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内讧引起的变化(2)

作者:胡万宝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50

|

本章字节:8796字

为了安抚王世充,杨侗不得不有所表示。自己对他的信任不应该只停留在嘴上,将手中的权力下放一些给王世充,这是联络上下属之间最好的办法。


杨侗想告诉王世充,我心中一直有你。


王世充这段时间心理变得极不平衡,在杨侗这里守门的,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大丈夫所为。


杀了元洪都之后,洛阳市的军政大权开始由王世充一人把持。做首都保卫司令,王世充觉得不过瘾。无尽的欲望的催促着王世充脱离了道德的轨道。王世充开始向杨侗索要政府部门的人事管理权,往后一切人事调整都由自己来管理。


对于王世充的要求,杨侗很不高兴。杨侗很清醒,那样一来自己就成了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


见杨侗对自己的要求没有理会,王世充心里很矛盾。自己给别人做牛做马,今天只是想品尝一下半个主人的滋味,杨侗竟然不给。


官场运转,王世充很有心得,被权利冲昏头脑的王世充这时也全然不顾忠义这些道德。利用军权威胁,王世充将洛阳周围的各郡太守通判强行换下,现安排自己的亲信就任。王世充偷梁换柱,隐瞒着杨侗完成了洛阳的政治资源重组。


§§§第五节开拓事业从零开始


洛阳(河南省洛阳市)的变动让李密大失所望,元洪都的死让李密不得不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当初归顺洛阳,本想落个好名声。如今洛阳内讧,朝廷干戈四起,李密觉得没有必要继续呆下去。


李密没有辞职,在温县(河南省温县)整理好队伍带着人马来到了金墉(洛阳城西北),他准备在这里开拓属于自己的事业。现在离开了洛阳,现在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刚来到金墉(洛阳城西北)的李密时常受到当地人的欺负。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李密打了败仗,总是强忍着心里的怒火,暂时忍住。想不开时,李密就回想曾经的光辉岁月,在往事的回忆中,李密的心灵找到了一点成就感。


离开东都洛阳,是李密再三思量后做出的决定。李密的高瞻远瞩,随着事情后面的发展,证明了李密的离开十分正确。


李密走后不久,洛阳城的军队因为军粮分配的问题开始内讧,种种迹象表明,洛阳城里的政治环境开始恶化。离开洛阳,李密的选择很明智。


李密有时也很烦恼。因为没有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他现在的身份还是和原来一样,暴发户外加土匪头子。不管他怎么做,在周围人的眼中,他永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更重要是他不能得到周围民众的信任。


相比之下,李渊就很有头脑,起兵一直打到西京长安,落得一个拥护政府的好名声。“又当***又立牌坊”让李渊有理由四处偕油,捡不少便宜,“又当***又立牌坊”。看见李渊的成功,李密有些嫉妒。


现在的金墉四处都弥漫着对李密不满的气息,李密很清楚自己的处境。


身份在这时显的很重要,李密深切的感受到文化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为了改变自己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印象,李密准备将自己好好的打造一番。


金墉老百姓的日子贫苦,原因多方面,但主要还是因为当地政府的重压。


李密梳理到问题的结症,抓住政府腐败的问题做起了文章。


贪污腐败历来是消灭政治对手最好的方法。一来师出有名,二来还可以顺便教育一下干部队伍,进行“反腐倡廉。”第三还能提升打击者的民众威望。


李密决定开始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执行。


7月中旬攻打金墉(洛阳城西北),李密首先选择进攻政府的重要屯粮基地当地的洛口(河南省巩县)。之所以选择金墉县,因为它是政府重要屯粮基地。有了粮食做基础,后面的事情便很好办。


李密开始了笼络人心的计划。


李密打开洛口仓,散发粮食,当地农民不需要任何证明,便可以随意搬走粮食。


饿肚的农民对李密颇为好感,李密在当地的威望立刻提升。


农民肚子饱后,李密开始在金墉城里进行思想整风。李密要将自己曾经的土匪招牌换掉,以前洛阳不肯给自己政府军招牌,现在有了机会,李密决定自己亲手造。


吃饱饭的农民三三两两的座在地上,上面的人讲什么他们听不懂,他们只知道开完了会,有人会发粮,自己在背着粮食回家做饭。


如果明天还来,他们一定会背上自己的米袋。


当初,金墉通判(县长)为了完成隋朝政府的征粮计划,残酷蹂躏当地农民,这等“贪官“,给李密在金墉的驻扎提供了绝好的借口。


对于比自己弱的人,农民鄙视。对于比自己弱的人,他们嫉妒。贪官介于这两者之间,杀贪官是老百姓最愿意看见的事。


李密杀掉通判的举动打动了这里的乡民,他们认为李密是个好人。


得到民众的支持,李密在金墉(洛阳城西北)暂时安定了下来。


公元618年7月,王世充消灭元洪都后,一直寻找着李密,他想消灭李密。因为后来军粮引发的军队内讧,王世充剿灭李密的计划暂时放了下来。


王世充对李密的关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当王世充得知李密驻扎在金墉的消息后,异常兴奋。高兴之余,王世充紧握的拳头,一下子松开了。


