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雅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36
|本章字节:10774字
【折桂令】困腾腾高枕无忧;却和你梦里相逢,原来是神绕魂游。一灵儿杳杳冥冥,哀哀怨怨,荡荡悠悠。凄惶泪流了再流,思量心愁上添愁,空教我淹损双眸。拆散了燕侣莺俦,至老风流,佳句难酬;觑了这一曲新词,便是他两句遗留。
【赏析】
《王妙妙死哭秦少游》一剧主要是讲妓女王妙妙与秦观(字少游)的一段情缘。秦观死后,此女千里哭丧,最终为秦观殉情。女主人公妙妙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歌伎,在宋人的笔记里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记载,所以鲍天佑特别为她起了名字。她是秦观一生所遇众多女子之一,与秦观真正情人的楼东玉和陶心儿相比,她几乎不值一提,但她能在历史中留下一个小小身影,并为后人传诵,原因大概就在于她的痴情吧。本剧如今只剩两套,剧中详细的内容难以尽知,只是根据当时大致的妓事情节,勾勒出本故事。
秦观是宋代的风流人物,苏门四学士之一,好诗文又多情。试想,能写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男人,就算女人没有见过他,也会被他的才情所迷。他一生只有一个正妻徐文美,但秦观并不爱她,也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得来的妻子,他痛恨这段婚姻,也因此冷落了娇妻。所以秦观把词文献给了很多名妓,却从不肯对妻子稍加辞色。婚姻生活的不顺令秦观流连在外,写出了无数风流词作,亦迷倒了远近的名伶。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身居长沙的名妓王妙妙与秦观素未谋面,却因他的词而对他倾心不已,在她的心目中,秦观是个完美的神。她所唱的曲子均是秦观所作,长沙人皆知名妓妙妙的偶像是秦观。不久,秦观被贬谪到长沙,听闻此处有这样一个仰慕他的歌伎,便隐瞒身份接近妙妙,问她为何因三两句词爱上一个陌生男人,如此岂非草率?万一秦观貌丑如猪,妙妙岂不是吃亏?妙妙却说,如果能见到秦观的真人,无论怎样,就算做他的妾侍,她亦心满意足。
如此情真令秦观不禁暗暗咂舌,遂表明身份,与妙妙成为了无话不谈的知己,甚至赠词答谢她的情意。然而好景不长,秦观需要再次南下,不能携她同行,两人只有分别。在临走之前,秦观还写下“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词给妙妙,言明归期不远,定会来接她一起回乡。谁知此去一别千里,妙妙再闻秦观的信息,二人已是天人永隔。那一晚,午夜惊梦,梦中到处是一片闹哄哄和哭声,然后是一幕骇人的景象,将妙妙吓醒。她在梦中似乎看到少游掀帘而进,来到她的榻边,只是轻抚她的脸庞,没有说话,而是泪流满面。醒来的妙妙心中一阵哀怨,愁上添愁,暗道梦中的情景是不是有不好的寓意?难道是秦观的灵魂前来找自己道别吗?犹记得秦观临走时给自己赠诗的情景,可他一直未归,难道是出事了?
这两段曲子是《王妙妙死哭秦少游》残本里的片段,主讲妙妙在秦观走后的忐忑情绪。她为了给秦观守节,闭门不待客,也不去秦楼楚馆唱歌,只为了等秦观归来带她远走他乡。可是她却做了这么不好的梦,一时间心绪不宁,便叫人出去打听秦观的下落。果然不出三日,去打听的人带来一纸自雷州寄出的书信,上面竟是秦少游死于归途的噩耗。
拿着报丧信的妙妙顿感万事皆休,所有的希望化为灰烬,徒留自己为他喝上一杯痛煞人心的祭酒。她疯了一样地回到住处,收拾细软,披上了丧衣,千里迢迢奔赴秦观去世的旅馆,看到秦观的灵柩停放在那里。她走上前趴在棺沿上,伸手抚摸心爱之人的尸身,围着棺木缓缓移动着脚步。不知过了几时,运送棺木的人叫她起身,准备合棺,她却突然失声痛哭,低吟“去意难留”,仰天倒地,竟没了气息。王妙妙因爱秦观的才而爱其人,宁选择圆满亦不要分离,她当然值得后世赞赏,也难怪明代家冯梦龙称:千古女子爱才者,唯长沙歌伎王妙妙是一绝。
水仙子·若川秋夕闻砧乔吉
作者简介
乔吉(公元1280—1345年),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太原人,流寓杭州。其散曲以婉丽见长,精于音律,工于锤炼,喜欢引用或融化前人诗句,与张可久的曲风相近。散曲风格具有雅俗兼备的特色。
谁家练杵动秋庭(1)。那岸纱窗闪夜灯。异乡丝鬓明朝镜(2),又多添几处星(3)。露华零梧叶无声。金谷园中梦,玉门关外情,凉月三更。
【注释】
(1)练杵:指捣衣棒。(2)明:显示。(3)几处星:鬓发花白。
