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历史军事(1)

作者:辛伟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

本章字节:12232字

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四个国家?


四大文明古国是指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四个国家。依顺序分别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其中只有中国的文化传续了下来,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消亡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知识,无不源于他们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文明古国经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古埃及的诺姆文化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历代统治者都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划分为12个月并且有闰月。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不存在的十天?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的《清代中西历表》一书中,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九月十八日是阳历10月4日,而九月十九日却是阳历10月15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人类历史上,公元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这10天并不存在,是历史上的空白。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历法是公历,但在1582年以前,通行的却是儒略历。由于儒略历不很准确,每隔400年就产生3天的误差,到了公元1582年就误差了10天。这样一来,节气和日期混乱,许多天文学家提出了补救的办法。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特为此召开了由天文学家、僧侣参加的讨论会,研究对策,会上教皇接受了医生格里奥提出的公历,于同年3月1日下诏,命令把公元1582年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这样一来,这一年的10月5日至10月14日这10天,在历史上就不存在了。


你知道中国朝代名称的由来吗?


夏:禹治水有功,后舜让位给禹。因舜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故国名“夏”。


商:汤灭夏后,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今河南商丘),便以“商”为名。


周:周武王灭商,因周文王曾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故以“周”为名。


秦:秦始皇的祖先是周考王的马夫,因养御马有功,被赐“嬴”姓,封地在甘肃天水,后扩张到陕西,立国号为“秦”。


汉:刘邦在灭秦后被封为汉王,后经过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统一天下后,立国号叫“汉”。


魏:曹操在汉献帝时被封为魏王,他大儿子曹丕代汉自立,国号叫“魏”。


蜀:刘备占据成都后,自称汉中山靖王后代,因四川简称蜀,故叫“蜀汉”。


吴:孙权建都南京,南京属战国时代的吴国,因此叫“吴”。


晋:三国统一于魏,魏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魏帝让位,因魏曾封司马昭(司马炎之父)为晋公,故国号叫“晋”。


隋:开国帝杨坚曾被封为隋王,因而国号叫“隋”。


唐:唐太宗李世民的祖辈李虎曾被封为唐国公,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灭群雄后立国,故以“唐”为国号。


宋:赵匡胤曾为宋州节度使,故国号叫“宋”。


元: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四字之意,以“元”为国号。


明:朱元璋原是放牛娃,后当和尚,在农民起义军中是小明王的部将,后害死小明王,承“明”为国号。


清:清在关外建国号大金,公元1636年改为清,清是金的谐音。


唐玄宗为什么又被称为唐明皇?


对古代皇帝的称谓有以谥号称,有以庙号称,亦有以年号称。唐以前多以谥号,如汉高祖、汉武帝、唐高祖、唐玄宗等。高、武、玄等都是谥号。宋以后多以庙号,如宋太祖、明太祖、元太祖、清太祖……“太”都是庙号。一般来说开国皇帝都称“太祖高皇帝”,但唐以前就是x高祖,宋以后就是x太祖。这就是区别。明清时期,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朱祁镇和皇太极例外),所以又往往用年号称呼他们。


如洪武、崇祯、康熙、宣统……“明”是唐玄宗谥号,所以称呼他为明皇。如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乾隆之后的文人文章里提到他或称“高庙”,或称“纯皇”,“纯”就是他的谥号。


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卒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死后被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自唐朝后期起,人多称其为“孝明皇帝”、“明皇”、“唐明皇”等。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孙,唐睿宗李旦的三儿子。玄宗是他的庙号。


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突出一个“明”字,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唐代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


康熙缘何未葬孝庄文皇后?


孝庄皇太后,也是孝庄文皇后,清太宗皇太极妃。谥号孝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孝庄皇后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的一个显赫家庭。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为妻,时年13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孝庄皇太后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对调和清廷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


公元1625年,即天命十年,孝庄当时只有13岁,便孝庄文皇后像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九年后,她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可谓是姑侄三人同时侍候一位皇帝。


皇太极猝死后,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最后孝庄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登上龙位,是为顺治皇帝。他也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


6岁的福临被拥立为新皇,是权力斗争的微妙结局,但是在众多的皇子中选中福临,让多尔衮点头表示同意,这就和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分不开了。对于孝庄与多尔衮的关系,也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而此传说的产生,始于明末清初浙东抗清志士张煌言的笔下,即张苍水所写的七言绝句。在这首题为《建夷宫词》的诗中写道: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首诗成于顺治七年,即公元1650年,是为当世人的记载,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在民间迅速地流传开来。可是,假如清初真有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封摄政王为“皇父”一事,必然有颁诏告谕之文。然而,虽然传言众多,但一直没有关于太后下嫁的可靠的史料佐证。这有可能是被皇室后人、历代帝王所隐灭造成的。


顺治在位十八年,因病驾崩,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年仅8岁的第三子玄烨即位,是为康熙皇帝。尊孝庄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孝庄被尊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幼年丧父又丧母,便由孝庄皇太后抚养长大,又赖孝庄辅政。孝庄虽不过多出面参政,然而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必先征求她的同意而后决。


康熙十一年,孝庄有病去赤城洗温泉,《清圣祖实录》中详细记载了一路之上,康熙对祖母扶前围后,体贴入微。在外期间,京师来报,康熙皇二子、4岁的承祜得急病死,康熙强忍悲痛不让孝庄知道。


孝庄75岁时病体愈加沉重。从当时记录康熙言行的《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实录》中,可以看到康熙这一段时间对祖母孝敬之心,真可谓千古罕见。


当年,孝庄崩于慈宁宫,留遗诏,写自己盛年丧夫,中年丧子之哀情,全靠康熙一片孝心。纵观孝庄文皇后一生,康熙有赞语可作为略评:“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


孝庄一生为开创清朝鼎盛之局面,呕心沥血,费尽心血,实属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蒙古族女政治家。如果用“国母”一词赋予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王朝,则此芳号非孝庄文皇后莫属。


孝庄皇太后拥有如此非凡的不世之功,而康熙皇帝对她又是如此的孝顺有加,那么他作为孙子辈为什么38年不下葬自己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呢?


