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4
|本章字节:11734字
(1)伯阳:老子的字。(2)蛮: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屯、蹇:《易》二卦名,意谓艰难困苦,后称挫折、不顺为“屯蹇”。(4)古人:指春秋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达机兆:明达事物变化的先兆。(5)近关:距离国都最近的边关。(6)咨:双。冲且暗:年幼而不明事理。(7)潜图:密谋,即指谋诛赵王司马伦。(8)纮纲(honggāng):网索。(9)遘(gou):遇到灾难。(10)汍澜(wánlán):流泪的样子。
【赏析】
西晋末期,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异常激烈,公元300年(西晋惠帝永康元年),在后党贾氏与赵王司马伦的争权斗争中,张华、裴頠、潘岳、石崇、欧阳建等一批名士被司马伦诛杀。这首诗是欧阳建临刑时所作。
诗的前十二句,诗人叹悔自己身处乱世,不能明哲保身而招致祸难。首先,诗人叹悔自己不该离家游宦。“伯阳适西戎”。“适西戎”,传说,老子去过流沙(中国西北沙漠地带)之西。“孔子欲居蛮。”“蛮”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亦称夷;《论语·子罕》说:“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诗人以老子、孔子的故事发端,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家乡也不“陋”。“苟怀四方志,所在可游盘”。四方志,经营四方之志。一个人若有这样的志向,任何地方都能有所作为。言下之意,自己应该留在乡梓,不该到京师去游宦。通观四句诗,虽无悔字而悔意豁然,用典贴切深婉,起到以少总多的效果。“屯”、“蹇”,《易》二卦名,都是艰难困苦之意,后因称挫折不顺利为“屯蹇”。古人,指春秋卫国的大夫蘧伯玉。据《左传》记载,卫献公无道,于鲁襄公十四年被大夫孙林父所逐,至二十六年又由大夫宁喜迎回复位。孙林父流亡国外,宁喜后也因专权为卫献公所杀。孙、宁二人在谋变时,都曾同蘧伯玉商议,伯玉两次都预见到祸乱将起。“古人达机兆,策马游近关”两句,是赞赏伯玉的识时务、明哲保身,以对比出自己的无见识。“抱责”以下四句,自悔没有急流勇退,反而因谋诛赵王伦不成而终遭杀身之祸。“抱责守微官”,语出《孟子·公孙丑下》:“有官守者,不得其责则去”(有固定职务的,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可以不干)。诗人这里化用其意,说自己处在这种乱世,按孟老夫子的教导,早该弃职隐退了,却执迷不悟,死抱着官职不放,与古人的“达机兆”相比,诗人不由得深沉地自叹自责了。关于欧阳建遇害事,王隐《晋书》说:“欧阳建为冯翊(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太守,赵王伦之为征西(征西将军),搔乱关中,建每匡正,不从私欲,由是有隙。及于伦篡立(指司马伦废惠帝自称帝事),(建)劝淮南王允诛伦,来行,事觉,伦收建及母妻无少长皆行斩刑。”是为“咨余”四句诗很好的注释。也可以知道欧阳建的“守微官”,并非贪图爵禄,而是为了对时局有所匡正。一个正直之士为自己的正直叹悔,益发令人痛感这个黑暗时代的是非颠倒。
中间十二句,诗人慨叹仕途险恶,人心难测,并抒发豁达的人生观。“恢恢”四句,空间的宽阔广大与“投足不获安”的局促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世道极端阴森恐怖。“投足不获安”五字,语虽平实,却是全诗最为精妙之处,因为它表现的不仅是欧阳建一人的喟叹,也凝聚着魏晋文人普遍的忧患情绪。通览魏晋诗歌,至迟从何晏、阮籍起,这种情绪就在文人诗中广泛传染,直到“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风大畅时,才趋于式微。紧接着,诗人通过两个比喻,揭示仕途之艰险。第一个比喻,化用孔子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极言时势之严竣恐怖,笔法灵活有深致;第二个比喻,用涉太行道说明、映衬仕途之险,语简理明。“真伪”二句隐含对屠杀者、抑或告密者的愤慨之情。自然,作为在统治集团各派系激烈倾轧中的牺牲品,欧阳建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到罹难根源的,因而对于自己的悲剧命运,他尽可能作出豁达的解释,并以豁达的态度处之:“穷达有定分,慷慨复何叹。”在统治集团的内讧中丧身,现在看来并无什么价值可言,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此达观之辞,欧阳建还算不失名士风度。
