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伟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2
|本章字节:12580字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为什么说海洋会无风三尺浪?
“无风三尺浪”是人们对海洋的描绘。这与“无风不起浪”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即使在无风的时候,大海依然会波动。
我们知道,地理上的水域是相通的,因此一旦有风有浪,便会连锁反应般波及别的地区,所以即使风停了,大海的波浪并不会马上消失;别处海域的风浪也会传播开来,波及到无风的海面。因此,“风停浪不停,风无浪也行”。这种波***涌浪,又叫长浪。
比起风浪来,涌浪一起一落的时间长,波峰间的距离大,波形又圆又长,较有规则,波速很大,能日行千里,远渡重洋。
飓风和台风会掀起涌浪。狂风造成海水“拥挤”,同时有风暴的低气压区海域,海面受压力的影响,海水上升。当台风风速同潮水波浪的推进速度接近时,产生共振,把涌浪越推越高。
海上风暴所引起的巨浪,传到风力平静或风向多变的海域时,因受空气阻力影响,波高减低,波长变长,这种波浪的传播速度极快。涌浪总在风暴之前出现,人们看到涌浪,就知道风暴快来了。所以有“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静海浪头起,渔船速回避”等说法。
海底火山爆发和地震引起的涌浪,传播速度更快。
江淮流域的黄梅天是怎么回事?
每到六七月间,江淮地区总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因此称为梅雨(黄梅天);又因为在这期间温度高,湿度大,器物容易霉烂,所以又叫它“霉雨”。
为什么这个季节阴雨天气特别多呢?从前曾有许多气象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都认为这是由于北方海水的冷热变化而引起的。后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高空气象资料增多,这才把它发生的原因弄清楚。原来,自入春到初夏,太平洋热带高气压已增强,把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但在这个时期,北方的冷空气仍有相当的势力,还不愿退出这个地区。于是这冷暖两股气流就在江淮流域一带相持不下,好像两路兵马各不相让。因为暖空气比冷空气轻。它沿着冷空气向北滑升上去,暖空气带来的大量水汽凝结起来,形成一层较厚的云块,云中含有大量水分,就不断地下雨,形成连续性的阴雨天气。
梅雨前后,无论天气或自然季节均有明显变化。梅雨前,主要雨区在华南到江南一带,江淮地区受北方变性冷高压控制,多晴好天气。梅雨开始,雨区北移到江淮流域,降水多属连续性,有时还间隔着几次大雨或暴雨。梅雨结束,江淮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天气晴燥,气温急剧上升,进入盛夏。所以梅雨前后,是江淮地区由初夏进入盛夏的季节。
常年6月上旬入梅(即梅雨开始,或称立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结束,或称断梅),持续期大约30天。但由于历年冷暖空气的进退有迟有早,势力有强有弱。梅雨期来去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总雨量大小的年际变化很大。有些年份梅雨不明显,称为“空梅”。有些年份,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时势力较强,较快地把冷空气迫退到淮北地区,梅雨似乎已经结束,但过了一段时期,冷空气又把暖空气挤回来僵持在江南,于是又再度出现梅雨天气,这种情况称为“倒黄梅”,也就是黄梅去了又回来,出现两次黄梅天气的意思。
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冷?
我们知道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和北极,南北两极在一年中接收太阳光的照射基本相同,但是相比之下,南极比北极更冷。这是为什么呢?
造成南极比北极更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两极的海拔高度不同。科学研究发现,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就降低065c。南极平均海拔为2350米。北极是海洋,海拔高度为零。南北两极海拔高度相差2350米,就存在153c的温差。
二是构成两极的物质不同。北极为海洋,南极是陆地,相同质量的陆地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水比陆地(泥土、岩石)吸收的热量多得多,水的吸热能力比陆地强。
北极大量的海水在夏天可以储存巨大的热能,到了寒冷的严冬,海水又把热量慢慢地释放出来,调节了气温。南极陆地夏天吸收的热量少,还没到冬天,热量就散失完了,因此南极比北极更冷。
为什么春雨常在夜间下?
到了春天,常会有这样的天气现象:白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可是到了夜间,满天灰蒙蒙的,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春天之所以常在夜间降雨,是由于我国处在季风气候区域。冬天,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天,气流又从海洋吹向大陆。冬去春来,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向北转移;西太平洋一带的暖湿空气不断活跃,增强北上。同时将海洋上空的水气源源不断地带到我国大陆上空,使云量大增。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云中的水气被大量蒸发,云层变薄乃至消失,成为万里晴空。到夜晚,由于没有了太阳光的辐射,云中的水气便大量积聚,云层越聚越厚。而云层上部温度降低,下部由于本身的遮盖阻碍,地面的热散发甚少,这就形成了上冷下暖,引起空气对流,凝结成雨。所以,到了春天,经常会在夜间降雨。
为什么“巴山”多夜雨?