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公元1687年,75岁的孝庄皇太后离开了人世。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孝庄并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而是要求别葬于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如此悖于情理的请求,引发了多方的揣测,世人以为发生这种变故很可能是下嫁之故。


据有关史书记载,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告诉圣祖康熙,由于太宗陵寝奉安已久,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不可因为自己而轻动土木,而且,自己心中还时刻惦念着顺治与康熙父子,所以,应当在顺治孝陵四周安陵。但这不过是官方文书藻饰之辞,不能够令人折服。而且,在事实上,康熙皇帝也认为这事难办,难堵众人悠悠之口。终康熙一朝也始终未能安葬孝庄,孝庄的梓宫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直到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雍正服父丧27个月之后,才动工兴修昭西陵。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强调的是“入土为安”,但康熙却三十多年不葬祖母,虽然雍正解释为康熙与祖母感情笃深,不忍下葬,但这始终是说不过去的,其中必有迫不得已的隐衷。在孝庄崩逝之后,康熙违反常规执意要在宫中为祖母守三年之丧,后因朝臣反对,康熙也戴孝将近两年。康熙的言行留给世人的感觉是,在纯孝之外,似乎还对祖母怀有一份非常浓重的歉疚之心,希望有所补偿。而这份歉疚来源于何,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隐痛。这隐痛就是孝庄为了保存皇太极的遗孤,保住皇太极一生奋斗得来的事业,不得不做出有悖伦常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孝庄不仅没有辜负太宗,而且应当为太宗谅解,甚至是感激。但是,碍于世俗礼法,孝庄竟然不能与太宗合葬,遭受了莫大的委屈,背负着不白之冤,这是康熙心中永远的隐痛,至死不休。


当时,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统领大清八旗劲旅的大部分兵力,因此手中掌握着大清王朝的军政大权,拥有令人生畏的绝对实力。多尔衮先后贬斥郑亲王济尔哈朗,诛杀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手握重兵,党羽密布,所有的反对势力只能臣服,他唯一有所顾忌的,就是孝庄太后。那么,多尔衮由未入关以前想夺皇位而不能,到此时能夺皇位而不夺,其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孝庄。作为少年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侣,孝庄皇太后以自己一腔万缕柔情,制约着多尔衮的“最后行动”,其间绸缪委屈,调护化解,不知费了孝庄多少苦心。


多尔衮死时,被追谥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神位进入太庙,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为皇叔或者辅政大臣,多尔衮是难以企及的,因为有了这种种迹象,大多数人认为,孝庄决无下嫁多尔衮之事,但其失身却是不可避免的。孝庄太皇太后留下遗旨不与太宗合葬,就是认为自己有玷之身无法再与太宗同穴。康熙完全理解孝庄当年辱身以存太宗天下的苦心,所以孝养无微不至。孝庄去世之时,不能葬于皇太极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让祖母孤零零地别葬他处,所以才形成了停孝庄梓宫数十年,而无法下葬的局面。孝庄不能与太宗合葬的苦心不仅康熙了然于胸,而且朝中大臣们也是心知肚明。


但无论如何,在孝庄皇太后的一生中,她能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多次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大清王朝政治上的统一,在大清王朝从开疆拓土到康乾盛世的过渡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孝庄皇太后可谓清代后妃中的第一人。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为61年。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选为继承人。


康熙于康熙六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


于公元1673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公元1684年统一了台湾,后又用十年时间平定了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他在位期间,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亲自主持编撰了许多重要的典籍,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清文鉴》、《康熙全览图》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康熙皇帝像年69岁。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谁?


提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人们心目中铁定的概念便是武则天。殊不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其实另有其人,她便是陈硕真,淳安县梓桐镇人。为何她没有武则天那么有名,可能是因为她没有武则天那样的影响之大,没有武则天那样的宫廷秘闻,没有武则天那样的传说种种。但她确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陈硕真,唐代农民起义女领袖,中国号称“皇帝”的第一位女人。她自称仙人,民间奉以为神。


关于她的传说种种,但一般认为她只是梓桐镇的一名普通农村姑娘。她早年丧夫,家境贫寒,由于不忍见乡亲受官吏的压榨和迫害,便率众起义,表现了无比的勇气和才智。起义后,她自称“文佳皇帝”。


公元653年,唐高宗时期,朝廷内部争权夺利,贪赃枉法,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怨声载道。陈硕真见机不可失,便和她妹夫等人暗中在农民群众中宣传和组织,讲解只有反抗才能生存的道理。穷苦百姓早想和官府抗争了,现在见陈硕真等人出来组织,没有人不愿意参加的。


起义后,她以章叔胤为尚书仆射,童文宝为大将,建立农民政权。曾攻克桐庐、睦州等地,并逼近歙州、婺州,威名大震。朝廷闻讯后,即派扬州刺史房仁裕带兵前往镇压,婺州刺史崔义玄亦赶紧征集兵力拒之。由于义军缺乏实战经验,几经浴血奋战,死伤无数,全军覆没。


陈硕真领导的起义虽然时间不长,但她与她领导起义军的事迹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浙江省的西部仍然流传着不少关于起义军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