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修心

作者:一路开花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9:38

|

本章字节:2394字

在《大学》一书中,开篇“经文”便提出了儒家学派的教育宗旨及目标:修身,治国,平天下。


以此来说,修身便是行事的根本了。可不然,在后文中,曾子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也就是说,想要做到修身这一根本,还是有很多先决条件的。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端正内心,又须使自己意念真诚;欲让自己意念真诚,得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又必须摒除本身被物欲的蒙蔽。


由此看来,修身的先决不但未曾脱离世俗,还与世俗紧密联系,无法分割。一切私心物欲,红尘诱惑,不都与我们一起,在这个滚滚凡俗之内吗?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我每日多次自省,为旁人办事不够尽心吗?与朋友交往不够诚实互信吗?先生所传之业不够熟练运用吗?此句之意,全然为了强调,修身者自己本身的醒悟是多么重要。


可往往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年少之时,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不曾为诸事付诸努力,反倒觉得自己是栋梁之才。掩面沉思,“知识可改变命运”这句话怕是从初随先生那天便心生铭记了。之后,时时叨念,用以自慰。可细细想来,同侪之士,谁不懂此理?但真用知识来改变自己命运之人,又有数几?


中年之时,血气方刚,腹中才华已稍有形貌,人生过半,悲喜交加。不为前程盘算,反为后日担忧。事成之人,日日奔波劳苦,面若风尘,无暇寻思。事馁之士,终日为家眷衣食所迫,言行皆不由衷。


老来之时,繁华褪尽,铅华渐逝。喜感人生多变,为后辈献策奉言,无奈后人若他年少之时,不听不信,不学不温。由此,日夜寡欢,惧恐时日无多。


《论语》中有此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想,此句之意,大多人是娴熟不过:别人不了解自己内在的才能,自己也不会因此抱怨不悦,这不就是君子吗?


如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自己仅有半分文才,遇人交谈,巴不得倾囊抖出,刨根挖底,死缠烂扯,大有天下才共十斗,李白一斗,杜甫一斗,我独占八斗之势。


修身之根,在于修心。


如何修心,在战国之时,我国的大哲学家杨朱便已提出。《淮南子·汜范论》中有载:“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全力留住纯真,恬淡的自我,不因外界因素而去改变它,让自己心身受累。


在越发混沌的俗世中,我们越发不懂得保真,不懂得自省。结果,一切物欲皆能诱惑我们,皆能让我们委屈神形,为一时之利,丢失本性。


佛家有云:“渡人先渡己。”倘若自己本身都不知处于何地,受何物受累,如何引导后人走向光明坦道?面对一切让生命瞬时黯然的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