“巴山”并非单指四川盆地,而是泛指我国的西南山地。“夜雨”则是指晚上8点以后至次日早晨前下的雨。据统计,四川盆地一带年平均夜雨率在60%以上,即下雨天10天中有6天以上是在夜间,而且以盆地西部和西南部夜雨率最高。
我国西南山地夜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春、秋季节北方冷空气南下,在西南山地形成“昆明准静止锋”而造成的。这种静止锋的云系出现在锋下冷空气里,是由于冷空气沿山坡滑升形成的,而锋面上暖空气既干燥又爬升缓慢,无法形成大规模云系,所以锋后往往是阴雨天气,但因锋面坡度不大,暖空气在锋面上滑升时,白天不一定下雨,而使云量有所增加,推迟到夜间降水。另外,到了夜间,云层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失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迅速降低;云层下部吸收了地面的辐射热量,温度相对较高。这样,云层上、下部之间有了明显的温度差异,上冷而下暖,大气趋向不稳定,空气容易上升而凝结致雨。这种情况,同海洋上多夜雨的道理基本上是相似的。
为什么“西边日出东边雨”?
在夏天的午后,你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常常会有这样的情景:西边太阳高照,东边却哗哗地下着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边日出东边雨”、“隔道不下雨”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呢?
原来,雷阵雨有个特点:大多发生在午后,并且大部分是由西向东前进。夏天,大地的表面不断地受到烈日照射,气温迅速上升,而且最热的时候是在午后一两点钟,这时候,含大量水蒸气的热空气因受热而不停地猛烈上升,形成大块的浓积云。
当浓积云上升到七八千米,甚至9千米的高空时,形成了雷雨云。到了这么高的空中,云的顶部温度在0c以下。因为温度降低,使空气中蕴藏着的大量水蒸气冷却凝结成水滴,水滴又相碰并增大,便落地成雨了。这就是夏季午后多雷阵雨的道理。
雷阵雨为什么大都从西往东运动呢?这是因为,在5千米以下的高空有一个完整的西风带,这里的风不管春、夏、秋、冬永远由西向东吹。所以,发生在西方的坏天气,总是要受到这个西风带的影响经过我们的头上,一股劲地往东边跑。这样,就是东边下了雷阵雨,我们这里和西边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几乎在同一个时候,东边虽然在下着雨,西边却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有这样一句气象谚语:“夏雨像堵墙,淋孩不淋娘。”意思是说,夏天的雷阵雨地方性很强,当母亲抱着孩子时,孩子那边被雨淋了,而母亲这边却滴水不沾。这种说法固然有点夸张,然而,类似的现象确实存在。
为什么常用“九州”指代中华大地?
“九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禹贡》篇:“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意思是说大禹在根治洪水灾害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每个州各自按其土地等级(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向天子交纳贡赋。这九个州是冀州(相当于今山西全境,河北省的西、北部,以及河南的北部、辽宁的西部)、兖州(相当于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相当于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相当于今山东南部,以及江苏、安徽北部)、扬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荆州(相当于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相当于今河南和湖北北部区域)、梁州(相当于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重庆地区)、雍州(相当于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以及以西地方)。而在《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中,也有九州的记载,只是划分九州的依据、名称、区域大小不完全一样而已。
不过,据现代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先秦着作中的“九州”,只是古人心目中的设想,没有真正实现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个郡。直到汉武帝时,才依据《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的记载,分全国为13个州。13州起初还只是监察机构,直到西汉末年,州才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在这13个州中,仍然保留有先秦九州之名,当然所辖区域是有所变化的。
先秦两汉及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九州”中的各州辖区一直是有变化的。而就其总称而言,却一直指代中华大地,这是先秦文化在后世得以延续的一个缩影。
“五湖四海”指的是哪五湖、哪四海?
