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长安城是奋斗目标(2)

作者:胡万宝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0

|

本章字节:10474字

事情按照李世民的设想一步步施行。


公元627年8月3日,李世民带领军队从小路直扑霍邑城。攻城前,李世民在军中挑选几十名嗓门粗壮的士兵,在城下辱骂宋老生。宋老生不知有诈,当即打开城门,带了三万士兵出城迎战。


看见宋老生领兵出城,李世民带领军队连忙回撤,骑马俯冲上霍邑城对面的高坡,之后掉转头,带领士兵,利用坡度的落差,向宋老生的军队俯杀而来。


宋老生长蛇状的军队立刻被斩成两截。


这时李渊让士兵在后面高声呼喊:“宋老生被我们活捉了!”这犹如一颗炸弹在隋军当中爆炸。隋军士兵听见这个消息,纷纷举手投降。


人很多时候就是一群无知的动物,当森林的王者发出施令。他们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狐假虎威。


这天下午,李渊登上了霍邑城的城楼,望着远方,心里不经感叹天助我也:李渊终于将霍邑城踩在了脚下!


混迹官场,李渊早已习惯了夹着尾巴做人,这样舒心的成功,这么多年李渊还是第一次。


对待霍邑城,李渊有自己的打算,他不能成为百姓口中杀戮无度的军阀。李渊要做一个好人,霍邑城就是他对外宣传的名片,李渊决定好好打造一番。


百姓很好糊弄。对待知识分子,李渊和前面一样,科举考试通过后,都给了中举者官职。


成功之人与平庸之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看待事情的高度。平庸之人习惯平视看待问题,成功之人习惯仰视看待问题,此外,成功之人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好人不让人识透,识透不值半文钱”。


雨过天晴的日子,李渊漫步在田野上,他起义的事现在已经渐渐了起色,对以后,李渊抱有很大的信心。公元617年8月4日至13日,李渊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人事调整,将迫于生计参军的隋军遣散回家,为了笼络部下,李渊大肆奖赏有功将士。霍邑城从此牢固控制在了李渊手中。


§§§第五节合并越来越好


霍邑城(山西省霍州市)攻打下来,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是李渊下一个将要夺取的地方。


公元617年的初冬,霍邑城比往年提早寒冷,望着屋外,李渊心里此时正牵挂着另外一个人,到突厥的刘文静,李渊不知他何时才能回来。


这些天,李渊一直牵挂着他,得力的助手离开,让李渊有些不习惯。李渊更关心的,他需要刘文静带回的消息平静自己不安的心,以便自己能内心平静的攻打河东郡。为此,李渊每天翘首期盼。公元617年8月15日,刘文静回来了。


刘文静不负众望,带回了突厥骑兵五百人,战马两千匹。同时也带回了突厥的消息,他们愿意继续和李渊合作。得到这样的结果,李渊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


突厥骑兵的到来,预示着李渊和突厥的合作正式开始。但现在高兴还为之过早,李渊手上的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怎样管理后方,是他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李渊的军队当时徘徊在关中地区(陕西省中部),隋末唐初盗贼四起,这里也避免不了流民作乱。


李渊现在要做的,便是招降这些地区没有理想的盗贼,为己所用。


另外一个层面,政局能否安定,也决定着李渊以后的成败。政局不能稳定,李渊建立的根据地便会很快被隋朝政府推翻,或者被他人取而代之。


梳理了整个地区的情况,李渊看准了一个人。一个名叫孙华的盗首,首先进入了李渊的眼中,李渊选中他,有自己的原因。


以孙华为首的土匪群,是当地最大的一个盗匪群,如果控制了孙华,后面的小股盗贼也就没有力气折腾。如果招降孙华,李渊就能得到一支潜力股,之后攻打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就容易很多。


其次,收复孙华,能够把为害一方的土匪收服,得到安宁的老百姓从此便会对李渊感恩戴德,这样能在霍邑城的百姓心中建立起李渊是义军的威望。


对于李渊,孙华也早有耳闻,在孙华眼中,他对李渊颇有好感。孙华的表现证明李渊已经成功了一半。英明的老板很会包装自己。


骗一个人是骗子,骗一百个人仍然是骗子,如果能将几万几十万的人平骗子,那么你就不再是一个骗子,而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摸爬滚打这些年,李渊在心理学上,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投其所好,为己所用。”是他最信奉的[0]一条规则。对于这些,孙华这些绿林草莽,只能看出表面的东西。


