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4
|本章字节:13402字
明朗的山,纯净的水,夜里的霜,都如此清透、洁净。树木上那些各色花朵也开始渐渐透出浅黄。试着登上高楼,清气入骨,哪里像春色那样撩人情思,引人发狂。刘禹锡将春和秋放在一起对比,写出了秋天的朴素、爽朗与纯净。第一首诗,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第二首诗,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两首诗既纠正了前人“逢秋寂寥”的忧伤,也展示了诗人的志向与情操,可谓“一箭双雕”。
“以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历来的传统,文人们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志向。而诗人在秋词中对秋高气爽的歌颂,正是唐朝蓬勃激情的具体显现。秋风秋雨、秋月秋花,常常不是缠绵的愁绪,而是带来清新和凉爽。
刘禹锡对于秋天的感情,似乎都是清凉、爽利的。好像唐代的秋天从不拖泥带水,而是干净、利落,给人以振奋,促人以豪情。昂扬的精神面貌和情怀,常常给人以朝气蓬勃的力量。
中隐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1),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2),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注释】
(1)丘樊:即园圃,乡村,此处指隐居之处。(2)冻馁:寒冷和饥饿。
【赏析】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是传统文人对隐居的定义,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理想。“看破红尘惊破胆,吃尽人情寒透心。”能够超脱红尘羁绊,忘怀得失,淡看花开花落,笑对云卷云舒,的确需要心灵的清修,而如何修炼正是对隐者的区分。有才能的人参透红尘,远离人群,在深山野林间躲避尘世的烦恼,但这只是小隐。
诗人白居易认为,更厉害的是中隐之人,他们不单纯依赖世外桃源的宁静,而是选择在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修炼。世事繁华,唯我清静,这才是中隐的境界。但是,最厉害的要数大隐。大隐就要隐在热闹喧哗、卧虎藏龙的朝廷,一腔救国救民的情怀,却丝毫不为名利所动,权倾朝野同样泰然处之。这才是真的隐士,在古人看来,唯有胸怀天下又虚怀若谷的人,才是隐者中的顶尖人物。
诗人在诗中说,大隐在朝堂,小隐在山林。尘外寂寞又荒凉,朝廷又过分喧嚣,不如就在做官的当中隐居,有个三品闲职,不闲不忙,优雅从容。能够在富贵荣华和疲于奔命中找到一份稳定的惬意,在大小隐逸的夹缝间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与所在,才是中隐的至高境界。于是诗人写道:“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这似乎有点像禅宗的修行。小乘乃是跳脱在山野之外,不理俗事的一种自我完善;而大乘正是深居闹市,于红尘中修炼的扶危济困。
如果能够在大小之间,繁华与清净,富贵与贫贱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既不用受政治的掣肘,也不用为生计而奔波,亦官亦隐,半出半入,才是真正中隐的乐趣。白居易的这首诗显然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想法。
从军行三首王昌龄
作者简介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品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1),黄昏独坐海风秋(2)。
更吹羌笛关山月(3),无那金闺万里愁(4)。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5)。
【注释】
(1)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2)海:唐诗写西北边塞而称海者,非海洋。或谓青海湖,或说是瀚海,即沙漠。(3)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戍边生活。(4)无那:即无奈。金闺:古时称年轻女子的居室为闺房。(5)楼兰: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赏析】
这是王昌龄《从军行》四首中的三首,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常常能令诗人们生发出一腔豪迈;而这份冲天的志向,又以恢弘的诗篇丰富了大唐的雄壮。黄沙漫漫,白雪皑皑,边塞生活的劳苦与艰辛,恐怕是许多诗人早已预料到的。
第一首诗的内容写的是烽火台上,孤独的城楼矗立在荒凉的狂野上。举目四望,秋意渐浓,凉风一起,更添寂寞之情。此时,忽然传来笛声,曲调悠扬,如泣如诉。如高适《燕歌行》中有诗云,“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想起久别的妻子,这个时候,也一定坐在深闺里想念远征的人吧。
读至此,不禁令人深深叹息。这长长的思念如漫长的征途,又像茫茫的荒漠,不知何时才是尽头!戍边出征的将士,他们的苦总是蕴涵着浓烈的思乡情,对故乡亲人妻子的思念,似乎就像苍茫辽阔的大漠一样无边无际。
