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伟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本章字节:12440字
久而久之,压惊逐渐演变为压岁钱。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元宵观灯时,被坏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神宗赐给他压惊金犀钱。
早期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清时,压岁钱大多用红绳串着。
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寓“长命百岁”之意。如今,大人们则喜爱选用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作为春节的礼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含义,已由最初的压惊逐渐转化为节日的祝福。
民间“麒麟送子”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麒麟为中国人所喜爱的一种吉祥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古代神的坐骑,被称为圣兽王。
古时民间认为“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男孩多被称为“麒麟儿”、“麟儿”,在南北朝时,人们常称呼聪颖可爱的男孩为“吾家麒麟”。
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民间普遍相信,求拜麒麟能为人们带来子嗣。
相传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孔子的父亲孔纥与母亲颜徵原仅孔孟皮一个儿子,但其患有足疾,不能担当祀事。孔纥夫妇俩觉得遗憾,一起去尼山祈祷,盼望再生个儿子。某天夜里,忽然有一头麒麟踱进阙里,麒麟举止优雅,不慌不忙地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还写着文字:“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孔纥家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圣贤之师孔子出生了。
这个故事在东汉王充的《论衡·定贤》及晋代王嘉的《拾遗记》中均有记载,被视为麒麟送子的由来。意谓圣明之世中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驾祥云而来,麒麟送来的童子,长大后乃经世良才、辅国贤臣。
我国为什么用红色表示吉祥?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国特别偏爱红色,红色意味着吉祥。每逢节日庆典或操办喜事,人们总要张灯结彩,来个“满堂红”,以表示喜庆、吉祥。其实,我国早期并不是用红色表示吉庆的。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用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
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已基本趋于一致,并一直沿袭下来。于是,红色就成了我国人民表示喜庆、吉祥的颜色。黄色,则表示尊贵,成为皇家用色的象征。
男左女右的习俗是如何形成的?
结婚照相的时候,男的往往排在左边,女的排在右边。如果颠倒位置,就违反了“男左女右”的习俗。那么,男左女右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畜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或性情,男子性暴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阴于右。
“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
“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在社会风俗上是划分区别的一种秩序安排。这种“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传播了。
人们盖房子多讲究坐北朝南,这是为什么?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纳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方比北方的温度高1~2c;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对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
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史记·律书》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漠风居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风居东方,二月也。”
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中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风水学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其三,以天干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呢?
有关专家认为猫不能上榜的真正原因是古时候的中国没有猫。猫原产于埃及,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
民间传说系唐三藏从印度带回,但猫传入中国绝不会这么晚。古时文人称猫为“狸奴”,如李商隐——“鸳鸯瓦上狸奴睡”,所以猫传入中国应该是更早的事。
现在一说到为什么十二属相没有猫,就用民间故事来解释。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属于哺乳动物、食肉类、猫科。虎和猫,其实是“本家”之亲。有了老虎代表猫在十二生肖“大会”里,已不愁没有“发言权”,亦勉堪自慰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为什么说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叫“牺牲”?
现在我们往往用“牺牲”来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或舍弃自身利益,其实,“牺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禽畜,通常是指马、牛、羊、鸡、犬、豕等,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六畜”,而其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古人对宗庙祭祀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制规仪,对于祭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禽畜必须要用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做“牺牲”。如《国语·周语上》记载:“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粢盛、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左传》庄公十年也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做的祭品了。
正是由于牺牲最初是用作祭祀的,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而为大家祈福,牺牲一词后来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
给亡人烧纸钱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每逢清明或一些纪念日,人们去祭奠已故的亲人时,尤其是老人们,总要烧一些纸钱。这种给死人烧纸钱习俗的由来,相传与一位精明的造纸商有关。
汉朝时期,有位名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未能获取功名,便投在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为人精明,不久蔡伦便把技术全部传授与他。
蔡伦死后,尤秀才继承蔡伦的造纸业,并且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但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为此,尤秀才茶饭不思,没几天,竟闭上眼睛死去了。
左邻右舍知道后,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
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吓坏了。尤秀才却说:“我真的活了,是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烧的纸到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了回来。”
这件事传开后,一位有钱的老员外对尤秀才说:“我用金银陪葬,不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金银只能在阳间使用,不能带到阴曹地府去。不信,打开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的纸供不应求。
其实,这是尤秀才和妻子设下的一个计策,为了多卖一些纸,才上演了这出死而复生的戏。也就是这样,给死人烧纸的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
你了解古时女子的成年礼仪——笄礼吗?
