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博尔赫斯(4)

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9:34

|

本章字节:5600字

博尔赫斯的许多恋人可以在他的和诗歌的献辞中找到:埃斯特拉坎多、海蒂朗奇(haydéenge)、玛丽娅伊瑟尔瓦兹奎斯(mariaeshervzquez)、乌瑞克冯库尔曼(ulrikevonkuhlma


)、西尔维亚布尔里奇(silvinabullrich)、贝雅特丽齐比比罗尼韦伯斯特德布尔里奇(beairzbibiloniwebserdebullrich)、莎拉戴尔德莫里罗胡里耶(saradiehl


demorenohueyo)、玛格特古尔埃罗(margoguerrero)、西西利亚英吉利罗斯(ceciliaingenieros)——“其人各异,”比奥伊说,“无法替代。”一天傍晚,就着多拉餐馆通常没什么颜色的意大利面,他告诉我他以文学的信念相信他所谓的“女性的神秘和男性的英雄命运”。他感到无力在纸上再创那种神秘:他的短篇里的少数女性于情节而言都只是小点缀,并非是有自己权力的人物形象,除了那个报仇的爱玛朱恩斯,这个人物的主题是由一个女人西西利亚英吉利罗斯提供给他的。《决斗》(heduel)(这篇受到亨利詹姆斯的启发)里相互竞争的两个女艺术家除了名字以外是无性别的,《老夫人》(heelderlydy)中的那个老女人也如此。《第三者》(heinruder)中被分享的女人比一个东西好不了多少,作为情敌的兄弟俩杀了她是为了保证对彼此的忠诚。博尔赫斯里最奇怪的女性乌尔里卡在同名中与其说是个女人不如说是个幽灵:她身为一名年轻的挪威学生,甘愿献身年老的哥伦比亚教授哈维尔奥塔罗拉。她称他为古尔希德,而他也唤她布伦希尔特。


开始时她很主动,后来变得十分冷淡,奥塔罗拉对她说:“布伦希尔特,你走路的样子好像希望我们中间有一把剑。”结局如下:“我们中间没有剑。时间像沙漏里的沙子那样流逝。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乌尔里卡肉体的形象。”


相反,博尔赫斯笔下的男性以坚忍的决心完成了他们的英雄命运,他们几乎从不知道自己是否已取得了成就,少数时候意识到自己的失败。《环形废墟》(hecircurruins)里做梦的魔术师意识到自己也是别人的梦,勤劳的家亨伯特奎恩承认自己的作品“不属于艺术,只是属于艺术史”,超自然侦探埃里克朗若特主动走向死亡,无可救药的纳粹奥托迪奥特利克林德自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墓志铭:“让天堂永存,即使我们身处地狱”,牛首人身的囚徒米诺斯在迷宫里耐心地等待他的赎身者来杀他,剧作家加得莫拉迪克因上帝的神迹可以在死前完成一部剧作,《南方》(hesouh)里久坐的胡安达尔曼突然得到一个如史诗般的死亡机会完结自己沉寂的生命——博尔赫斯感到自己多多少少分享着这些男性的命运。


“柏拉图喜爱所有的男性,他是不快乐的……”这是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一场讲演的开头。我想博尔赫斯感到这是难以逃避的真理。博尔赫斯希望一种简单、不复杂的关系;命运分配给他的却是如同亨利詹姆斯编织的种种纠缠,尽管博尔赫斯钦佩詹姆斯的论点,有时却也感到在精神上过于回旋。他最后一次试图与玛丽亚柯达玛(mariakodama)结婚,这发生在1986年4月26日,离他去世不到两个月,在巴拉圭的一个小镇由镇长颁发了缺席结婚证明。我可以明言,因为手续里谜团众多,而且博尔赫斯与埃尔萨的婚约从未解除,与玛丽亚结婚他也许犯下了重婚罪。


玛丽亚是他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学课上的学生,60年代开始陪同他四处旅行。她与博尔赫斯的婚姻令大多数人吃惊,而许多人犹为愤怒,感觉到她故意把这位老人与他的朋友们分离开。事实上,博尔赫斯的朋友们对他爱恋的任何人都充满嫉妒,而博尔赫斯以耶和华般的任性纵容这种妒意勃发。如今,八十多岁的博尔赫斯在玛丽亚的看护下不再到比奥伊家用餐,也不再与许多老朋友见面:所有这些都被归罪于玛丽亚,而不论博尔赫斯本人性情的多变。没有人想起多年来博尔赫斯常常从诗歌的献辞里划掉一个名字,而后以孩子气的情感变化用最新的人取而代之:新的替换也归因于玛丽亚。即使他在日内瓦而不是永恒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也被归因于玛丽亚的嫉妒。在他去世前一两天博尔赫斯从日内瓦打电话给比奥伊。比奥伊说他听上去十分哀伤。“你在日内瓦干什么?回家吧。”比奥伊说。“我不行,”博尔赫斯答道,“不管怎么说,任何地方对死亡而言都够好了。”比奥伊说尽管他们友谊深厚,但作为一个作家他也不愿碰触这道界线。但也有一些人——比如,博尔赫斯在加利玛出版社的编辑赫克多比安西奥蒂(hécorbiancioi)和科塔萨尔的遗孀欧若拉伯纳德(aurorabernrdez)——把玛丽亚视作忠诚热心的伴侣。


据他们讲,博尔赫斯最终总算遇见了他强硬、嫉妒、遥远、保护的比阿特丽斯。博尔赫斯曾对比安西奥蒂说:“我将要死于肝癌,我想在日本度过最后的日子。但我不会说日语,或只能说些单词,我想说着话死去。”从日内瓦,他让比安西奥蒂带给他作品中从没提到过的书籍:莫里哀(molière)的喜剧、拉马丁(marine)的诗、古尔蒙(gourmon)的作品。


比安西奥蒂意识到这些是博尔赫斯青年时代在日内瓦读过的书。他选择的最后一本书是诺瓦利斯(novalis)的《亨利希冯奥夫特丁根》(heinrichvonoferdingen),他让德国护士在那漫长、痛苦的等待中一直念给他听。他去世前一天,比安西奥蒂去看他,整个晚上就坐在他床边,握着他的苍老的手直至凌晨。博尔赫斯去世于1986年6月14日。十年后,为了纪念他,我再一次读起《阿莱夫》,疑惑在博尔赫斯的作品里的何处我会碰见关于这个无所不包的地方的主意——在《阿莱夫》关于阿莱夫的两个早期来源也许是:1)圣本尼迪克特(sbenedic)在死前(公元547年)不久从祈祷中抬起头,在窗外的黑暗中看见“整个世界都聚集成一道阳光,来到他眼前。”(f林德塞[lindsay],《圣本尼迪克特,他的生活和工作》[sbenedic,hislifeandwork],伦敦,1949)。2)在18世纪晚期纳曼拉比(rabbinachman)的故事里,描绘过一张地图,上面显示着“所有时代的世界、发生过的一切、国家、城市、个人的命运、所有通向今世的通道和通向远方世界的隐藏路径。它们排列在那儿,仿佛世界刚被创造、从彼时开始发展以及直至如今的样子。”(马丁布伯[marinbuber],《纳曼拉比的故事》(healesofrabbinachman),莫里斯弗莱德曼[mauricefriedman]译,纽约:亚文出版社,19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