第二首《从军行》角度显得新颖。诗人起笔本是一派歌舞欢腾的景象,音乐和舞蹈不断地变换,翻新出新的曲调,但换来换去总是离别的伤情。这样的曲子总是能拨动人们的愁绪,而这愁绪又似乎总也听不尽。于是将士们想起那长城,长城上高高的静静的秋月,苍茫悲凉,冷月无声。试问,这些烽火台上的征夫,歌舞欢庆的士兵,哪一个不是别家而来,谁能没有归家的渴望!岑参在《碛中作》一诗中说,“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平日战火纷飞,生死一念的战场让人无暇顾及内心的感情。唯有在寂静的秋风中,落日的余晖下,才能想起故乡的温暖。
第三首诗则是对古代戍边将士的军旅之苦与征战的决心的形象刻画,同时也展示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大气苍茫。首句写到青海上空,长云漫卷,渐渐遮住了雪山。站在孤城之上,遥望远远的玉门关,不禁想起家乡和亲人。“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中,深藏了战争的长久与艰苦,时间的流逝犹如滚滚黄沙,在身经百战中,渐渐磨透了将士们身上厚重的铠甲。这漫长的军旅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可是,没有短暂的分离也便没有长久的相聚,只有打退了外族的入侵,才能回归田园,过幸福的日子。然而想一想,还是要鼓励自己,激励同伴,于是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不打败敌人绝不还家。”辛劳与责任,光荣与梦想,都在气势如虹的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将环境氛围与人物的精神感情很好地融汇在一起,极具感染力。
别董大高适
作者简介
高适(公元700—765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千里黄云白日曛(1),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
【注释】
(1)曛:昏暗。白日曛:指太阳黯淡无光。(2)谁人:哪个人。
【赏析】
董大是诗人高适的一个朋友,名叫董庭兰,是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琴师,声誉很高。也有传闻说他是著名的隐士,居住在山野林涧,清心寡欲、如道如仙。
《别董大》是诗人送别友人董庭兰时所作,共有两首,这里选的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堪称唐代送别诗的绝唱。黄沙漫天,把白云也几乎染成了黄色。北风呼啸,群雁就像纷纷的雪片向南而飞。如此忧郁的天气里,高适即将告别这位著名的琴师。他鼓励董大说,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以你的才华和名气,天下哪有不认识你的人呢!言外之意,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到哪儿都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如此宽慰朋友,对方也满载着祝福上路,这样的离别冲淡了愁绪。
古人诗作中离别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但大多风格上是惆怅惜别,甚至如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到了宋代,柳永和青楼女子作别时,“执手相看泪眼,便无语凝噎”,拉着她们的手,竟然哽咽无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哀婉忧伤,催人落泪。
但高适的这首别诗,却显得有些独特,不落俗套。开头起兴,用的是千里黄云、白日微曛、北风、大雁的意象,起笔就没有小家无奈的味道。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对朋友说道:不必忧愁前路没有知己,放眼这天下有几个人不知道你呢!这是赠别,是安慰,也是相知。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当时,董庭兰也是一位名士。所以,高适对他的鼓励其实并不过分。而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洒脱也似乎只有唐代才会有。
正是朋友彼此的相知和欣赏,才能使作者在离别之际有着这种气度。而这样的洒脱与释然恐怕只有王勃的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相媲美吧。
饮中八仙歌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今河南巩义)人。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又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他忧国忧民,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1)。
苏晋长斋绣佛前(2),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3),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4),高谈雄辩惊四筵(5)。
【注释】