【赏析】
此曲是乔吉行经若川时所作。他落脚若川时正是秋夜,本来应该是夜深人静,却隐约听到阵阵的捣衣声音。古人的衣物是由丝麻等物编织而成,需要用捣衣木将织物砸软,就像现代的牛仔裤需要水磨一样,越是经过锤炼,衣物会越发柔软贴身。乔吉顺着捣衣声音传来的方向,望见一户人家的灯还没有熄灭,透过窗子映出里面女人干活的孤独身影。他猜测也许女人的亲人去了远方,她思念得睡不着,唯有捣衣消遣,在忙碌中驱除愁苦。
想到这里,乔吉不由得感同身受,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想到了李白的那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拿起轩窗边的镜子,发现自己两鬓昏黄,零星地出现了几点白芒,让他感觉自己又老了几岁。想到自己多年行走江湖,已然老得如此之快,那家人岂不是……不敢再这样想下去。正当此时,一叶梧桐在身边飘落,干枯的剪影被月光映在土地上,梦幻中令作者似乎做起了“金谷园中梦”。
想到金谷园的乔吉忽然又忆起了“李白夜度玉门关”的典故。李白路过玉门关时曾写下《子夜吴歌》,是专为丈夫出关打仗的思妇写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在《子夜吴歌》也用到了捣衣的情景,与乔吉的《水仙子·若川秋夕闻砧》中提到的捣衣声相映成趣,难怪乔吉会在曲尾引出此典。
凭阑人·金陵道中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1),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2)。
【注释】
(1)全句是骑着瘦马浪迹天涯之意。(2)华:花白。
【赏析】
前人谓“曲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乔吉的这首《凭阑人·金陵道中》正是如此。作者在穷游天涯之后,路过金陵古道,再涌思乡念头,忍不住写下了这曲《凭阑人》。“古道西风瘦马”是古人词曲中常用作烘托背景气氛的媒介,乔吉的曲子也不例外。不过,“瘦马驮诗”不是指乔吉,而是唐代诗人李贺。被誉为“诗鬼”的李贺本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虽家道中落,依然饱读诗书,得了功名,怎知遭人毁谤,不能举进士。从天堂一下子被打入地狱,令李贺大受打击,便在外流浪。他有个习惯,骑着一头毛驴,背着一个破皮囊,见到什么新鲜事物就赋诗一首,丢入囊中。他的诗集就这样不知不觉累积而成,“瘦马驮诗”的典故也就流传开了。
元代之后的学者研究过乔吉与李贺的经历,称二人的遭遇格外相似,元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形容乔吉:“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意思是说乔吉一生当中难遇知己,费尽心思做文章,只为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然而人已到老,得到的只是两鬓斑白,所能做的只有退隐江湖。钟嗣成对乔吉的评断确是中肯的。
乔吉的余生过着如同李贺一般的流浪生活,他在行走多年之后,最终还是受不住想家的煎熬,生出倦鸟归乡、狐死向丘的意念。他到了金陵附近,眼看离老家杭州不远,再看到几只倦鸟向附近村子飞去,便忍不住伤情起来。在这曲小小的《凭阑人》里,前半段乔吉借李贺自比身世,借倦鸟说自己的归乡情切;后半段则是完全化为对自己的怜惜,感慨自己的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激起他感慨时光流逝的便是那漫天飞舞的柳花。晚春的柳树该生叶了,残存的柳絮迎风扑面,沾在两鬓,如同自己的生命已经垂暮,却还独身在外,实在太过孤独了。此时,乔吉并未至晚年,不过华发早生,而柳絮挂在两鬓上显得他更加苍老,内心倍觉凄惶。
人恋故土,特别是对漂泊厌倦之后,寄一封家书,恨不得魂魄与家书一同寄去,留下没有灵魂的躯壳,飘零十数年的乔吉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将乡愁比喻成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小小的邮票等同书信,跟随着他,魂灵也飘向了落叶该归的地方。乔吉没有小小的邮票,但却有小小的思乡曲,被他放在了自己的诗袋中,虽然寄不出去,却寄托了他的情怀。
满庭芳乔吉
(一)
吴头楚尾,江山入梦,海鸟忘机。闲来觉得胡伦睡(1),枕著蓑衣。钓台下风云庆会,纶竿上日月交蚀。知滋味,桃花浪里,春水鳜鱼肥。
(二)
