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伟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本章字节:12406字
天为什么叫“九天”?
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是传说中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后来,也用九天来形容极高极高的天空。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古人还认为天上与地下是一样的,故把天也分为中央与八方,合起来称为“九天”。如《楚辞·天问》中:“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王逸的解释为:“九天:东方曰(一作昊)天、东南方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变一作栾,一作鸾)天、中央钧天。”《吕氏春秋·有始览》中为:天有九野,谓中央与四方四隅: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方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方曰阳天。
“天有九重”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中也有体现,如北京天坛内专门供皇帝祭天用的建筑物“圜丘”,从栏杆到石块,都是以“九”代天的,砌的石块都以“九”为基数,它的圆心亭台先用九块石头围成,外面也都是用“九”的倍数砌的。
外面第一层三十六块,然后就是四十五、五十四,一直砌到九九八十一块为止,这就代表了最高处,即九重天。
“九天”是天的最高处,与此相对应,作为天之子的帝王所居住的宫禁之地也被称为“九天”,如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中就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什么是“文曲星”?
古代民俗中,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出来的文昌帝君外,还有所谓的魁星或称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随从之一。文曲星即魁星崇拜,同样来源于远古星辰崇拜中的奎宿。奎宿属于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中的首星,东汉时期,社会上便开始流行“奎”主文章的说法。所以在科举考试盛行的时代,魁星崇拜对于参加科考的士子们,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科举考试中,考取状元,对一般人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民俗认为,能考中状元的都不是人间的凡人,如历史上那些有幸考取状元或文采、武功非凡的人,如孔子、关公、范仲淹、包拯、文天祥等等,都被民间视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在社会舆论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这种状况的形成,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够进入仕途。而当官不仅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财富,从而光宗耀祖。过去,社会上曾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那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北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斗宿,为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首宿,由七颗亮星在北天依次排列成斗的形状,故称为北斗。对于北斗七星,中国古代早就有详细的观察。《诗经·小雅·大东》中说:“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古人的解释是:“箕斗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也将这七颗星分别称之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现代天文学中,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它们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或作瑶光)。
从图形上看,北斗七星位于大熊的背部和尾巴。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魁,组成北斗七星的“斗”;柄状三星分别是玉衡、开阳、瑶光。道教形成后,吸收并改造了诸多原始信仰,把北斗作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做出了种种的神学解释。如一些道教书中说,根据人的出生时辰,人们的生命被分属于天上的七个星君所掌管:贪狼星君,子时生人属之;巨门星君,丑亥生人属之;禄存星君,寅戌生人属之;文曲星君,卯酉生人属之;廉贞星君,辰申生人属之;武曲星君,巳未生人属之;破军星君,午时生人属之等等。