(1)皎:洁白。玉树临风:形容人像玉树一样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临风:迎着风。(2)长斋绣佛:吃长斋于佛像之前。形容修行信佛。长斋,终年吃素;绣佛,刺绣的佛像。(3)脱帽露顶:古代指不受礼仪的约束。(4)卓然:形容酒后精神焕发,气度不凡的样子。(5)高谈雄辩:指言辞高妙广博,辩论充分有力。形容能言善辩。四筵:四座。
【赏析】
这首诗中的八仙指的是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琎之、名士崔宗之和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皆嗜酒、豪放、旷达。
《饮中八仙歌》别具一格,是一首极富特色的“肖像诗”。杜甫以速写笔法、洗练的语言,将这八个酒仙人物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生动豪迈的人物群像图。
在这群醉八仙中,首先出场的是贺知章。杜甫说他喝醉酒后,骑着马就像坐船一样,摇摇晃晃。结果眼花缭乱的时候,失足落井,就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敢喝酒三斗再去朝拜天子,路遇卖酒的车垂涎三尺,恨不能把自己的封地移到“酒泉”(相传,那个地方泉水清澈、甘甜如酒,日夜喷涌而出,故曰“酒泉”)。假如真有这样一个好地方,恐怕不仅汝阳王会跑去定居,估计唐朝半数以上的诗人都会乐于在那里把酒言欢,醉卧红尘。
接着,杜甫写了丞相酒量恢弘,如饮百川之水。风流名士崔宗之,酒后英俊潇洒,衣袂飘飘,宛如玉树临风。而苏晋虽然吃斋礼佛,但还是喜欢在“酒”中逃避“佛”的束缚,宁愿用长久的修行换短暂一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大概就是苏晋这类名流的理想吧。还有以“草圣”著称的张旭,他喝醉的时候,不会顾及王公显贵在场,会摘掉帽子,奋笔疾书。笔走龙蛇,字迹如云卷云舒,潇洒自如。还有唐代著名布衣焦遂,五斗之后,便会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当然,这八仙中,最著名的还是李白。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每次酒喝多了的时候,诗也就特别多。写了诗,干脆就睡在酒家里,醒了之后,还可以继续喝。这还不算什么,连天子叫他的时候都不上船,还说“我是酒中的神仙”,言外之意,可以不听你的号令。其酣然醉态彰显了不畏权贵的个性,也让他浪漫、可爱、无拘无束的形象深入人心。
王嗣奭曾评论此诗:“此创格,前无所因。”确实,《饮中八仙歌》风格独特,情调轻快谐谑,豪迈畅快,一气呵成。每个人物性格各异,却又异中有同,群像浑然一体又彼此映衬,在唐诗中可谓别开生面之作。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1)。
盘飧市远无兼味(2),樽酒家贫只旧醅(3)。
肯与邻翁相对饮(4),隔篱呼取尽余杯(5)。
【注释】
(1)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这里表示居处的简陋。(2)兼味:指各种美味佳肴。(3)旧醅: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而诗人以家贫无新酒招待客人而感到歉意。(4)肯:能否允许的意思。(5)呼取:叫,招呼。
【赏析】
杜甫说,在我茅舍的南北两侧,都静静地流淌着春水,鸥群整日飞来飞去,环境幽雅静谧。院中的小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清扫过了,落花无数,却并不曾有客来访。今天听说朋友要过来,诗人早早地将长久紧闭的大门打开。等朋友来后,诗人又是频频劝酒,说自己家离菜市场太远,只能吃点简单的饭菜;买不起太昂贵的酒,也就只能喝点自己酿造的酒。虽然并不阔绰,但盛情与愧疚,都显得十分淳朴。估计朋友也并不介意,所以酒酣处,竟然想到与邻居那个老翁对饮,隔着篱笆,高声呼唤邻居过来一起痛饮。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诗人在家与朋友喝酒,兴高采烈处,竟然向隔壁的老翁高呼,“我的朋友来了,您也过来一起喝酒啊!”看似江湖英雄般的意气,却出现在老成、持重的诗人杜甫身上。诗作至此戛然而止,虽然没有写到后来的欢闹,但料定一定比杜甫停笔处更为热烈。而邻里乡亲的友谊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住得近的邻居,常常可以彼此照顾。亲戚虽好,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反倒是邻居,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小孩、老人,甚至发生危险情况的时候,在第一时间里采取应急措施。邻里乡亲,能够谈得拢、聊得来,也应该是一种缘分。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田园式的浪漫,诗人所描写的这种古风般的田园生活,无不让人引颈遐想。或许古人骨子里渴望一种“安定”,而对家园的眷恋与回归,也始终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1),不教胡马度阴山(2)。
【注释】
(1)龙城飞将:实指李广,但在诗中不仅指其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2)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不教:不叫,不让。度:越过。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