活鱼旋打,沽些村酒,问那人家。江山万里天然画,落日烟霞。垂袖舞风生鬓发,扣舷歌声撼渔槎。初更罢,波明浅沙,明月浸芦花。
(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直泛沧溟(2)。卧御遢弯的腿疼,坐羊皮懒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四)
江声撼枕,一川残月,满目摇岑。白云流水无人禁,胜似山林。钓晚霞寒波濯锦,看秋潮夜海镕金。村醪窨(3),何人共饮,鸥鹭是知心。
【注释】
(1)胡伦:同“囫囵”,浑然一体的完整东西。(2)沧溟:大海,此处指代隐居江湖。(3)醪窨(láoyin):乡中人家自酿的酒。醪,粗劣的酒。窨,地窖。
【赏析】
上面四首是从乔吉众多《渔父曲》中撷取出来的。首曲讲作者来到古代吴楚的交界之处(今江西北部),此处距他寄居的江南苏杭之地不远。江赣北部的旷远景象,激发了乔吉的诗性,在这里他赏江鸭观鸬鹚,几乎忘却了自身。不去惦念前尘,不去思考未来,而是完全去天人合和。宁静的江水令乔吉全身心融入其中,抛掉所有心机,几乎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乔吉用“海鸟忘机”来形容自己此刻的精神境界。
在《列子·黄帝》中曾提到“海鸟忘机”的典故。一个人每天清晨到海边去逗引鸥鸟。鸥鸟知他无捉鸟的意思,便纷纷落下与他和平共处。这个人的父亲知道之后,让他去捉鸥鸟来赏玩。等到这人再次来寻鸥鸟时,鸥鸟却看出了他的动机,始终盘桓不落。心无杂念的人才容易让人真诚相处,渔父因为没有功利之心,所以能与鸬鹚交友、鸥鸟对歌,他心胸坦荡、无忧无虑,醒时戏水,困时抱着蓑衣躲在船篷内睡个昏天暗地,这是何等的舒适生活。乔吉看到了他们的悠闲自在,又如何不捶胸羡慕呢?
日月交辉、风云际会,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被渔父耽误了行程的作者不认为是自己在浪费时间,反而觉得“桃花流水鳜鱼肥”才是真正的生活,过去留恋官场不过是浪费青春的噩梦。对命途坎坷、仕宦多波澜的他来说,也就只能把对一切现实的不满转化为对荡舟打鱼的喜爱了。逃避悲痛总比陷入悲痛更容易令他接受。此后,每至傍晚,日薄西山心潮无法平息时,作者对渔父的注意就更多了。
第二首曲是渔父收网后的情景。长河落日,云霞如烟,江山似一幅泼墨的画卷。傍晚的渔父本该收工,忽然嘴馋起来,便用现打活鱼卖钱换酒,自斟自酌。在收网过程中,渔父放歌一曲,一副惬意的模样。等到劳作、歌唱尽兴过后,渔父们陆续划船归家,喧闹的江面恢复宁静,只剩下清澄的水波在初升的月下微微荡漾。两岸芦蒿被微风拂过,芦花闪动,发出簌簌的声响,人心好像被这声音安抚了一样,归于平静。
通常文人们写渔父曲,几乎都会提到“芦花”二字。在作者的第二首曲子末尾,也提到了此物。芦花其实并不美,白花点点,夜晚更没有什么美可言,然而这里孕育了白鹭沙鸥,滋养鱼类,是渔人赖以生存的地方。贯云石就言,在满目的芦花之中,渔人“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他们不求获得多少生活和生命的保障,却拥有令人间万户侯都艳羡不已的自由和陪伴他们的水上鸟。作者用“芦花”来为曲子收尾,即是要表达对渔父生活的喜爱。
秋江暮景,夕阳醉染山林,渔翁们过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近可到青山,远可到沧溟,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第三曲《满庭芳》所描述的无拘无束式的隐逸,即是作者欲选择的隐遁方式。他特别以“卧御榻”的严子陵自喻,表示自己一定不能再回头留恋仕途。
第四曲专写渔父的曲子,从白日写到午夜,从夏暑讲至冬寒,其实就是作者的自白书。他不停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相忘江湖。他觉得官场没什么好留恋,也不必留恋,只去过着渔人的生活,远离市井,自制珍酿,笑语欢歌。可做渔父就一定快乐吗?事实上渔父也有他的苦,如能有更美好的生活,打鱼的人也未必多。就像乔吉不想慕名利而活,却根本忘不了自己的境遇,最后只能做一个尘世里自我安慰的可怜人,在若隐若现间苦痛。
为咏叹渔父煞费苦心的元代文人,乔吉大概是第一人。他一生给渔父写了数十余首词曲。在《乐府群玉》中就收录了二十首,每一首的写作时间都不一样。他所到一处,只要见到渔父水上作业,总忍不住放歌以解情怀。渔家风情所以诱人,不在于渔人收入多少,而是乔吉觉得他们能够笑傲江湖,比遭遇了险恶仕途的自己纯洁、高贵得多。
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