女子行笄礼的年龄要早于男子。
《礼记·内则》说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十五岁在女子为“及笄”之年,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
《仪礼·士昏礼》说:“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女子到了十五岁就可以出嫁了,但之前要先给她举行笄礼,并像男子一样也给她取个字。如果十五岁还没有许嫁呢?郑玄说:“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嫁不出去的姑娘,最迟二十岁也要行笄礼的。
笄是一种盘头发用的簪子。所谓笄礼,就是将头发挽起来,用笄簪上。
在古代,无论男女,幼年时的头发都是自然披散的,最多也只是扎成两束垂在脑后,称“总角”。
成年之后,头发就要精心收拾了。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但由于重男轻女的缘故,有关笄礼记载比较少见,举行时也远不如冠礼隆重。
在朱子的《家礼》中,记载了一般人家的笄礼仪式:女子于许嫁之后由母亲主持笄礼。提前三天通知宾客,提前一天登门邀请行笄礼的主宾。行礼之日,主妇恭迎女宾入堂,并请主宾为女孩加笄。然后是换衣、祭酒、用字,最后是父亲带去祠堂拜祖先,与长辈见礼,宴请宾客。
全部程序与男子的冠礼相比,少了三加,也没有与地方长官和乡绅见面的内容。
这是因为女子成年以后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责任有别于男子,她的主要活动范围都被限制在室内的缘故。所以女子婚后就有了一个别称叫“内子”。
你了解古时男子的成年礼仪——冠礼吗?
冠礼也叫成男礼或成丁礼,主要的礼仪形式就是加冠,所以叫冠礼。冠在人的头上,至高无上,地位最尊,所以古人对冠特别重视。
子路在卫国的一次战争中负了重伤,帽缨也被砍断了,临死之前他却说:“君子死,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见冠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行冠礼就能使人增添庄重的感觉。行冠礼之前,当事人还是孩子,加冠之后就成了大人,别人就要以成人之礼来相待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要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所以冠礼被称为“礼之始”,被列为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之首。
据《礼记·士冠礼》的记载,冠礼是在宗庙里举行的,由父亲或兄长主持仪式。
仪式非常隆重而繁琐,大致有十几道程序:
先是以占卜,决定加冠的吉日,然后在三天之前预先通知宾客,再在宾客中选定一个负责加冠者,选定之后还要一再地敦请。到了加冠那天,请宾客入庙就位,接受加冠的青年出房就位行礼,接着就开始了加冠。
正式的加冠礼有三次:初加缁布冠,表明他已成人,有了成人所应有的一切责任和权利,可以管理人了;二加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了;三加爵弁,表明从此有权参加祭祀了。每加一次冠,宾客都要对受冠者致祝词;三次加冠之后,主人就要设酒宴礼宾。这以后加冠青年还要去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客给他取字,然后再去拜见兄弟等家人,去拜见地方行政长官和乡里的前辈。加冠青年在向家人和地方长官以及前辈行礼时,受礼者都要答礼,以示家庭和社会对刚加冠的男性新成员的尊重,并让他明白今后将要负担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最后是主人的再次敬酒和恭送宾客。至此成人的加冠礼才全部结束。
由上简述可知,先秦时的加冠礼是相当繁复的。后来这种仪式逐渐地有所简化。
加冠礼中文化意味较浓的一个内容是取字。“童子无字”,字是成人的一个标志。
《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行冠礼取字后,别人一般就不能随便地直呼其名,而必须称字了。直呼其名就成了一种很失礼的行为。
加冠既是成人的一个标志,冠也就成了贵族成年男子的重要服饰,该戴冠的场合如果不戴冠,常会被看作是一种非礼的行为。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说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一个叫刖跪的守门人竟然“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使“景公惭而不朝”。
一个小小的守门人居然敢如此大胆地阻挡景公,不让他的车马走出宫门,原因就在景公的披发不冠不合礼,景公自己也感到了理亏。
《史记》中也说到汉武帝有一次因为不冠,望见汲黯来奏事竟躲到了帐中去。这说明戴不戴冠不仅仅是一个礼制问题,还含有对别人是否尊敬的意思在内。《后汉书》
说马援在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表示的就是对寡嫂的敬重和礼貌。
行冠礼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虽说身体还不太强壮,但已成年,可以行冠礼了。而实际上行冠礼的年龄还常有早于二十岁的。《左传·襄公九年》:“国君十五而生子,冠而生,礼也。”一个男青年只有行了冠礼之后择偶婚配,才合乎礼。所以为使未满二十的男青年生子合礼,就只有提前行冠礼了。
孔颖达在《礼记》的疏文中说,唐代的庶人和士人之子年二十而冠,但卿大夫十五以上就可以行冠礼了,天子、诸侯和天子之子更有早到十二岁就行冠礼的。身份越高的嗣子,行冠礼的年岁就越有可能提前。这种做法其实是为延续宗法社会而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变通。
古时的叩手礼是怎么来的?
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来到一家茶馆歇脚。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大臣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可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一急之下,灵机一动,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大臣们:“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们齐声答道:“万岁给臣等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桌,乃代叩头致谢也。”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它代表的是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