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朴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9
|本章字节:7712字
天外来客般的高迪
如果非要找一位名人来概括巴塞罗那,毫无疑问,这是一座安东尼·高迪·科尔奈的城市。虽然他于1852年6月25日出生在塔拉戈纳省的勒斯,但他的一生却与巴塞罗那紧紧相连。从1883年直到1926年6月7日那场不幸的电车车祸,这位天才建筑师在这座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首府完成了他的几乎全部作品。
高迪崭露头角时,正是整个西班牙经历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使这座陈旧的农业与殖民贸易城市脱胎换骨:1848年,西班牙国内第一条铁路干线就诞生在巴塞罗那与马塔罗之间,并在此出现了第一批标志大机械生产的高炉;1873年,这里建造了全西班牙首座发电站;1888年,世界博览会决定在此举办,涌入巴塞罗那的工人、移民使得这里的居民人数从1853年的35万人激增到1897年的50万。所有这一切,都使城市的扩建显得紧迫而必要。与大多数天才不同,高迪的早年生活始终湮没在一片模糊中,如今我们手中的零碎资料大部分来自他的学生撰写的回忆录与对话集,比如胡安·贝尔格斯的《高迪》。我们从中可以得知,和早年的戈雅、毕加索一样,年轻气盛的高迪坚决不屈从学校安排的刻板设计练习,情愿整天在图书馆沉湎于历史。在一次考察法国西南部建筑圣地图卢兹的过程中,高迪产生了将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从呆板的火焰式设计中拯救出来的强烈愿望。他和一群新锐建筑家提出的,将西班牙古老的莫德哈尔风格(12~16世纪融合了伊斯兰风格的教艺术)作为西班牙传统建筑再生载体的建议,初步奠定了他日后作品的独特风格。
在巴塞罗那随处可以看到高迪的手笔,无论是米拉之家,还是古尔公园,还是至今仍在修建的神圣大教堂。那些似乎是来自外星的建筑造型把巴塞罗那装扮成了一座怪诞又夸张的后现代城市。高迪喜欢使用夸大、近乎印象派又带着童话感觉的造型方式来修建房屋、布置空间,那些不协调的建筑实体,故意夸大、弯曲变形的窗户,椭圆形、拼贴颜色的外壳,让人着迷,亦让人思考高迪内心涌动的创作灵感。一切显得扑朔迷离,倒是让巴塞罗那的神秘美感有增无减。我在米拉之家的屋顶看到巨大的大理石雕塑,似乎是沙粒般骤然形成的人形外壳,充满一种敬畏和戏谑的意味。而游走在米拉之家内,又似乎进入了一个迷宫,瓷砖拼贴、彩釉瓦片和屋顶宛如巨龙背脊的起伏曲线,都让这座公寓散发出极端惊悚和有趣的意味。以爬行类骨骼和人类颅骨为造型的阳台和外廊支柱仿佛是冲破了宛如龙身的建筑主体,从内部自然绽放出来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动地体现了高迪关于传统建筑学“错误地把支撑结构和承重结构划分开,使得两者之间产生断裂感”的批评。
我最喜爱的是高迪设计的古尔公园,一个建筑工人曾回忆说,高迪本人曾经整天在这里监督大家一遍遍地把粘贴好的瓷砖整体图案从墙上剥下来,打碎,再按照自己脑中灵机一动式的设计重新组织成一种斑驳而有序的怪异风格。现实的古尔公园实践了高迪强调的设计理念——“要用色彩来赋予形式和建筑体的生命”。古尔公园里的仙人掌映照着地中海地区的炎热,但干涸的古尔公园内其实充斥着一种自然主义的原始意味,荒蛮着。正是这种现代主义设计和自然主义存留间的结合,让巴塞罗那充满魅力吧!
作为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仍然在修建的神圣大教堂,被建筑评论家赋予“新哥特主义”的名号。这座让高迪呕心沥血的大教堂却让我觉察出一丝悲情主义的意味——大概我一直觉得西班牙的艺术间总有一种悲伤的惘然情怀,不论是毕加索笔下的战争阴霾,还是华丽的弗拉明戈舞蹈流露出的舞尽人生的那种声嘶力竭的感动,抑或是电影导演阿尔莫多瓦镜头下那些西班牙式的自我解嘲般的幽默,都是满怀伤悲的。这座未完工的神圣大教堂,因为高迪更加让人百感交集,高耸入云的外表让它显得过于孤独了。
哥特老城和海滨热浪
巴塞罗那实际上是两城合一的城市,除了欣赏那些主城区的现代化建筑及壮阔的奥运村,到了巴塞罗那一定不要忘记去老城区走一走。几个老城区中,哥特区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哥特区以哥特大教堂为中心,延伸出临近的诸多小巷。如今,巴塞罗那的哥特区已经成为了巴塞罗那新兴的文艺城区——无数西班牙本土设计师在这里开设自己的时装小店,文艺青年在这里开设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在这里,你能遇见穿着很有风格的巴塞罗那人,也可以吃到最地道的地中海食物。这里的食物价格公道,而且家家餐馆都开设在哥特区古老的建筑里,你能将美食和文化体验完美结合,一举两得。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就隐藏在哥特区的小巷里,即便你在巴黎和伦敦已经看过了毕加索的真迹,亦不能错过这里的毕加索博物馆。巴塞罗那人说:“在巴黎,你看见毕加索伟大的作品;在巴塞罗那,你却可以看见毕加索的人生。”
