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超泽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0
|本章字节:9336字
1中美之间安全实力极不对称,“中国威胁论”没有实力基础。虽然美国因为严重的财务赤字和财政悬崖不得已削减军费,但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的国防开支将继续远超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此同时,鉴于美国在全球拥有军事同盟,对美国军事实力的考核应当将其自身和盟国军力结合加以一起审察。2012年,美国同盟国的国防预算之和占全球国防预算开支的77%,即近八成军事力量掌握在美国手中。即使今后美国及其盟国由于经济困难削减军费,这个比重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会一直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之上。中美两军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从航空母舰一项的实力对比上就可以看出。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不受美国先发制人打击的前提下,并不具备对美国本土构成安全威胁的任何动机,美国本土受两洋保护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安全的了。
2中国大战略的立足点在国内,“中国威胁论”没有支撑点。中国的核心利益是本土,包括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以及经济持续发展等。中国的大战略说到底是国内战略,是学者王缉思所说的“家为心所在”;而美国是国际战略,双方不存在根本性的意愿竞争。正如刚卸任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在2010年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挑战美国是天方夜谭,美国“国强必霸”的思维有违中华传统文化,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绝不是中国选项。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中国致力于与美国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愿与美方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一直到永远的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客观理性地判断彼此的战略意图和政策走向,不断增进战略互信,对中美双方都有利。
然而,真实抗衡常常伴随着外交战、口水战进行。虽然中美之间的真正抗衡离现实还很远,但美国与中国的外交战、口水战却早已通过“中国威胁论”越演越烈。围绕着“中国威胁论”,中美之间展开的口水战成为中美外交战的最主要表现内容之一。为此,中国有必要总结反思一下过往中国在反击“中国威胁论”上的经验得失,对中国积极应对接下来逐步升级的中美博弈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套在中国人脖颈上的“中国威胁论”的魔咒必须破除,这是构建中国国际战略环境的必要前提。为了打破被动局面,中国政府须尽快掌控“中国威胁论”的话语权,除了积极向国际社会阐明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之外,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媒体和民意机构宣传的强大功能,主动反击以美国为首的“中国威胁论”的恶意攻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捏造的“中国威胁论”之所以在过去20多年来一再沉渣泛起,是因为中国在“中国威胁”话题上几乎丧失了话语权。为此,中国要舆论先行,建立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在当代西方国家,媒体俨然已经成为继行政、司法、立法之后的“第四权力”,具有无可比拟的话语权优势。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等优势,在国际信息传播活动中牢牢地掌控了话语支配权,他们引领并决定着国际舆论的基本导向。而在这方面,中国则居于绝对劣势地位。
中国要团结和联合国内和海外各种著名媒体力量,根据经济的、军事的、和平统一等方面内容逐一系统地制造话题,做好对外宣传设计,在不同场合努力创造发言机会,夺回支配性话语权,从而有效抑制“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的泛滥。历史上,在中苏关系交恶的时期,中国曾经撰写和发表过著名的“九评”檄文来讨伐苏联修正主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今,中国为什么不能组织中国最权威的专家班底,对美国为首的西方炮制的“中国威胁论”进行系列全面的评述和批判?
总而言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威胁论”,蓄意将中国妖魔化为他们潜在的敌人,意在遏制中国崛起,因此,中国必须积极采用各种策略争夺在这一领域的话语主动权,坚决反制、击破歪曲事实的“中国威胁”论调:
1要强调经济上的所谓“中国威胁”是不存在的。尽管中国的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中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还很低,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量低附加值的廉价商品对西方同类产业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态势,从而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发展,但中国的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却大大降低了全球普通大众的消费支出,“中国制造”对普惠世界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另外,西方国家的生产企业在转移到中国后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这对他们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获取高额利润提供了前提条件。事实上,中国名为“世界工厂”,但出口的大部分商品都由外资企业生产,因此产品的大部分利润都为外企或外商赚取,中国只赚取了极少的加工费。以上种种足以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别国构成威胁不能成立!
2要强调中国军事威胁的不存在。中国历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目前中国非常渴望拥有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但中国近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保障,国家的主权与安宁将无从谈起。最近的伊拉克战争就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教材。当年如果伊拉克真的拥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必然会对美国侵略者的入侵产生威慑作用。“伊战”的教训也给朝鲜、伊朗等一些主权国家敲响了暮鼓晨钟,警示他们:没有强大的军事势力是无法抵御外来入侵的。面对美国及西方的强权高压,这些国家断然说“不”;在核问题上,他们据理力争,态度强硬。中国早已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和承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为了保卫国家领土与主权不受侵犯,绝不会对世界安全构成任何威胁。中国渴望和平,但绝不会屈服于西方霸权主义。中国奉行“和平崛起”国策,但绝不意味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包括国家领土、领海和领空受到侵犯和威胁的时候而坐视!
