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回首望云中——宋与辽(4)

作者:吴蔚

|

类型:古代·奇缘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55

|

本章字节:16080字

开宝七年(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打算出兵攻打南唐,因师出无名,便派李穆出使江南,召李煜入朝。李穆到南唐后,宣读圣旨,李煜准备入朝,但为大臣陈乔和张洎所阻,李煜遂称病不朝,李穆对李煜说:“入不入朝,你要慎重考虑。朝廷兵精甲锐,物力雄富,恐怕江南不是对手,望国主不要后悔。”李煜的弟弟李从善之前出使宋朝,一直被扣在汴梁。李煜生怕自投罗网,始终不肯定答应。赵匡胤终于有了出兵借口,随即以曹彬、潘美为大将,率兵十万伐江南。


曹彬自荆南领战舰东下,潘美在采石架浮桥渡江,浮桥三日而成,和樊若水所测量的不差尺寸,步兵渡江,如履平地。宋军进至秦淮,江南水陆兵十万列阵于金陵城下。宋军涉水强渡,江南兵大败。


李煜整日在后宫与僧徒道士谈经,不问政事。一天,他外出巡城,见宋军满野,这才大惊失色,求和不成,急调驻守上江的朱令□入援金陵,江南兵在皖口与宋军交战,朱令□兵败投火死。曹彬准备攻金陵,但忽然称病不视事,诸将都来问候。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所能治好的,只须诸位诚心起誓,破城之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自然好了。”诸将许诺,焚香为誓。宋军攻入金陵,秩序井然。曹彬这样约束将士,是因为出征前赵匡胤已下有命令,保护金陵城和江南财富。


曹彬为人稳健谨慎。下江南前,赵匡胤对曹彬说:“等打败李煜,就让你做宰相。”副帅潘美预先祝贺曹彬。曹彬说:“这次出征依仗的是天威,完全要遵照皇帝的妙计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潘美很惊讶,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回答说:“别忘了,太原(指北汉政权)还没有平定。”等到平定了江南,得胜回朝,赵匡胤果然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宰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被收服,姑且等一下吧。”潘美当时也在场,很佩服曹彬的预见,就看着曹彬暗笑。赵匡胤发现了潘美的异样,追问原因。潘美不敢隐瞒,将之前曹彬的话据实回答。赵匡胤大笑,赐给曹彬二十万钱。一直到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为了笼络旧臣,才加曹彬为同平章事(宰相)。


李煜奉表出降后,曹彬倒也以礼相待,将他和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押解北上汴京。至此,南唐灭亡,共传三主,历三十九年。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巨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写罢降表后,随即感慨地写下这首沉痛的《破阵子》。这首词曾经在后世引起莫大的非议,大多数人认为李煜拜辞祖庙、北上而为俘虏,理应对着祖宗碑位痛哭流涕,愧对列祖列宗,愧对江南锦绣,愧对南唐百姓,而李煜却是“垂泪对宫娥”。对于感性的李煜而言,他唯一的不幸并非亡国,而是生在了帝王家。


开宝九年元宵节刚过,李煜到达汴京,穿着白衣,到明德楼拜见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没有加害,封他违命侯,挂名担任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煜有自己的宅第,但有人把守,不能随意出入,不能与外人交往,实际上仍然不过是个比较体面的囚徒。


李煜被封违命侯后,成天长吁短叹,过着凄寂不堪的日子。好在身边还有小周后相伴,总算给他绝望的生活平添了一丝温暖和安慰。就在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万岁殿崩驾,留下千古的“斧声烛影”之谜。赵匡胤弟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除去李煜违命侯的封号,改封为陇西郡公。


然而,宋太宗赵光义表面上优待李煜,实际上却在打美貌的小周后的主意,不断以皇后的名义召小周后进宫。宋人王铚《默记》引龙衮《江南录录》:“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多宛转避之。”明人沈德符《野获编》又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曰: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对妻子的境遇,身为丈夫的李煜除了落泪、任凭小周后泣骂外,别无反应。