彗星为什么有尾巴?
彗星恐吓了人类许多年。偶尔,天空中会莫名其妙地出现一颗彗星。它的形状和其他任何天体都不相同。它模模糊糊,轮廓并不清晰,而且还拖着一个不甚分明的尾巴。
在某些富于想象的人看来,这个尾巴很像是一个哭泣着的妇女的散乱头发(“彗星”一词就是从拉丁文的“头发”一词演变来的),因此,人们认为它预示着大难将临。
到了18世纪,人们终于确认到,某些彗星在固定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转动,不过,这些轨道一般都是非常扁长的。当彗星在轨道的远端时,人们看不到它们。只有当它们位于近端时——这在几十年中才有一次(也许是上百或上千年),它们才成为可以看见的天体。
1950年,一位名叫奥尔特的荷兰天文学家提出,有一团巨大的星云,其中可能包含着几十亿颗小行星,在距离太阳一光年甚至更远的地方运行。它们比冥王星这颗最远的行星还要远一千倍,而且,尽管它们为数甚众,我们却全然看不见它们。每隔那么一段时间,可能在邻近恒星的引力作用下,一些小行星在轨道上的运动会放慢下来,并开始朝太阳的方向落下。偶尔会有某个小行星深深地钻进太阳系的内部,在离太阳几百万公里的近处翱翔,自此之后,它就将保持自己的新轨道,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彗星。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勒也提出,彗星主要是由低沸点的物质(如氨和甲烷)构成的,同时也包含有细碎的石砾。这团彗星云在远离太阳的时候,氨、甲烷和其他物质都凝固成为坚硬的“冰块”。
这种冰冷的彗星结构,在外层空间迅速运行时是稳定的。但是,一旦它们慢了下来,向太阳靠近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当它进入太阳系内层时,会从太阳接受到越来越多的热量,使得冰块开始变成蒸汽,原先被凝在冰块表层的石砾颗粒得到了自由,结果,彗星的核心就被一团尘埃和蒸汽所形成的云雾包围起来。越靠近太阳,这团云雾就越稠密。
太阳朝四面八方刮着太阳风——一种向外奔涌的亚原子粒子云。太阳风对彗星有一股作用力,这种力超过了彗星本身的微弱引力,彗星内的尘雾云就开始被太阳风吹出来,向背离太阳的方向伸展。随着彗星接近太阳,太阳风加强了,尘雾云就成了背离太阳方向的一条长尾。离太阳越近,尾巴就越长,然而,这种尾巴是由极其稀薄的分散物质构成的。
自然,彗星一旦进入太阳系的内层空间,就不会长期存在下去。每靠近太阳一次,就造成一次物质损失。这样,转了几十次以后,彗星就变成了很小的石头核,或者干脆碎裂成小陨石团。有一些这样的陨石团正在确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当它们在地球的大气层里穿过时,就会出现壮观的“流星雨”。这些流星雨无疑是彗星的遗骸。
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当彗星逐渐靠近太阳时冰气化,使尘埃颗粒像喷泉之水一样,被喷出母体而进入彗星轨道。但大颗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围形成尘埃彗头;小颗粒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散,形成彗尾。剩余物质继续留在彗星轨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喷发速度,也会引起微粒公转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归时,小颗粒将滞后母体,而大颗粒将超前于母体。当地球穿过尘埃尾轨道时,我们就有机会看到流星雨。
流星雨活动周期:位于彗星轨道的尘埃粒五云被称为“流星群体”。当流星体颗粒刚从彗星喷出时,它们的分布是比较规则的。由于大行星引力作用,这些颗粒便逐渐散布于整个彗星轨道。目前,这个过程还不是十分清楚。在地球穿过流星体群时,各种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发生了。每年地球都穿过许多彗星的轨道。如果轨道上存在流星体颗粒,便会发生周期性流星雨。当只有母彗星运行到近日点时才发生的流星雨,称为近彗星流星雨。这说明流星体群仍在彗星附近。周期在几百年以内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为该类型。由于行星的引力摄动作用,长周期彗星的流星体群可能与母彗星相差甚远。当母彗星不在近日点时也有可能发生流星雨,这种流星雨便是远彗星型流星雨。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
月球上一天有多长?
月球在环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做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所以,月球上也有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不过,这跟地球上所看到的“日出”和“日落”的情景完全不同。在月球上看太阳从东边升起后,要经过180多个小时后才能升至中天;从中天移至西边“地平线”落下,又需180多个小时;再经360多个小时的黑夜,才算一个“昼夜”。确切地说,地球上的一昼夜是23小时56分04秒;月球上的“一昼夜”则长达2732天!
