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黎明前的黑暗(2)

作者:龚晓虹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5

|

本章字节:11720字

1944年4月16日,日本大军兵临郑州。17日夜,日军第12军首先从河南中牟县发起攻击,战至18日凌晨,守军暂编第27师被打垮,阵地被突破。日军马不停蹄,兵分两路向郑州、新郑推进。19日拂晓,日军占领郑州车站,当晚郑州守军第15军弃城突围。


日军另一路大军在邙山下同中国守军进行激战。第11师1个营坚守阵地,全部牺牲。邙山一线被日军突破后,黄河铁路大桥正面守军第85军只得后撤,正面防线随之洞开。


蒋介石这个时候开始着急了,他想改变远征军入缅甸作战计划,把驻扎在西南边境的远征精锐部队调回来,把守东线,加强湘桂防御。蒋介石的这个想法遭到美国的拒绝,特别是驻华美军总司令史迪威的坚决反对,不仅不能调回部队,就连美国的军火,也不许用于东线战场作战。蒋介石和史迪威是一对冤家对头。


万般无奈的蒋介石,深深知道弱国的下贱地位。他只好匆匆忙忙调整部署,以图补救。4月20日,蒋介石电令第一战区:


一、汤兵团对窜犯许昌附近之敌应予严重打击;对密县之敌,暂行监视,佯动牵制。


二、孙集团军应加强出击兵力,对当面之敌攻击。


汤恩伯鉴于日寇到处攻击,打算在禹县附近集中有力部队给予打击。


蒋介石同意,并指示应该用一个军死守禹县,尽力吸引、牵制日军,以支持许昌的守军,这样也便于在禹县与日军决战。


日军侵略军在占领郑州地区大片县城后,于4月26日在新郑召开参战部队各师团长、旅团长军事会议,下达了下一阶段作战命令:第62师团前进到许昌西南,切断国民党守军向西南的退路;第37师团,独立混成旅,战车第3师团的一部,进攻许昌;第27师团进攻郾城,与北上的11军会合。各进攻部队任务完成后,分别向禹县、临汝推进。


4月29日,第62师团首先开始了行动,一举突破了中国军队颍河防线,从而保证其他部队进入攻击位置。第二天进攻许昌的战斗打响了,守军第29师拼死抗争,激战至黄昏。日军从西、南两方向突入城内,师长吕公良阵亡,守军伤亡惨重,剩余人员从城东北角突围。5月1日,许昌失陷。


日军完全控制了北起黄河铁桥,南至信阳以北的长台关铁路。实现了计划的第一步,打通了平汉路。此时,第一战区组织第13军向被日军占领的密县反击。日军深知第13军是第一战区的精锐,只要歼灭该军,就可以彻底打垮第一战区。这是日军最渴望寻求的机会。冈村宁次立即向第12军下达命令,日军第12军行动迅速,甚至不等许昌完全占领,便急忙调头向登封转进。第110师团由北向南,第62师团由东向西,战车第3师团和骑兵第4旅团,他们像饿狼一样,全都朝第13军扑了过去。第一战区指挥官慌了神,急令85军迅速驰援。


国民党军的行动总是慢半拍,日军第110师团先期到达登封外围,切断了登封与偃师的联系。战车第3师团也抢在第85军之前攻占了临汝,它的先头部队还进到了洛阳龙门附近。这样一来,中国军队的第9军和第13军遭到日军分割。第9军开始向外突围,但遭到日军沿途截杀,溃不成军,同时第13军趁黄昏开始向临汝撤退。一路上不断遭到日军战车师团的攻击,损失惨重。


5月8日,登封地区的主阵地全部被日军占领。第二天日军第69师团开始攻占渑池,并缴获中国军队大量的粮食和弹药等物资,切断了陇海铁路,致使洛阳陷于孤立。日军十分精明,他们把洛阳监控起来后,便分头追击汤恩伯的主力部队。日军在中国关内战场上唯一的机械化兵团,在中原广阔的平原上大显威风。第3战车师团如入无人之境,一路追杀,长驱直入,不几日便占领了洛阳外围县城。这时的洛阳,完全被日军合围。


中国最高军事统率部为挽回战局,争些面子,命令第五战区、第十战区和第一战区的部队向日军反击,虽说有所收获,但却遭到日军的堵击。


日军在阻击外围的同时,加紧对洛阳的进攻。


守卫洛阳城的是国民党第15军和第94师,共有7个团的兵力,但他们打得十分顽强。进攻洛阳的日军连连受挫,三次进入洛阳城关,都被中国军人逐赶出城。中国守军伤亡惨烈,第94师只剩下1700余人,仍同日军进行巷战。


在敌强我弱,没有外援的支持下,第15军军长武庭麟便下令突围。守卫部队残部趁黑夜撤出洛阳,少数部队没有接到突围命令,仍在继续坚持战斗,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人。5月25日,洛阳完全被日军占领。


