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隋朝的教育

作者:胡万宝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0

|

本章字节:2272字

公元588年,取代北周自立的隋文帝杨坚,派儿子杨广领军五十一万大举进攻陈朝,用武力结束了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江山坐稳以后,杨坚开始将精力转移到自己家产的管理当中。


夜晚躺在床上,和所有辛辛苦苦打下一番事业的父母一样,隋文帝梦想着自己亲手打下的江山能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对他而言,他只能趁着自己身子骨还硬朗的时候,将家里的柴跺垒得越来越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子孙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隋文帝并不是秦始皇那样只管垒柴的父亲,他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作为个人财富,留给下一代。


总结经验教训时,隋文帝发现:一个人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首先必须掌握知识文化。根据前辈们的经验教训,隋文帝认识到,社会如果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掌握知识文化的知识分子就好比其中的发动机,这些人如果没有控制在自己手中,将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怎么将这些人控制在自己手中,杨坚犯难了。


隋文帝什么都可以不放在眼里,对于知识份子他不得不认真对待。


不用他们,社会不会向前行进,更谈不上发展,用而用得不好,他们则会起逆反作用。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隋文帝苦思冥想了很久,后来,隋文帝终于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他发明了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能够起到保持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作用,这是其一,更重要的,隋文帝是看中了科举考试所起到的愚民作用。因为科举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限制读书人的思想,当一个读书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后,隋文帝知道,他们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此外,科举考试的实行,将国家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了隋文帝自己手中,相比以前靠人脉推荐做官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严重打击了隋朝的豪族勋贵,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在隋文帝看来,科举考试在当时是选拔人才最好的办法。


隋朝政府那时还没有开办大学的慨念,但仍可以将全国的学校分为三大类,国子学,太学,庶学。


这三类学校毕业后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人,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但在看似公平的竞争下,其实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看完下面的学校介绍,也许我们能够明白其中的一些秘密。


一国子学(受教育者为三品以上官员子弟);


二太学(受教育者为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三庶学(受教育者为八品以下官员以及平民子弟)


在隋朝,文言文从上限制了农民和小市民的子女获取知识文化,而隋朝开办的学校,从上面可以看出,家里没有权力或者金钱,很多时候,更多的人只能望门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