诗的最后十句,写诗人对亲族牵连被刑的至哀至痛。欧阳建尽管对自已的悲剧命运还能处之豁达,但在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感情的普通人,因而当他念及与自己同赴刑场的老母及儿女时,满腔悲痛喷涌而出,一连用“摧心肝”、“心中酸”、“如循环”、“五情塞”、“涕汍澜”五个词组,淋漓尽致地抒吐了他的深沉悲痛。尤其是“不惜一身死,惟此如循环”两句,古直悲凉,意绪绵远,令人千载之下,犹生凄然之情。
欧阳建写成这首诗,便死在刽子手的斧钺之下。如何评价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各个派系及其参与者的是是非非,那是史学家的工作,兹不赘论。作为文学作品,这首临终抒情诗,真实完整地表现了诗人临刑时复杂的思想感情,从而反映了西晋时期“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的险恶现实,确是一首好诗。
游仙诗(青溪千余仞)郭璞
作者简介
郭璞(公元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晋代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曾注释《周易》《楚辞》,注解《尔雅》。代表作为《游仙诗》十四首和《江赋》。
青溪千余仞(1),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2)。翘迹企颍阳(3),临河思洗耳(4)。阊阖西南来(5),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6),粲然启玉齿(7)。蹇修时不存(8),要之将谁使?
【注释】
(1)青溪:山名。仞:长度单位,汉代七尺为一仞。(2)鬼谷子:春秋战国时人物。卫国人,姓王名诩,纵横家鼻祖。隐于鬼谷,因此而得名。(3)翘迹:举足。企:企慕,向往。颍阳:颍水北面。(4)洗耳:指尧欲让位于许由,许由不就,临水洗耳,表示不染尘事。(5)阊阖(chānghé):即阊阖风,西风。(6)灵妃:宓妃,传说中的洛水女神。(7)粲然:笑的样子。(8)蹇修:上古贤人,相传为伏羲氏之臣,掌管媒事。
【赏析】
郭璞的十四首《游仙诗》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歌咏隐逸,一类期求登仙。而像这一首兼有两类内容的,并不多见。这首诗是作者游历青溪山时所作,诗中先后歌咏了鬼谷子、许由、灵妃这三位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贤人和女神,抒发了自己隐遁高蹈、企慕神仙的情怀以及求仙无缘的苦恼。
“青溪”,据庾仲雍《荆州记》载:“临沮县有青溪山。山东有泉。泉侧有道士精舍。郭景纯尝作临沮县,故《游仙诗》嗟青溪之美。”郭璞为临沮县(今湖北当阳县西北)县令事,不见《晋书》本传,大约在王敦起之为记室参军时。“道士”,有道行之士,指鬼谷子。“鬼谷子”,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为“真仙”(《拾遗记》)。诗中泛指隐士,并有隐以自比之意。壁立千仞的青溪山气势非凡,隐居其中的有道之士自然也非同一般。开头两句以烘云托月之势,借隐者居所之高,以言隐者身份、德行之高,直抒赞美之情。如果说,一二两句是对隐者的大环境作大勾勒,突出其险峻的话,那么,三四两句则是小环境的细描绘,强调的是奇丽。风云变幻,飘飘忽忽,出入屋内,游戏身外。隐者之居,俨然仙境神窟,为“千余仞”作了形象生动的注释。在介绍了隐者神奇的居所,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之后,诗人开始亮出隐者的大名。以上六句为此诗的第一层,从赞美鬼谷子居地之奇,来写隐居之乐,初露慕隐求仙之心。
接着,诗人用“翘迹企颍阳,临河思洗耳”表露了对唐尧时代隐士许由的仰慕之心。“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四句是说西风吹来,青溪泉水波荡漾,鳞纹泛起;翩翩而来的水中仙子,顾盼巧笑,明眸玉齿,含情脉脉,令人难以忘怀。以上六句为第二层,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赞美了许由高洁的德行,灵妃飘逸的神采。再露崇尚高士,钟情仙子之心。
诗人在尽情抒写了隐遁避世,企慕列仙的情怀后,笔锋回转,借求爱无缘,来表现现实中求仙不成,寻道无路的苦恼。“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世俗容不得蹇修这样的贤士,我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蹇修这样合适的媒人,不知该派谁去请求女神,以剖露我爱慕之心?这两句为第三层,从有意求仙而无缘的感叹中,隐隐透露出一股忧生疾俗,孤高傲世的慷慨不平之气。