王世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人。


这一次思想的变化有很重要的原因。


洛阳城现在粮食不济,李密那里却有。所以他不得不将紧握的拳头松开。


洛阳没有大米,王世充不得不四处寻找解决的办法。大米的存在,关系到着自己地位的稳定。李密的存在,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


欺骗的手段可以用。但王世充知道人的肚子是谎言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能得到粮食,他现在拥有的一切就可能化为泡影。


李密占领的金墉县有隋朝最大的粮仓,洛口仓。为了生存,王世充主动找到了李密要求和好。(现在看来,政治家是最善变的东西)


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李密的反应却很意外,李密愉快的打赢了王世充的请求。


李密这样的回答,让王世充倍感意外,在这之前王世充已经做好了各种失败的打算。


根据供求关系的规律,在大的矛盾,也能在共同利益面前化解。


李密之所以答应王世充,也有他的苦衷。李密现在并不想四处结下仇人,惹恼了王世充,金墉这个小地方自己很可能呆不下去。


作为交换,李密提出用武器交换粮食,王世充爽快的答应了。


§§§第六节自信,有点可恨


刚开始的合作很顺利,几次交易过后,李密认为不行。王世充一旦有了粮食,自己便会成为下一个挨打的对象。


王世充手握雄兵的王世充,李密不敢招惹。思来想去,李密决定在粮食的数量上动手脚,给他粮食,但不让他们吃饱,王世充因为李密还有利用价值,也不会有大的动作。


如果实在不行,李密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王世充胆敢进攻自己,李密就撕破脸皮和王世充进行战争。


李密在粮食供应上克扣斤两,以次充好,王世充开始并没有发觉。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便找来李密对质,两人说着说着便翻了脸,在举着大刀准备互相动手的时候,李密对王世充威胁道:“如果真要动手,我就一把火把粮食全烧了。”


李密的行为在王世充看来是违约,对于由此造成的损失,王世充并没有抱怨,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李密你会还的。”


在谈判桌上两人发生了口水战,换粮的交易是否继续,王世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愿意,还是可以的。


李密没有答复,回到金墉便叫军队准备,凭着自己对王世充的了解,王世充嘴上虽然没说,心里早已对自己极度不满。


后来一想,冷静后的李密认识到自己这样做太草率,李密忘了自己身后还有一个名叫宇文化及的军阀。


两边的仇人一个在左一个在右。


李密不得不仔细掂量。


李密认识到自己不能招惹王世充。


对待王世充,李密可以很强硬的对他,惹恼了我大家都饿死,大家同归于尽。


宇文化及却没有王世充这样的的闲心与李密绕圈,李密威胁火烧粮仓的话还没有说出口,宇文化及便领着军队向金墉县打了过来。


公元618年7月,宇文化及在童山(河南省滑县)大败李密。


领着残兵败将,李密逃到了金墉城外一个山坡上。这时的李密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一直以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但自己现在连一个安身的地方也没有,李密从没想到自己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他在回想,自己曾经也是一个风云人物。


金墉县被宇文化及占领,没有地方可去的李密开始在树林和荒山之间流浪。


王世充看清了李密的现状,知道机会稍纵即逝,乘火打劫在王世充看来,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在王世充内心深处,他一直忘不了当初自己战败,李密穷追猛打的镜头。


面对王世充的挑衅,李密让周围的幕僚们发表各自的看法。很多的人主张逃跑,他们认为逃跑是最好的办法。


听完所有人的意见,李密站起来,一字一顿的说:“不跑了,我们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去,打吧!”李密说完坚定的望着幕僚们。


李密接着说:“你们中间很多人多年跟随于我,今天是留还是走交给你们自己决定。”


说完李密走了出去。


到底怎么办,平时很有主意的幕僚们不得不郑重的思考起自己的将来何去何从。


古时读书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动乱年代,帝王家他们去不了,只能跟着个体老板四处奔波,没有权势这张皮,他们连一个挂靠的地方也没有。


仔细的思考一番,李密的幕僚们纷纷走了出来,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他们不想把自己的生命让李密拿去赌博。还是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了下来。


他们选择留下,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李密和自己这些年来的交情,留在李密身边,他们心理上有种回家的归宿。


李密决定不逃,和王世充博一回。


在李密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一个叫裴仁基的顾问这时站出来极力劝阻,他认为自己可以说服李密。


裴仁基来到李密的军帐中,劝说李密。


“现在我么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待到机会,东山再起。”


李密听完裴仁基的话,抬起头微笑的看着对方。


李密说:“这些我都知道。”


听见这样的回答,裴仁基摇摇头走了出来,他不明白李密心里究竟怎么想的。


在李密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便是站在众人头顶之上,这些年李密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奋。李密认为与其窝囊而死,还不如像当年项羽乌江自刎一样,留下一刀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