候,此时观潮最为壮观,其最佳点要数海宁盐官镇。苏轼曾在《咏中秋夜湖》诗中咏道:
万人鼓噪骇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皇上说出这一个“是”字,却把杭州府上自巡抚下至一般官员忙得屁滚尿流,离八月十八日仅有两三天的工夫,要调拨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才到距杭州近百里的盐官镇,昼夜赶修了观潮台。
到了八月十八日这天,康熙皇帝把侍从南巡的各位大臣、侍卫和全体禁军,都召去海宁盐官镇,让众臣陪侍观赏钱塘江秋潮。用罢早膳,康熙君臣离开杭州行宫,乘御舟沿江往盐官镇航行。一望无际的江面上,白帆点点,烟波浩渺,时而隐隐约约传来渔歌俚曲。龙舟行至途中,纳兰容若正朝一只渔船望得入神,却见一位渔家中年妇女挽起袖子露着臂膊,在船头忙着就火炉,以江水炖江鱼,浓香四溢。不一会儿,看那船上的渔翁拿一瓶酒,与中年妇女对坐,以江鱼下酒,开怀畅饮。看到这,他联想到御舟后面那几船朝廷重臣、显贵新宦追名逐利可怜的禄蠹们,同小舟上渔翁的旷达冲淡,从不忧念人世间形形色色的名利得失,让自己的船儿任意漂流,到夜间流到哪里,就停泊在哪里,活得多潇洒,悠闲自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他诗兴大发,须打了个腹稿,没敢吟咏出来:
渔翁不罹世中行,任意漂流夜泊汀。
惟有长闲心静处,何如名利系朝廷。
龙舟到盐官镇,夜已降下帷幕。溶溶月色下,大江两岸,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携妻带女,万头攒动,待看秋潮。
纳兰容若等陪侍康熙皇上端坐在观潮台上,目光不停地向远处搜寻着大潮的来临。不一会儿,忽听远处传来隐隐约约、轰轰隆隆的响声。片刻,就见天边现出一道横亘江面雪山似的潮峰,迅疾涌来。伴着雷鸣般隆隆的响声,潮头渐渐由远及近,忽起忽落。大潮汹涌,浪花喷雪,咆啸奔腾,排山倒海。这时只见十来个人跃入潮头,顷刻,涌到了观潮人群的面前,忽地掀起数丈高的潮峰,撞出震天的轰响,弄潮儿被大潮卷起来,抛向天空,瞬间,回落在浪尖儿上翻跟头打把式,玩着各种新奇的花样,人们无不被他们那惊险的表演吓得目瞪口呆。接着潮头又悄然迭落,无声无息地随波逐流,真是“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
康熙君臣坐在观潮台上,观看一个潮头接一个潮头涌来,听着一声轰响接一声轰响,一直到潮退人散才又乘御舟返回杭州行宫驻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