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天文历法(3)

作者:辛伟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

本章字节:7202字

现在一天是24小时,然而过去的一天只有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将来的一天会长达30多小时甚至更长。这一结论是天文学家根据地球自转速度在缓慢减速这一规律推断出来的。后来,古生物学家根据珊瑚外壳上的“年轮”,证实了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根据这一规律推知:在地球形成之初,一天约为4小时;30亿年前,一天约为10~11小时;13亿年前,一天只有1时左右;5亿年前,一天约有21小时,两亿年前,一天是23小时;六千万年前,一天约为237小时;而现在,一天是24小时。如果地球自转仍然均匀减速,那么,2亿年以后,一天将会有25个小时;10亿年以后,一天就会有30多个小时;在更加遥远的将来,一天的时间会变得更长,到那时,真可谓是“度日如年”了!


二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呢?


在公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比如2004年是公历“闰年”,2月为29天,比平年2月28天多一天。


农历为什么要分大小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所谓朔望就是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但一个朔望月所包含的天数并不恰好是“日”的整倍数。它的平均值是295306日,也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而“日”是历法中的基本时间单位,为了生活上使用方便,我们不能把一日划成两个部分,使它分属于不同月份。因此,为使每一个历月所含的天数是整数,在农历中把历月分为大小两种: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这样,大月和小月彼此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于朔望月。至于哪一个月应该是大月,哪一个月应该是小月,都必须经过严密的计算“朔”的时刻后才能确定,也就是按朔与朔日期之间的间隔天数而定:以两朔日期之间间隔30天时为大月;两朔日期之间间隔29天时为小月。


你知道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的由来吗?


标准时间就是格林尼治时间。


格林尼治是英国原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所在地,世界计算时间和地球经度的起点,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南岸,为伦敦的一个区,是由海上进伦敦港的必经之地,有“伦敦咽喉”之称。公元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在位时将它改建成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


人们把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说成是“时间开始的地方”。现在那里的时间,决定着全球任何地方的时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制定,与一件争执案有关。公元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上午10时6分,该郡一位法官判决一名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因为在上午10点钟开庭时,他没有准时到庭。两分钟后,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乡肯柏兰郡喀束耳镇火车站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因此该案必须重审。


火车站与法庭出现的时间差异,促进了英国进行统一时间的工作。但直到公元1880年,英国国会才决定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


公元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子午线会议决定,采取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所在的子午线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其他地区依此类推,从而达到全世界时间的统一,便利了世界人民的交往。


现行农历为什么没有“闰正月”和“闰十二月”?


现行农历采用定朔和定气编排月日,而定朔和定气的时刻又是依准确的轨道来计算的,地球公转轨道是个椭圆,所以地球运转速度有快有慢,在近日点时刻,运转速度最快,所以公转扫过的角度也就最快。而节气(对应地面上太阳直射某个纬度圈)和地球公转扫过的角度有密切关系,地球公转扫过的角度越快,经过公转轨道上的各节气点时间就越短;相反,地球公转扫过的角度越慢,经过公转轨道上的各节气点的时间间隔越长。


所以在近日点附近(大约在冬至后第13天左右)的节气的时间间隔就可能小于两个定朔日(一个农历月的天数)间隔时间,这样在近日点附近的农历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很小很小。而农历12月和正月就在近日点附近,所以成为闰月的机会就会更小。


相反在远日点(大约在夏至后的13天左右)附近的节气的时间间隔就可能大于两个定朔日(一个农历月的天数)间隔时间,所以在远日点附近的农历5、6、7月出现没有中气的机会很多,所以农历就多闰5、6、7这几个月。而在清代公元1645年后至今闰正月和闰12月一次都没出现过。


实际上,近日点就是农历的“闰衰”点,而远日点是农历的“闰盈”点。现行农历闰月出现的频率反映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变化这一天文现象,农历闰月也是有很强的天文意义的。


由于天球极移的影响,地球轨道的长轴相对于黄道的某一点来说在缓慢东移,相对黄道的某一点来说,春分点缓慢西移,所近日点正在远离冬至点向春分点方向移动,将来当近日点移动到夏至点后就会与现在的情况相反,即闰5、6月是不容易出现的事,而闰12月和闰正月却很常见的事,就那时我们就会在闰12月的月底庆祝农历除夕和春节,而腊八节(农历12月8日)和小年(农历12月23日)则2个都得过。


公元纪年是怎么来的?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始行于6世纪。公元525年,叙利亚有个名叫埃克西的僧侣,他为了推算7年后“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由于当时宗教势力强大,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埃克西的建议便成了“天经地义”。公元532年,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的284年被定为公元元年。此纪年法迅速在教会中使用。从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


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常用bc(beforechris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常用ad(a


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后来格里高利十三世也就把它记进了“格里历”中。这个规定便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国家约在公元1400年普遍使用公元纪年。中国从辛亥革命后的次年(公元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世界各国关于纪年的方法有很多,不过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法。除此之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天文纪年法、历史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由于公元纪年的起点是公元1年,而没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数对公元纪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学家和世界上大多数权威天文机构,都明确支持21世纪始于2001年的说法。


皇历和黄历一样吗?


《现代汉语词典》中同时收录有“黄历”和“皇历”二词,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先秦以来,择日与风水是“官学”的一部分,也一直是民间流行的方术习俗,古人将历法与易学、星相、阴阳五行等结合起来,意在天人同序,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自唐代起,官方对历书的颁行已有相当严格的要求,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后才可开印,因而称做“皇历”。另有传说讲,宋太宗每到岁末都要赐给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一本历书,以示朝廷对历法的重视,历书的“皇历”之名缘此流传。到清代末年,使用过的历法多达百余种,基本属于阴阳历的性质。其中,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的使用最多,以黄帝历最为古老,影响更为广泛,人们因此习惯统称为“黄历”了。中国民俗中“民神杂糅”的特点,使得黄历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增添了宣扬吉凶与忌讳的内容,这在近时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的“日书”中就有所见,此风在后世愈演愈烈,黄历内容五花八门,甚至被奉为百姓生活的“权威”实用读本,成为万事皆宜的“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