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福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7
|本章字节:8844字
第一,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社会共同富裕为鲜明的价值倾向。
第二,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
第三,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以其对以往旧的政治活动原则和政治运行格局的极大批评勇气,和对新的政治文明构成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其远大发展前景。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总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障,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才能更好地领导广大群众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党要管大事、管大局,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作用。要坚持依法领导、依法行政,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都要有法律依据。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要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一,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就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包含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最基本的层面。相对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三种最基本的形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提出来加以强调,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创新性的提法,使得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党更加成熟的一个标志。
第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我们进行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都是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我们也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从现实性看,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确实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譬如我们在处理国家事务的许多方面还不够民主,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缺少法治等还普遍存在,有的地方甚至相当严重。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相当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正在向建设更加全面的、高水平的、发展均衡的小康社会迈进,在这种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到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受到高度重视,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必将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的意志将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将在法制的轨道上,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所谓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主要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改革那些尚不完善,还存在弊端的具体的政治体制,如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等,而不是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改革。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过去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其本身存在着诸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滥用职权、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各种弊端。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严重侵害着我们党和国家健康的肌体,也严重损害着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逐步革除原有体制的弊端,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一再表明,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旧的经济体制,而且也来自与旧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政治体制。1986年6月,邓小平曾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在企业中实行党政分开,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上实行政企分开;要求对企业实行广泛的民主管理,保障企业有独立的经营权,也才能够发展基层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果并已进入攻坚阶段。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平道路,必须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往往把一个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寄托在一两个人身上,这不仅是不健康的,而且是很危险的。“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内乱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确保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实施,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将社会生活纳入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基本要求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此,邓小平做过多次论述。1986年9月3日,他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同年9月29日在会见外宾时,邓小平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或者叫具体目标,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方面:“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要是实现领导层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是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了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健康、有序、顺利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始终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要放弃或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确保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
第二,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下进行的,必须从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国情出发,而不能照搬其他任何国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