当太阳出来后,由于月球的周围没有大气的遮隔,“白天”看到的太阳比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要明亮千百倍。月面的温度可达127c,即使是在“白天”,在月面上,你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布满在漆黑天空中的点点繁星和因“地相”变化而残缺不全的地球!太阳刚一落下,夜幕马上笼罩月球——漫漫的长夜开始了!“黑夜”长达两个星期左右,而且气温下降到183c。漆黑的夜空中,你可以看到一轮硕大无比的“明月”——反射着阳光的地球高挂天空,“发出耀眼的光芒”,亮度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亮度大80倍!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分别指什么?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先民对星空的划分,它们的起源远在周、秦以前。
三垣
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
中国古代的星空区划历史悠久,在方法上自成一体。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有这样的特点,因为观测者的地理纬度是在黄河流域,也就是北纬35°左右,所以他重视的天区,他所重视观测的天区,只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北天极所在的北天区,还有一个就是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星官。所谓的北天极也就是地球的正北方向,我们可以想象,将地球的北极点和南极点用一条可以无限延伸的直线连接起来。这条直线从地球的南北两极分别伸向无穷远。向北的这部分所指的方向就是北天极的位置,另一侧对应的当然就是南天极了。但是,我们在北半球的祖先只能看到北天极。
中国古代先民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以北天极为中心,把天上的恒星几个几个地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合给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紫微垣: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
太微垣: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天市垣: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作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称先在《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现,太微垣的名称晚到唐初的《玄象诗》中才见到。在《史记·天官书》中也可见到和这三垣相当的星官,但其名称和星数则有所不同。可见三垣的形成曾有过一段演变和调整过程。在《步天歌》中,三垣成为三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也以三垣的名称为名称。
四象
古人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或作“四相”)。
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或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二十八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自然气象,分别称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国传统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和现代以北方在上方不同,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会用左青龙(东)、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来表示,并与五行学在方位(东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应。四象的概念在古代的日本和朝鲜极度受重视,这些国家常以四圣、四圣兽称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来受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响,而开始习惯这种说法,但事实上中国历来对此四象并没有四圣的说法,一般所指的四圣乃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等四个圣人。四象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
二十八宿
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它们是:
东方青龙之象,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之象,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白虎之象,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北方玄武之象,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五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二十八宿主要位于黄道区域,之间跨度大小不均匀,分为四大星区,称为四象。就是龙虎,还有鸟另外还有鹿,鹿这一象后来到晚期发展成玄武,玄武就是龟蛇合一,龟蛇结合这样一种图像,这种东西我们现在在史前的天文学里都可以找到,就是它们这一些变化的痕迹,我们现在都可以把它们梳理出来,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重视这四个象?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某一段时间,曾经充当过时间的指示星,它指导人们的时间,那么古代的时间最重要的实际就是四个点,就是两分和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就这四个点,而这四个象就曾在历史上的某一些时期,充当过这四个点的标准星象。
“三星高照”的“三星”是指哪三星?
三星原指明亮而接近的三颗星,也指福星、禄星、寿星三个神仙。指有福、禄、寿,命运好。
我国有句民谚:“三星高照,新年来到。”除夕夜,在迎春的鞭炮声中,在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间隙中,您从朝着南面的窗户里向夜空望去,就会看到“三星”发着闪闪的蓝光直入眼帘。
那么,究竟是哪“三星”呢?在夜空,牛郎星和他挑着的一对“儿女”是“三星”;天蝎座的“心宿”是“三星”,一颗大星两旁各有一小星;天鹅座的翅膀上也有三颗星……那些“三星”都是夏季夜空的重要角色,并不是迎接新年的“三星”。
迎接新年的“三星”是猎户星座中由左向右的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民间称这“三星”为福星、禄星、寿星或福、禄、寿。这三颗亮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
与其他“三星”不同,猎户座中的这三颗星排成一条直线,距离相等,亮度相同,均为2等星,而且都闪烁着青蓝色的光芒。
怎么在夜空中找到这三颗星呢?猎户星座是冬季星座之王,主要由七颗明亮的星星组成,左上方一颗红星最亮,“三星”恰好在猎户星座的腰部,不难找到。
除夕夜21时左右,“三星”升入正南方的天空,也是这一夜最高的位置,这就是“三星高照”的准确时刻。其实,这三颗星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只是在除夕夜,人们吃年夜饭合家团聚的时候,它们在空中升至最高,“三星高照,新年来到”就这样流传至今。
什么是干支纪年?
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