郭璞这首《游仙诗》所表现出的高蹈出世思想,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他借游仙言志趣,发苦闷,则又与阮籍的咏怀诗有很多相通之处。歌咏神仙,向往隐逸,这在世道坎坷,风云变幻的西晋末年,不仅代表了珍视生命价值的一种思想倾向,而且还反映了否定仕途,鄙弃世俗,藐视富贵的一种心态。尽管他对道士、高士隐居行动的赞美和歌咏是真心的,对贤人、仙子的仰慕和追求是真诚的,所写的《游仙诗》也大多是以歌颂隐逸来对抗现实的,但诗人自己一生的行事,最终并未能超脱现实,离开仕途,跳出名利场。这种企图超脱而又不可能超脱的矛盾,除了时代的局限性外,还反映了诗人人格的多重性,也体现了诗人作品主题的深刻性。这是读者在欣赏时不可不加以注意的。
另外,这首诗在艺术上也较有特色,它除了体现出郭璞《游仙诗》的总体风格清俊超逸之外,还在谋篇布局上自具个性。诗的三个层次,不仅内容上各有侧重,而且手法上也均有变化。如第一层侧重写环境,先白描,后工笔。第二层侧重写人物,对许由仅指点精神,而对灵妃则绘形摹状突出音容笑貌。第三层侧重抒情怀,以问句结之,感叹求仙之无缘,余意不尽。这三层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统一,给人一种完整和谐的清美之感。
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谢灵运
作者简介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对扭转东晋玄言诗风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代表作为《谢康乐集》。
潜虬媚幽姿(1),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2),栖川怍渊沉(3)。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4),卧疴对空林(5)。衾枕昧节候(6),褰开暂窥临(7)。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8)。初景革绪风(9),新阳改故阴(10)。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11),萋萋感楚吟(12)。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13)。持操岂独古(14),无闷征在今(15)。
【注释】
(1)虬:有角的小龙。(2)薄:同“泊”,止。(3)怍:惭愧。(4)徇禄:做官。及:到。穷海:边远的海滨。(5)疴:病。(6)衾:被子。(7)褰(qiān):揭起。(8)岖嵚(qin):山高而险。(9)景:光。(10)新阳:指春。故阴:指冬。(11)祁祁:众多。(12)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13)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索居容易觉得岁月长久,但是难以安心做到。索居:散居。离群:离开朋友。(14)持操:坚持节操。(15)无闷:没有苦恼。征:验证。
【赏析】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魏晋南朝时代官场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迫,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句“褰开暂窥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眼前是一派景色:“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诗中最著名的诗句之一,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甚至引出一些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说:“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故事的真实性如何暂且不论,这一联诗的名声,看来确实不小。
这两句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震荡。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