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福明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7
|本章字节:11422字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做到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体制创新;不但要抓经营性文化事业,也要抓公益性文化事业。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强调: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的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总之,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要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机制的创新,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1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维系、协调和推动作用的一种精神力量。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发展的大局来考察,从整个世界的大局来考察,深刻认识提出和实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包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民族优良传统,又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最为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内忧外患的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惊涛骇浪的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有赖于伟大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切切实实,长期不懈地抓紧抓好。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民族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不断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
2培养“四有”公民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文化建设的长期任务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总的要求和目的,从根本上说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人的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培养“四有”公民是根本任务的具体化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四有’。”“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公民的四种素质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文化素质、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多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要求。理想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追求,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自觉运用道德和纪律约束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与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崇高的理想伴随高尚的道德,理想的破灭常常伴随道德的沦丧。纪律是理想和道德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理想、遵循道德的保证。科学文化知识是理想、道德和纪律赖以形成的基础条件。
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也是文化的创造者。邓小平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社会,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素质,是文化建设的特有功能。“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是以物为对象,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获得日益丰硕的物质生活资料,那么,精神文明建设则主要是以人为对象,引导人们自觉地改造和丰富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按“四有”标准动员、激励和教育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坚定信念,克服困难,艰苦创业,团结奋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要为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去。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建设民族精神。
十六大报告在提出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十六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这一论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概括。继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五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目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要求。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法律规范提供制度保证,有道德规范提供精神动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抓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就是使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步构建起日益完善的、反映社会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的、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就是使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依法治国,是通过执行国家法律,以法律的方式,以强制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利。以德治国,则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以自律的方式,自觉地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我们始终要注意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道德传统,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美德和革命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的精神资源。面向新世纪的道德建设,必须在吸取世界优秀思想道德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将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扬光大。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
理想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是人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文明境界。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在现阶段为实现这个共同理想而奋斗,对共产党人来说,也就是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而奋斗。有共同理想,才能有效地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上来。当前,要坚持不懈地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贯彻党中央颁布的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枠,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分清正确与错误、文明与愚昧、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扬好的传统,同时要不断加以改进,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讲假话、空话和大话,不搞形式主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做群众思想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结合起来。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增强我国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当前,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制订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