孙华这样四处漂泊的小股盗贼,李渊深知他们的弱点,如果不是迫于生活压力,日子难以为继,他们不会选择做土匪。他们现在最大的理想便是找到一个有实力可以吃饱饭的靠山。


公元617年8月24日孙华从颌阳(陕西省合阳县)东渡黄河,会见了李渊。在互恭互敬的言辞中,双方的意见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并达成了一致的合作协议,孙华的部队并入李渊的队伍,所有人待遇不变。李渊封孙华为左光禄大夫,任命他为冯翊郡太守(陕西大荔县)


孙华高高兴兴的回了家。当土匪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现在自己忽然也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吃皇粮的公差,孙华心里很美。


李渊不费吹灰之力招安了孙华,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广告效果,只有李渊知道。如果不出他的料想,其他小股的盗贼,听说孙华招安的消息,一定会找到自己。


事情后面的发展,完全按着李渊事先的预想进行,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这时的李渊笑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李渊最初的预想,看来,下面攻打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输赢已经十拿九稳。


§§§第六节收获随之而来


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守将屈突通,这几日经常一人独自座在衙门,他的心里很焦虑。


李渊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了河东郡境内,过不了多久便会到达河东郡。面对李渊咄咄逼人的进攻,屈突通不想认输,他想将自己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继续保持下去。战争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为了最大限度的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屈突通准备与李渊奋力一博。


战争之前的一切还是像往常一样,双方都在做着战争前的热身准备。


李渊和屈突通都在设计安排,自己的部队该在哪里进攻,怎样防守,前锋中锋后卫应该怎样安排。唯一不同的是,双方战士的思想境界却大不相同。连续的打胜仗,李渊军队的士气很高。而屈突通这边却不同,军中上下弥漫着一种离散的情绪。


屈突通的部队士气不振,屈突通感到有些烦恼,但也无能为力。但他觉得自己有实力,至少,手中的力量现在还能抵挡一下李渊的进攻。


河东郡的战役现在是耐心和算计的比赛,看谁耗的过谁,谁就是赢家。


李渊是一个有计划人,在和屈突通对持的过程中,他发现这样耗下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会耽误自己不少的时间。


要想解决河东市的问题,必须要困死屈突通,打断他的补给线。当时的西京长安就是河东郡补给的坚定后援,要想取得河东郡的胜利,必须拿下长安,这样才能给屈突通当头一棒。


军事会议上,大家讨论了一番,提出了两种意见:放弃河东市,直攻长安。继续围困河东市。


在这两个计划中,李渊找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一边继续围困河东郡,另一边分兵攻打长安,兵分两路,各个击破。在军事分析会上,李渊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多数幕僚的赞同。


公元617年9月10日,李渊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进攻河东郡,9月12日,李渊将军队调至黄河岸边,准备渡河前往长安。但令李渊没有想到的是,屈突通竟然从他调军的变化中嗅出了自己的企图。


屈突通得知李渊将要西渡黄河,命令鹰扬郎将(指挥官)汤阴(河南汤阴县)人饶君素兼任河东郡通守(山西省永济市副市长),派兵防守河东郡。自己带兵数万人增援长安。


战场上讲究遇时而动,这样才能将对方打得措手不及,屈突通一直不动声色的静静等待着时机出现。


李渊一直认为军队调动并没有露出破绽,放心的让军队前往长安,行进途中不知不觉的放松了警惕。


袭击李渊并不是屈突通的本意,这是他临时的想法,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这个决定十分正确。


在一个名叫旋风林的地方,李渊派往长安的军队被屈突通的军队偷袭了,李渊损失不小。


经过“旋风林”战败的教训,李渊感到自己的对手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在总结失败原因的时候,李渊认识到是自己的轻敌造成了这次失败。屈突通这样做是想扰乱自己进军长安的计划,认识到屈突通的企图,李渊指挥部队继续向长安行进。