河南会战中,最为狼狈的要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他们被日本军队追赶得鸡飞狗跳,一退再退,几乎被赶出河南省界,最后落脚在新乡东南的官庄。第36集团军总部在陕县张家河遭到日军伏击,总司令李家钰在激战中殉国,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阵亡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之一。6月22日,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


河南会战以洛阳失陷而告终。至此日军不仅打通了平汉铁路,还控制了陇海线。日军的进攻行动没结束,这只是他们“一号作战”的第一步。


其中一部日军正朝长沙、衡阳奔去,准备参加湘桂作战。


蒋介石在河南会战中投入兵力40万,欲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然而40万国民党大军却在日军5万多人的进攻下,接连败退,溃不成军。整个战斗历时40天,丢掉包括郑州、洛阳、许昌等中等重镇在内的城市38座,中国军队战死37500多人,被俘15000多人。日军战死850余人,伤2500多人。


河南兵败,全国一片哗然,国民群情激愤。几十万大军一败涂地,汤恩伯罪责难逃,许多人上书请求处分他,甚至有人提出斩汤以谢国人。汤恩伯的处境极为不利,幸得蒋介石的宠爱,汤恩伯没有受多大的委屈。鉴于第一战区的惨重失利,为平民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和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均被撤职。


蒋介石心里有数,河南兵败,不能把责任推到战区司令官的身上,主要原因是对日军攻势估计不足,对形势判断错误,误认为日军主攻方向是在湖南和粤汉线,河南的作战只不过是日军牵制性的佯动。蒋介石心里想,这个亏吃大了。自己犯下的错误,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教训太深刻了。


3长沙沦陷


日本大本营制订的“一号作战”计划,主要核心部分是第二阶段的战役,其作战区域在湖南地区。负责这一阶段的是日军第11军。这个军是日本投放在中国战场上唯一的一支野战军,它下辖8个师团又1个旅团。为了保障有足够的兵力实现“一号作战”第二阶段的任务,日军大本营又从其他地区抽调过来两个步兵师团和4个旅团、战车第3联队、炮兵4个大队,使第11军的总兵力达到近20万人。这在日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规模,一个军的编制,几乎达到方面军的数量。


日本大本营之所以加强第11军的力量配置,是有所考虑的。长沙位于湘水下游,在洞庭湖滨平地之南,处在粤汉铁路与京滇国道之交会点上。


湘赣、湘黔、湘桂铁路横贯其南,因地势低洼,历来不为兵家所重视。然而在中国持久抗战的战略中,湖南成为抗战粮食、兵源及工业资源的供给地,对中国抗战前途至关重要,成为中南地区的战略重镇。


另外,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这里已经同日军进行了三次大会战。从地理概貌上看,长江以北为滨湖冲积带,地势平坦,虽非擅战之地,但其东有幕府、万洋诸山,西倚雪峰山,对长沙成掎角之势,可实行截击、侧击;正面有新墙河、汨罗河、捞刀河、浏阳河,可实行持久抵抗,整个地形成天然囊形阵地。由此,中国军队根据地形特点,采取节节抵抗、消耗敌人,后退决战的战略。正是依据这样的战略,中国军队在前两次会战中与日军打了平手,保住了长沙。


1941年底,中日军队又在此进行第三次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根据前两次会战的经验,制定了名为“天炉战法”的诱剿战略,致使日军伤亡56000多人,其骄人战绩使国际震惊。


薛岳的“天炉战法”是根据长沙地区的地形特点发明的,其主要特征是:在后退时破坏中间道路,实行坚壁清野;在伏击地区纵深配置兵力,将日军诱至长沙城下,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后从四面包围日军犹如天炉熔铁一般歼敌。这个战法实际上同八路军的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围歼很相似。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本鬼子吃了大亏。


执行“一号作战”第二阶段的日军将领,是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他在进攻之前,反复研究过去三次长沙会战失败的原因。横山勇中将熟读兵书,善于总结战场经验。他从地图、沙盘模型的研究上,总结了薛岳将军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特点,仔细分析了薛岳的个性和生活喜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对付“天炉战法”的作战方案。


横山勇中将不上薛岳的当,他将兵力分为两个梯队前后出击,波浪式交替攻击与推进,既保证了攻击的连续性,又保障了后勤补给的安全。前队即使深入进去,后队也可驰援,保持兵力不处于劣势,这样就可以侧击和夹击破坏交通线的中国军队。


让薛岳意想不到的是,狡猾的横山勇中将,在日军进攻部队的两翼,又部署有战斗力很强的精锐部队,这变成了专门对付薛岳纵深伏兵的杀手锏。这样一来,中国军队在两翼山岳丛林的机动兵团,便处在被夹击的状态中,丧失了外线机动兵团的作用,日军就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经过横山勇精心策划部署,同僚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狂妄地叫嚷着:“两翼夹击,波浪式推进,一定要砸碎薛岳的天炉!”日本大军在横山勇中将的率领下,分兵三路向第九战区进发了。左路军从崇阳县沿湘赣边境的山岳地带向南猛插;中路军从岳阳地区突破国民党第20军防线直扑长沙;右路军从洞庭湖水域向南进攻。各路大军都配备有强大的二线兵团。