3向国际明确无误地传导中国核心国家利益究竟是什么,它们分别又是哪些。多年来,中国在向外界、向国际宣传中国自身国家战略核心利益模糊不清,甚至羞羞答答,使得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在国际上都处于不利地位。现在已经到了中国不再需要羞羞答答的时候了。中国要向全世界理直气壮、斩钉截铁地宣告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警告世界上任何一个敢于踩踏中国红线的国家后果是什么,同时让它们清楚,中国说话是算数的,必将言必行,行必果。
4要反其道而行之,针对美国和西方的“中国威胁论”,组织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系统揭露“美国威胁论”,让全世界都认知并深切感同身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威胁论”。美国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占有世界最强大的武力,占有世界最庞大的经济。在这个星球上,说到威胁,最有资格的应该是美国,美国是世界各式各样的麻烦制造者,是世界所有一切乱象之源。事实上,近几十年来,美国制造了多少威胁别国的事端,并不惜动用战争手段对主权国家实行打击和占领!美国干了许多威胁世界和平的勾当,但真正威胁世界和平的美国却没有“美国威胁论”,而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中国却要背负着美国人不断炮制的“中国威胁论”的黑锅。美国人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跟着美国人云亦云。于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个虚无的“中国威胁论”在全球蔓延。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邮报》编辑迈雅塔玛·苏瑞奥迪宁(meidyaamasuryodiningra)最近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猛烈抨击美国,指出美国对亚洲的中心构想,无异于拉拢中国的邻国,对华发动冷战。笔者在此之所以引用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在厘清究竟是“美国威胁”还是“中国威胁”的问题上清楚无误地表达了笔者想说的心声。该文章表示,美国在亚洲的经济目的及其遏制中国的企图都应受到质疑。
“美国只是假惺惺地大谈其民主价值,以促进其在亚洲新兴经济体(如蒙古)的商业利益。美国舆论误导它们的读者,将中国说成是邻国饱受中国的欺凌而投向美国寻求帮助,中国远非国际体系中的负责任大国,云云。对一些更为“恐华”的美国人来说,中国始终在编造假象,一面大谈其和平崛起,一面准备占领整个世界。如美国众议院近日做的那样,将华为等中国跨国企业视作特洛伊木马。
这样的假象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与历史上的诸多崛起大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和美国)不同,中国实际上从未有过武装干涉遥远他国的记录。在过去数世纪的历史上,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中也表明,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之间很少兵戎相见。尽管中国曾与其西方与北方的游牧族群发生多次战争,但与欧洲版图持续甚至剧烈变动的情况不同,朝鲜、日本、越南等中国的邻国却在长达700年的时间里,维持着大致稳定的边界。即使曾出现过中国出兵邻国的情况,例如,中国在16世纪出兵朝鲜抗击日本的侵略,但这未能导致中国在国外驻留军事力量。中国不仅曾作为亚洲的“希腊”向外传播儒家思想,它还是整个贸易、外交网络的中心。中国的经济在亚洲处于中心地位,而海外华商之后也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中国的邻国在经济上,同时也在政治上获益。与欧洲的方式不同,他们并非通过组建同盟寻求权力的平衡。
现今,多灾多难的中国已然和平崛起,同时它的邻国也经历了大转型。亚洲开始返回欧洲入侵之前的样子:在一个庞大的区域中,中国作为中心,各国互相贸易。
“因此,美国若想尝试将一个互相依存的亚洲转变为一个以敌友划界的竞技场,那么这一努力将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5中国要用毛泽东当年描述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团结广大第三世界的国家共同抵御来自世界霸主美国的威胁;要在第二世界里大力解释中国的发展战略,并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构筑“反包围圈”
1面对美国步步紧逼,围堵和遏制中国的包围圈越收越紧,中国已经不能等闲视之,而应该利用自己的战略资源奋起反击。除了在中东、北非联手俄罗斯大打“反霸狙击战”,巩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和深化“金砖国家”战略合作外,中国应把突破美国“重返亚太”的军事围堵的视线放在美国“包围圈”的外围,着力构筑针对美国的“反包围圈”。要让美国及其盟国处于中国战略包抄之中,届时美国将不敢轻举妄动。
近年来,中国高层外事互访密集和一些在中国周边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合,似乎透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信息:
湄公河枪杀事件。2011年10月5日,“华平号”和“玉兴8号”两艘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遇袭。“华平号”上的6名中国船员和“玉兴8号”上的7名中国船员,共13人全部遇难。此后,在中国公安部的倡导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指挥部”,在中国设立指挥部,在老挝、缅甸、泰国分设联络点,组织协调各方行动。11月下旬,旨在细化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工作的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部长级会议举行,会议决定自12月中旬开始,四国在湄公河开展联合巡逻执法,并于12月15日之前在中国香港举行四国联合巡逻执法首航仪式,确保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召开前恢复通航。湄公河枪杀事件是一件偶然的事件,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借这一事件的契机,为中国建立东南亚共同防务机制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同时,它也成为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围堵中成功打入东南亚的一个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