也许霸占了别人的妻子多少有些心虚,宋太宗赵光义总担心李煜会有什么不满之词,不断派人监视、打探他的一言一行。南唐旧臣徐铉后来在宋朝当官,宋太宗便宣召徐铉进见,问他道:“你最近可曾见到李煜?”徐铉知道宋朝皇帝明令禁止李煜与外人往来,立即惶恐地答道:“没有陛下旨意,微臣安敢私自见他?”宋太宗于是说:“我对你是信得过的,你尽管去见他。若有人问起,就说是我恩准的好了。”徐铉本就难忘旧主,当下欢喜地去见李煜。


这次会见,双方都不知说什么好。此时,昔日的君已经是行动不得自由的阶下囚,旧日的臣则在效忠对君有灭国之恨的大仇人,当此情形,又还能说些什么呢。然而李煜见到故臣,心情激动,居然一改往日的谨小慎微,长叹一声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徐铉知道利害,没有敢接话。后来宋太宗问及谈话内容,徐铉不敢隐瞒,据实报告了李煜说的话。宋太宗听了,心中动了杀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初七,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他感慨中填了一阕感旧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表达了悲哀无奈的心境,以及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这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就在七夕的晚上,李煜因为心情郁闷,填完《虞美人》后,就将它交给歌妓演唱,他自己也击节相和,不知不觉已经泪满衣襟。宋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认为李煜是故意借词发泄心中的不满,当晚就派使者给李煜送去了牵机药。牵机药是一种剧毒药,吃下去后,人的头部向前抽搐,最后与足部佝偻相接而死,状似牵机。李煜在使者的监督下被迫服药后,在极度的痛苦中悲惨地死去。


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死后赠太师,追封吴王。不久,悲痛欲绝的小周后也追随李煜而去。清人袁枚曾引用《南唐杂咏》中的话评价李煜说:“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正所谓“不幸亡故国,有幸成词宗”。


吴越与南唐一样,竭力向宋朝表示恭顺以求自保。吴越由钱镠建立,国都在杭州。钱镠当国王以后,经常回故乡,但他的父亲钱宽总是逃避不见。钱镠问其缘故,父亲说:“你现在当国王,三面受敌(北、西有吴,南有闽),与人争利,怕祸及我家,所以不愿见你面。”钱镠涕泣受教。之后,钱镠小心谨慎,力求自保。他很少安睡,用小圆木作枕,熟睡中头一动便落枕觉醒,他称为“警枕”。又在寝室中置粉盘,想起事情即写在粉盘上。令侍女通夜等候,外面有人报告,立即唤醒他。


钱镠死后,以后当国王的依次是钱元□、钱弘佐、钱□。宋伐南唐,令吴越出兵助攻,吴越不敢不从。李煜写信给钱□说:“今天没有我,明天岂能还有你?早晚你也是汴梁一布衣罢了。”钱□畏惧宋朝,不但将信交给了宋朝,还助宋朝攻打南唐的常州。南唐灭亡后,赵匡胤命钱□到开封朝见,钱□生怕给宋朝出兵的借口,不敢不去,勉强带着妻儿入朝。赵匡胤却对他大加款待,赏赐丰厚,不但允许他佩剑上殿,还命晋王赵光义与其以兄弟之礼相见,两月后放他回国。临行前,赵匡胤送了一个黄包袱给钱□,交待钱□到家后再看。钱□回到杭州后,打开包袱一看,里面并非金银珠宝,而是宋朝群臣请求扣留钱□的奏折。钱□既感激又恐惧,从此对宋朝唯命是从,完全屈服在宋朝的统治之下。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个钱□,修建了著名的雷峰塔,只是为了庆贺宠妃黄氏得子,因而又名“黄妃塔”,后来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至此,赵匡胤先后灭掉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虽然天下已呈一统之势,但赵匡胤似乎并不开心,宦官王继恩发现皇帝常常不由自主地凝视北方,脸有不郁之色。他知道,皇帝有一块心头病,这便是燕云十六州了。


此时,宋朝群臣为了庆贺平定南方的胜利,联名上表,要给赵匡胤加尊号“一统太平”,不料赵匡胤却说:“燕、晋还没有收复,怎么称得上是一统太平呢?”念念不忘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他开始雄心勃勃地和辽国契丹展开斗争,计划收复北方的失地,以争取扩大统一的规模。


这时候的局面,已经与宋朝立国之初大不相同。经过多年统一中原的内战,宋军已成疲惫之师。而北方的辽国早已经休生养息,再次坐大一方。更关键的是,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以文制武、削弱武将成为宋朝的国策,军队的战斗力大为削弱。