“五湖四海”作为一个成语使用,起码有一千多年了。唐代诗人吕岩《绝句》云:“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宋人李洪《谒皇甫清虚》诗云:“五湖四海仰仪形,道貌天真孰可名。”
而在更早之时,“五湖”与“四海”是分开使用的。“五湖”所指,典籍中的说法不一。《周礼·夏官·职方》述及扬州,有“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之语,不少的注释都说“五湖”不是五个湖,而是指太湖。当然,实指为五个湖的更多见。《水经注》卷二十九《沔水》,以太湖及附近四湖为五湖,即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游湖、涌湖。《后汉书·冯衍传》“沉孙武于五湖兮”句下,李贤注引虞翻之说,认为五湖是指滆湖、洮湖、太湖、射湖、贵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五湖不指一湖,也不在一地,是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洞庭湖、洮滆湖。
“四海”的说法起源也很早。《尚书·大禹谟》中说:“文命敷于四海。”《礼记·祭义》中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古人认为中国处于天下正中间,四周都有海,所以周边称四海,分别是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外国就是海外了。
五湖、四海的范围都很广,合在一起就可泛指全国,有时甚至泛指全世界。近现代以来,用“五湖四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话最为经典:“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华夏五岳指的是哪五岳?
自古以来,一说祖国的大好河山,都会提到三山五岳。所谓三山,是指传说中蓬莱三岛为海上三仙山,那儿虽然风光秀丽,但除了偶尔出现的海市蜃楼外,却无山可言。五岳早有定论,乃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以东岳为首。
东岳泰山
泰山景区位于山东历城、长清和泰安之间,面积为426平方千米。泰山为五岳之首,主峰天柱峰(俗称玉皇顶)在泰安境内,海拔15328米。
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传说历代帝王登基之初或太平年岁,多会来此朝拜或举行封禅大典。泰山主要自然风景名胜有柏洞、中天门、云步桥、望人松、仙人桥、日观峰、黑龙潭、石坞松涛等。主要文物古迹有位于山麓的许多殿庙寺院以及山上的王母池、南天门、碧霞祠、普照寺等。
西岳华山
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市境内,北临渭河平原。又名太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山形远望如莲花盛开,古时“华”、“花”通用,故名华山。华山峥嵘雄险,壁立千仞,海拔东岳泰山2200余米,向有“华山天下雄”之誉。有莲花峰(西峰)、落雁峰(南峰)、朝阳峰(东峰)、玉女峰(中峰)、五云峰(北峰)等。从山麓出发,经过白云观、玉泉院、青柯坪,越过着名的险径“千尺幢”、“百尺峡”可达北峰。由玉女峰去东峰,可到观日出处。附近有仙人亭、下棋亭。从东峰到西峰要经过南天门,这一段是华山最险峻的长空栈道。在西峰可观落日。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大同南约62千米,为我国五岳之一,东接居庸关,西衔雁门关,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以道教闻名,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相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
恒山以自然景色的雄奇秀美而着称,东西绵延250千米,号称有108峰,主峰高2016米,地处浑源县城南。恒山主峰分为天峰岭与翠屏岭。两峰各踞东西,对峙而望。
天峰岭集中着恒山的诸多景观。亭旨岭、虎风口、悬根松、紫芝峪、梳妆楼,都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果老岭、姑嫂崖、飞石窟、苦甜井更因为伴随着瑰丽的传说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南岳衡山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是五岳中的南岳,人称“五岳独秀”。山麓的南岳大庙占地近10万平方米,大庙由象征衡山72峰的72根巨型石柱支撑,气势宏伟。山上景点众多,以祝融峰(海拔1290米)之高、方广寺(深藏于密林之中)之深、藏经洞之秀、水帘洞之奇合称衡山“四绝”,日出、云海、雪景、蛙会又称衡山的“四大奇观”。
登山路线自山下南岳大庙起,至半山亭后分为两条。山上西岭一带为湘中避暑胜地。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属伏牛山脉,东西绵延近100公里,是我国一大名山,为五岳中的“中岳”。嵩山有36峰,风景优美。主峰为峻极峰,海拔1492米。
该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历代曾多次兴建庙宇、书院。帝王禅祭、文人骚客讲学、高僧名道传教,在嵩山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着名的有汉代三阙、嵩山寺塔、中岳庙、会善寺和少林寺。
西岳华山你知道我国的四大鸣沙山吗?
鸣沙山是一种大自然的奇迹。沙丘会伴随着外力的作用,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好像丝竹管弦之音,有的如同钟鼓之声大作,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外力作用的差异,沙丘也在改变着自身的旋律。从一千多年前开始,就有人为这一奇异的现象寻找着答案,一些神秘的传说随之应运而生。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们长达十几个世纪的谜团。关于它形成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