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宋词(4)

作者:雅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4

|

本章字节:12606字

【赏析】


这首《满庭芳》开篇以“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起笔,犹如一副精致工整的对联。既勾勒出天光云影的情致,也显示出作者心灵的秀巧。上联一个“抹”字,说得粉嫩、轻巧,如登台“献丑”,总需对镜梳妆一番。下联一个“连”字,有“黏合”之意,却不需黏合那样用力,只微微地搭着,便对接得恰到好处。当代作家韩少功有散文说,“远处海天相接,不知道是天染蓝了海,还是海融化了天”。似乎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样虚幻迷离的景致里,“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回望前尘,往事如烟,如烟霭纷纷,恰如开篇一抹微云,前后呼应成趣。而“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三句更是写尽人间惆怅事,话尽人间无限情。斜阳、寒鸦、孤村,每一个词都看似闲笔,可读起来却满纸薄凉。所以周汝昌先生曾说元代马致远著名的《天净沙》即由此意境化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样的景致铺排,一样的凄凉孤寂,极美又极惨淡。


下阕忽然转入“销魂”,遥想定情之日,罗带轻解,香囊相赠,何等情深意重。不料想,如今却留下薄情郎的名声。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襟袖上,只留下情人的点点泪痕。最后三句,写得尤为悲凉。回头远望,一灯如豆,漫入无边的黄昏。“伤情处”,意境全出,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首佳作历来被人所赞赏,苏轼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说得正是这首词的作者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纤云弄巧(1),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2)。金风玉露一相逢(3),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注释】


(1)纤云弄巧:是说纤薄的云彩,变化多端,呈现出许多细巧的花样。(2)银汉:银河。传说每年七夕牛郎织女渡河相会。(3)金风:秋风,秋天在五行中属金。玉露:秋露。金风玉露:喻指秋天,这句是说他们七夕相会。(4)忍顾:怎么忍心回顾。


【赏析】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犀犀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共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这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踏莎行(雾失楼台)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1)。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2),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3),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4),为谁流下潇湘去(5)?


【注释】


(1)津渡:渡口。(2)可堪:那堪。(3)驿寄梅花:引用陆凯寄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作者以远离故乡的范晔自比。(4)郴(chēn):郴州,今湖南郴县。幸自:本身。(5)为谁:为什么。


【赏析】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贬谪郴州时旅店所写。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罩,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紧接着的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人间再也找不到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在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在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思归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氛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在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在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徙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写实、象征的手法营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词境,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华。


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1)。


念往昔,繁华竞逐(2),叹门外楼头(3),悲恨相续(4)。千古凭高对此(5),谩嗟荣辱(6)。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7),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


(1)画图难足:用图画也不能完美地表现它。(2)繁华竞逐:争着过豪华的生活。(3)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悲剧。(4)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5)凭高:登高。(6)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7)商女:歌女。


【赏析】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王安石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他再次罢相、出任江宁知府之时。词中流露出他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游历南朝古都金陵,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览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迎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整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在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遗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洁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为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


作者简介


晏几道(公元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人,晏殊第七子。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著名词人,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1)。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2),两重心字罗衣(3)。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4)。


【注释】


(1)春恨:春日离别的情思。却来:又来。(2)小苹:是晏几道朋友家歌女的名字。(3)心字罗衣:绣有心字图案的丝罗衣裳。(4)彩云:这里指小苹。


【赏析】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的怀念之情。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几道跟这些歌女结下了不解之缘。此词可分为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为第一层。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格调,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唆,却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深意。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那么“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这两句的后面不是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么?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多么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呀!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愁岂能消!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第二层。“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依据。说明两人相恋已久,刻骨铭心。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些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遣词之妙,独具匠心!“却”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头。紧接着词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后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如冯延巳《醉桃源》“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为第三层,典出欧阳修《好女儿令》“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