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福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7
|本章字节:7824字
第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立足当代的基础上,要充分吸收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做到古为中用,推陈出新;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整个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加以借鉴,博采众长,做到洋为中用,同时也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毛泽东最先在文化建设的方针中概括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又针对在“左”的思想下自我封闭的教训,特别强调要借鉴和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党的十五大报告根据这一方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中提出,要“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特有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旺盛活力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先进文化的精神和特质。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在文化上不断打开新视野、开拓新境界。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从党和人民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切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开拓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社会主义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的繁荣能够给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繁荣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强调文化繁荣的同时,要注重管理,管理是文化繁荣的有力保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文化建设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和努力,要坚持重在建设,“建设包括管理,管理促进建设”,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推动文化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第四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人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由低向高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即前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们生存的困难,同自然斗争的困难,谈不到有什么自由、全面的发展。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冲破了人身依赖关系,但又陷入了物的依赖关系之中。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劳动者创造了巨额财富,但劳动者自身却被禁锢在社会生产的狭小领域里,生活贫困,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劳动者成了资本增殖的工具,根本谈不上什么全面发展。马克思严肃批评了资本主义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畸形、片面的发展,认为那里的劳动不是自由的劳动,而是异化的劳动,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那里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片面发展的人。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个性与能力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枟共产党宣言枠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枟资本论枠中,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目标,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基础上的,是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创造的统一。
2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一个实在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地得到发展。而人自身的发展又是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从动态发展的过程来看,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推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由于人是社会的主体,从这一意义上说,包括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深化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明确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追求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要着眼于促进人们素质的提高,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建设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来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考察和总结了近代科技对人的发展的深刻影响,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现代科技革命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强国的难得机遇。在我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更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是科学技术存在、发展并得以在实践中运用的基础,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人的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表现为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人的全面素质提高来实现的,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目的就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全面”。因此,必须全面推进在全民族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使全民族范围内的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实施。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文化战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江泽民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创造密不可分。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创造得越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就越能够得到改善,就越能够推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人越得到全面发展,生活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无论是高度发展的政治还是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文化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的。但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就存在着人的畸形发展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反差,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制度里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在促进和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所以,文化建设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步伐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创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不断增进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而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人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人民民主,强调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关心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关注全民素质的提高,以求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