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2)

作者:魏福明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7

|

本章字节:10706字

第四,是国际形势变化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已经打破了过去那种自我一体的格局,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了国际经济运行的轨道。这样,随着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必然引起我国经济波动,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台阶式不断前进。


(2)重点带动式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邓小平于1982年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方式。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第一个重点,是农业。邓小平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都好办。我们必须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马克思曾经说过:“从事加工工业等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人的数目,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的数量。”又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为什么?因为农业是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所需粮食的唯一提供者;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积累资金的重要源泉;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是其他部门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源地。所以,农业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各个部门独立化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哪一年我们的农业丰收,工业和其他部门的稳步发展就有保证,我们的日子就好过;哪一年农业受灾减产,工业、商业以及财政和物价都会因此而紧张。在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还直接关系到九亿农民的生活。因此,在我国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农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重点。


第二个重点,是能源和交通。能源属于基础工业,交通属于基础设施,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能源和交通长期是瓶颈。当前我国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略高于05,铁路总运力只能满足货运需要量的70%左右。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必须集中力量加快能源、交通的发展,把能源、交通放在战略重点的位置上。邓小平指出:“我赞成加强基础工业和农业。基础工业,无非是原材料工业、交通、能源等,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要坚持十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这也是开放,在这方面,胆子要大一些,不会有大的失误。多搞一点电,多搞一点铁路、公路、航运,能办很多事情。”为了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后劲,并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增长,邓小平还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50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因此,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在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要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第三个重点,是教育和科学。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的发展,还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最后都要靠科技和教育。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50年代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后,经济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有益的结论,这就是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但是,不论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教育。


这是因为教育承担着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任务,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伟大使命。所以,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把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


上述的三个战略重点,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能源和交通设施属于第二产业,教育和科学属于第三产业。为了处理好战略重点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既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反映,又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因素。从现在我国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我国各个产业和产业结构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协调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非均衡式发展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992年初,他又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只有通过非均衡式的发展才能实现。从区域来说,邓小平强调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千万不要贻误时机。沿海一些地区要走在全国的前面,率先实现现代化,以便更好地带动全国的现代化。内地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加快发展。国家要尽力支持内地的发展,沿海要带动和帮助内地的发展。邓小平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他说:“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地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三、新“三步走”战略及其实施


1新“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到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已经解决,我国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第二步目标逐步接近实现,第三步目标也渐次临近。但第三步战略目标跨度较长,大约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的难度也大得多。关键的第三步如何走呢?为了更好地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历经十四大、十五大逐渐把邓小平的“三步走”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体化,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十五大报告将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分成了三个小的阶段和步骤,形成了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江泽民在报告中说:“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即201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2021年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步入现代化社会。这新“三步走”是第三步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突出地表现了邓小平“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发展与成熟,高瞻远瞩地为中国的现代化描绘了一幅更具体、更明确、更形象的宏伟绚丽的蓝图。新“三步走”战略增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内容,展示了我国未来的美好前景,构成了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20年、2020年至2050年一幅宏伟的发展战略蓝图。


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又对新“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步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他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对于团结全党、振奋民心,鼓舞斗志、开创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的,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2新“三步走”的具体实施战略


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江泽民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江泽民的指导方针是实现“两个转变”。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的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枠指出,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是要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江泽民曾指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是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具体的发展战略。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我国传统工业化经验和教训的新提炼,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新成果,更是在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透视时代背景和国情特点基础上的新选择。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创造性提出的、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第一,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主要发达国家借助于对殖民地掠夺与剥削进行工业化,而我国的工业化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推进工业化,而我国可以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二,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工业化道路。


我国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与计划经济时期相适应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然不再符合我国发展工业化的要求。如果概括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就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首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由于信息科技是在蒸汽等动力科技和自动化科技之后出现的,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工业化进程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达数十年,而信息化只差十年左右。这样,我国就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抢得时间,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其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这种道路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以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迅速增长;二是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工业化启动之初,遇上了与上述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和增长机会,更应努力避免剥夺资源、牺牲环境的恶果,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走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再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与扩大就业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会带来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渐减少,出现失业率上升的问题。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成本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千方百计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就业。这样既可以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又可以解决社会稳定问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是体现在新的经济形态(三元经济形态)下,以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的增长方式(集约化增长)和新的发展模式(跨越式发展)为途径,以新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为手段,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


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以下特征:发挥市场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