我一个人在哥特区的老城散步,有一些小巷很安静。美丽的西班牙男人捧着一手的蔬菜从身边擦肩而过。“法棒”面包冒着新鲜的食物香味。小巷深处的男装店,两个男人在窃窃私语,一个女生把橱窗里的模特装扮打理好,小狗在巷子里打盹。我亦记得曾在这里的哥特大教堂里小憩了一下,外面是灿烂的阳光,教堂内是安宁和沉淀。从教堂里举头望天顶,是高耸的姿态。我不得不想到由高迪设计的在建的神圣大教堂,也是这种高耸入云的姿态,高迪一定也曾在巴塞罗那的历史沉积中寻找灵感。与其说是灵感,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延续,巴塞罗那的文化脉络壮丽、坚韧,自我完整,自成体系。
老城区里的住宅楼下,可以看到很多老人在拉家常,或者一个人坐于一方。这个有点老龄化的城市,餐馆里有电视在播放西班牙歌曲。这样的生活景观,在整个高强度的旅程中真是相当难得一见!于是,我走到累的时候,就随xing走进一家餐馆,一个人点了海鲜饭、烤的生蚝、巴塞罗那小吃、一杯啤酒,对着街坐,可以看到穿梭在老城的男女。餐馆里的巴塞罗那人语速飞快,愉快畅谈。我坐在餐馆里写明信片。每到一处地方,我总会给父母写一张明信片,去附近的商店买邮票,投进邮筒。情绪是散漫的,人事是飘散的,巴塞罗那的情趣,撩人之外的荡涤。
末了,我在巴塞罗那最美好的记忆是关于大海和沙滩的。把身体留给巴塞罗那的海,把思绪埋进一望无际的蔚蓝里。在巴塞罗那那个沙滩度过的下午,大概是我度过的最销魂的一个下午。我喜欢沙滩酒吧里不断变换的音乐,异常松弛,有时又另类,身材大好的人走来走去。开始我一个人傻躺,周围亦有单身者,但无人搭讪,又怕西班牙人英语不好。而后,身边躺下两个法国人,听到法语,但是不好意思去打扰。跟着一个要下水的法国人到海边,终于用法语问他好:“bonjour,parlezvousangis”(你好,可以讲英语吗?)他答复我“oui”(可以)。我说我想聊天,不想傻坐,但起初怕你们是情侣,他大笑,僵局打破。这个巴黎人的英语不坏,原来是和朋友来度假。就这样,我们一直聊,聊到很多巴黎细节,我们再一起开怀跑进大海里。彼时,欲望铺满整个地中海,我们等待一个新的生命诞生……
傍晚日落,海滩起风,大家纷纷离去了,只剩下海滩那家酒吧在放收尾音乐。巴黎人告诉我,他要在巴塞罗那待一周,还要去巴塞罗那周围的小镇,让人羡慕。在我的旅行记录中,充满了这些不期而遇的聊天,同行一段路,一道发现惊喜和乐趣。“计划是分开旅行”,其实不是一件坏事,那些如钻石般闪光的相遇、兜转,或者心心相惜,或者相见恨晚,都是一个人在路上的浪漫乐趣。
什么叫爱屋及乌呢?在巴塞罗那我体会了真正的“爱屋及乌”。因为喜欢巴塞罗那,就会觉得西班牙如此性感,和阿尔莫多瓦电影的感觉一样。西班牙语语速超快,汩汩而来,亦觉得好听,学着用“ho”问好,再道“adios”再见;觉得西班牙的衣服特别好看;西班牙人皮肤健康,性感,生性开放;西班牙的食物也好吃。所以,把缺点都当成是可以容忍的瑕疵,把最多的钱花在巴塞罗那,在巴塞罗那购物,吃好几次海鲜饭……
在要离开巴塞罗那的上午,我再次漫步在每晚走过的大道上,真的就在路上碰见拍电影的西班牙人了。一路人马,摄影机啪嗒啪嗒地响着,我听到了胶片翻转的声音……我想:没有这座巴塞罗那,肯定就不会有那么多充满幽默感的镜头和语言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世界里闪着光芒!没有巴塞罗那,亦无法映衬出阿尔莫多瓦的“我城”马德里与“他城”之间的情感起伏与细微区别。在我曾经为一本国内的女xing杂志写作的《西班牙女人》一文中,我写道:“被阿尔莫多瓦描述的西班牙女人那些喋喋不休的絮语,却是他真心赞颂的伟大坚韧的西班牙女xing,而我亦觉得西班牙女人间的友谊坚如磐石,和这个热情似火的国度一样,让人唏嘘不已。”巴塞罗那于我,不啻于一座如同女人般的温润城市,南风唱晚,夕阳挥别,我会经常思念巴塞罗那,带着很多牵挂……
旅行ips:
1在欧洲各地,如果前往巴塞罗那,可以选择西班牙的廉价航空公司vueling。
2没有必要在巴塞罗那人面前炫耀西班牙语,他们认为自己的加泰罗尼亚语很美。
3巴塞罗那充满享受乐趣,商店都比欧洲其他城市关得晚,大商场与中国一样,营业到夜晚10点。
4除了众人皆知的海鲜饭,巴塞罗那当地的名菜主要有西班牙熏肉、梨子煮鸭、龙虾煮鸡、兔肉蜗牛烩等。香肠煮豆子是巴塞罗那独特的地方菜,是用当地特有的一种小白豆和香肠一起做成的美食,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