虽然打了败仗,但有一件事让李渊感到很开心。他的队伍每到一处便有很多的人前来投靠,不断补充着自己队伍的力量。


当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人们总会抱有胜利的幻想,屈突通也不例外。通过对李渊军队运行路线的分析,现在他明确了李渊的部队是西进长安,如果让李渊的计划得逞,那他就只能等死。


从突厥请来的骑兵此时帮上了李渊的大忙。


马上作战一直是突厥人的长处,屈突通的军队没法和他们相比,中原士兵与草原铁骑相比,就像一位步兵拿着ak47攻击一辆坦克。


几次交战,屈突通的部队损失不小,在失败的情况下,屈突通无奈的将作战士兵召集回城。


而另一边的李渊却没有闲下来,他仍然派人加紧攻打河东郡。


消耗战是屈突通现在面临的最大敌人,在有限的时间里,消耗对方最大的体力,李渊知道怎样对付屈突通。


§§§第七节进入长安城之前


在前进长安的路上,当地老百姓闻知李渊的军队要来,非常高兴,他们知道,现在自己至少有吃的,另外安全上还能得到李渊的保证。


混乱的日子久了,人们非常希望安定的生活。人的生命在战争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在安定的生活长久之后,人们头脑中没有尽头的欲望,便会想要寻找一点意外的刺激,让体内的兴奋激素沸腾起来。于是战争便成了最好的调剂品。


每到一处,李渊还是实行一贯的作风,开仓放粮接济农民,优待知识分子,开科举,封官晋爵让他们找到足够的虚荣心。


闲下来的李渊掐着指盘算了一下,满意的笑了,这段时间他手中又多了几座城市,几个月的辛勤劳动,现在隐约的可以看见西京长安的城墙了,李渊的心里和所有的士兵一样,充满了亢奋。


部队连续的打胜仗,军中不免有些浮躁的气息四处弥漫,吃饱了饭有些不安分的士兵便想着解决其他问题。


李渊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发现了不好的苗头,他不会让部队照此发展下去。


李渊看出自己军队的士兵已经出现扰民的迹象,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尽早遏制在萌芽阶段,队伍没到长安就已经散了。


在即将达到长安的时候,李渊决定在全军发起一场整顿军风的活动


公元617年9月27日,李渊借用了前辈们整顿军风常用的“杀鸡儆猴”。


在全军集合的时候,李渊亲手斩杀了几名违纪士兵。军队的作风立刻恢复到刚起义时的风气。


“长安城里面的诱惑很大,这些士兵若没有约束,不好管理。”李渊站在看台上,望着下面的士兵心里想到。


为了表现自己,也为了教育他人,在前往长安的途中李渊下令将隋朝修建在当地的离宫,一把火烧掉。又将离宫里面的几千宫女全部放走,遣送回家,用以表示自己不近女色。


上面的统帅在表示决心,下面的士兵自然也不好说什么,都纷纷响应号召。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感必应。”李渊知道自己应该带领自己的部队,用实际行动感化自己的士兵,是最好的教科书。打仗时会死人,当首长挥着拳头,大喊“兄弟们,给我冲!”而自己却纹丝不动,士兵心中难免会有不满。“怎么你不往前冲?”李渊知道,自己即使怕死,也要把口号喊出来,将行动实在的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团结军心。


西京长安这时在李渊看来,已经成了一块随时可以吃进嘴里的蛋糕。


对于长安,李渊对下面的军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渊不想长安到自己手中时成为一堆废墟,面对守城的隋军,李渊对他们抱有很大的信心,因为李渊知道,人们对生的渴望,大于对死的恐惧。


公元617年11月9日,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鹰扬郎将(指挥官)雷永吉率兵登上城墙,一股作气攻克了长安(陕西省西安市),隋朝代王杨侗被俘。


面对被攻破的长安城,李渊并没有像他人预料的那般大开杀戒。在长安城里大开杀戒是土匪干的勾当,李渊的眼光没有那样短浅,长安在他的心中,现实的意义远已经不是一座城,怎样管理长安,李渊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