蒋介石清醒了,他十分明白,日军在平汉线作战结束后,便会立即着手进行第二阶段的作战。湘桂作战首先是长沙、衡阳,其次是桂林、柳州,而长衡会战是日军作战的关键。于是,蒋介石也加紧向第九战区增兵。他希望薛岳能积三战之余威,在湖南战场扼制住日军的攻势。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天主教堂,为长沙薛岳祈祷,愿上帝保佑长沙平安,最好能取得大捷,以雪中原之耻。


在第三战区、第四战区和第六战区的支持配合下,第九战区集结了国民党军的40万精锐部队。然而在兵力部署上,将领们却发生了分歧,以第九战区代理参谋长赵子立为首的一方认为,此次日军进攻规模空前,加上有三战长沙得失的教训,这次应该采取新的战法,不能再沿用过去的“天炉战法”了。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因取得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实战中他的“天炉战法”歼敌56000多日军,所以他很骄傲,没把横山勇这个鬼子军官放在眼里,显得十分轻敌。代理参谋长赵子立在一旁却看得很清楚。


薛岳一派的将领们认为,这次日军虽属于大兵团作战,但并不是像你们说得那么吓人,根本达不到什么“规模空前”。对敌人的这个判断,完全是被河南会战的失败吓倒了,不信你们等着瞧,看看小鬼子能把长沙怎么样?


赵子立他们以理据争,但是没有用,毕竟薛岳的“天炉战法”是经过战场检验的,是战胜日军的好战法。赵子立认为,正是因为这样,横山勇必定对此作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很可能有了破解之法,否则这个老奸巨猾的横山勇不会这么胆大妄为。


薛岳听了代理参谋长赵子立的理论,哈哈大笑,他说能看懂“天炉战法”里的道道的人还没出生,即使看懂些眉目,也难去破解,这个战法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题。况且长沙地区有40万大军,日本军队的进攻,就是洪水猛兽,堵都把他们给堵死喽。古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定会将日军消灭在长沙城下。


蒋介石支持薛岳的会战方案,因此这次战役部署仍按照“天炉战法”


的计划进行。在日军大举进攻的第二天,蒋介石电令薛岳“以现有兵力,准备在长沙附近与南犯日军进行决战”。


薛岳在岳麓山指挥部向蒋总司令汇报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作战,他日本鬼子纵有千变万化,也逃不脱‘天炉战法’的天罗地网。以长沙守军吸引日军主力,再以外围部队对之实行反包围,最后里应外合将日军消灭在长沙外围。”蒋介石大喜:“好样的,祝你旗开得胜!”


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日军没有薛岳想象得那么傻。5月29日,战场情况突变,国民党第20军在吸引中路日军朝通城、平江一带深入时,忽然发现自己的左侧有日军的左路军,他们正从后侧包抄过来。20军面临危机!


正在最困难的时候,日军右路军穿过湖泊障碍,在营田登陆,一时间汨罗江以北到处都是日军,原计划的中国外围守军反被日军分割包围。


薛岳傻眼了,他的作战部署顿时被横山勇将军全盘打乱,湘北战场的局面已经难以控制。蒋介石急忙电令第三战区、第六战区各抽调一个军参战,并训令第九战区将士:“此次作战,为国家存亡之关键,亦即我革命军人成功立业之时机,务望同心同德,上下一致,争取最后胜利。”


当湘桂战役处在水深火热之时,美国总统和滇缅战役总指挥史迪威,不断来电催促蒋介石下令进攻缅甸,他们对中国大陆的东线战场毫不为意,只顾自己的利益。美国总统罗斯福根本就不考虑中国当前的危难境地,如果中国远征军不入缅作战,就扣发租借物资。这大大刺伤了蒋介石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实力弱小,他是敢怒不敢言。


蒋介石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国无实力,而借助于人之痛苦,竟如是耶!可不力图自强乎!……患难危急之来,唯有在己者可恃,而在人者尤其外援更不可靠也。若有丝毫依赖之心也不仅无补于事,而且成为他人之奴隶矣!此时徐求其在我,力图自强以外,绝无其他挽救之道。


蒋介石的指导思想,抗战至此已不需要“冒险犯难”,而是“耐得久的得胜”,一定要忍,而除了忍之外并无他法可以徐图自强。这是蒋介石的悲哀,他不像共产党人,更不如共产党人的领袖。在患难危急之时,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气魄,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盟国的压力,河南会战的失利,湘桂作战前途未卜,蒋介石已经到了内外交困之际。正因为如此,他对滇西远征军的行动寄予厚望。他对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发电报说:“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实关乎我抗战全局之成败,国家存亡,主义成败,都在于此一举,务希吾弟奋力出征,完成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