其实在赵匡胤心中,也对北伐契丹并无把握。他的偶像后周世宗柴荣如此雄才大略,却仅仅收复瀛、莫二州,在攻取幽州时,突然病重,英年早逝。实际上,自乾德二年(964年)起,赵匡胤已经开始了北伐的步伐,命大将李继勋等人率步骑万余人攻打北汉重镇辽州(今山西左权),李继勋先打败了前来救援的太原将领郝贵超。辽州刺史杜延韬见大势已去,便出城投降。北汉不甘心放弃辽州,向辽国借契丹步骑共六万人来夺取辽州。李继勋等出战,大破契丹军。这是北伐的一次大胜利,极大地满足了赵匡胤的虚荣心。因而自开宝元年(968年)开始,他明显加快了北伐的步伐,首先要对付的自然是夹在宋朝和辽国之间的北汉,但之后并不顺利。宋军曾大败北汉名将刘继业(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杨令公杨业)于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刘继业退守汾河桥,宋军苦战后夺取了汾河桥,直抵太原城下。刘继业经过苦战,击退了宋军。后辽国援兵赶到,宋军不能取胜,被迫退兵。


开宝二年(969年),北汉政权内部发生内讧,赵匡胤迫不及待地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围攻太原三个月不下,战斗异常激烈。而辽国此时刚好也发生了内讧,辽穆宗被杀,辽景宗即位,忙于安定局面,无法派出大规模的援军南下援助北汉,而小规模的援军均被宋军击败。但北汉仗着城池苦苦支撑,竟然抵挡住了宋军的猛烈进攻。时间转瞬进入夏季,宋军水土不服,多生痢疾,而契丹援兵再次赶到,宋军不得不退兵。


史料对这次皇帝亲征北伐的记载极少,正史大都采取回避态度,《续资治通鉴》中仅提到“相、赵、深三州丁夫死太原城下者三百三十四人,诏复其家三年”一句,由此可见宋军此次的战绩相当说不出口。正是基于某种担心,赵匡胤统一南方后,没有立即挥师北上,而是下令在开封附近广植树木,以此应对契丹铁骑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至的威胁。


甚至,帝国的皇帝还想到用一种更为消极的方法来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是靠武力,而是靠金钱。为此,赵匡胤大力宣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此博民富,并在内府库专门设了一个“封桩库”,相当于一个专款专用的小金库,还说:“俟满五百万缗,当向契丹赎燕蓟。”打算等到小金库的钱积累够一定数量了,就用这些金钱去赎回燕云十六州的失地。赵匡胤又曾向左右说:“我以二十四绢购一契丹人首。其精兵不过十万人止费二百万绢,则敌尽矣。”


如此坦率地用金钱私利来衡量军国大事,为中国封建君主中所罕见。这就是堂堂宋朝开国皇帝的雄心,也由此缔造了一个富足天下的王朝,但却仅仅是富,谈不上强,原因就在于宋朝重内轻外的根本。由此,一百五十年后,女真人的铁骑轻而易举地冲过了赵匡胤所种的树林,直入开封,就不应该令我们感到十分惊讶了。


开宝九年(976年)八月,赵匡胤再次将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提上日程。这一次,几乎是倾举国兵力,派出大将党进、潘美、杨光美等分五路攻北汉太原,如此规模,昭显了赵匡胤的势在必得之心。党进等依照赵匡胤事先的部署前进,连败北汉军,进逼太原城下。


九月,党进在太原城下大败北汉兵。太原城在宋军的攻势下,已经岌岌可危,辽国立即派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尔率兵赶来救援。


就在宋辽两军僵持的关键时刻,赵匡胤在可疑的“斧声烛影”中离奇死去,最终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时年仅五十岁。他生前大力抑制武将、收回兵权,却想不到祸起萧墙,皇位随即落入弟弟赵光义之手。十月,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后,随即下令北伐的宋军回师。


中国历史上的其他王朝一概“抑商”,唯独宋朝例外。正如赵匡胤生前所期待的那样,由他一手开创的帝国金帛积累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朝代,真真正正称得上富得流油。其最鼎盛之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六百余万贯(宋神宗熙宁六年),而明朝总共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总铸钱量也仅一千万贯。不仅如此,由于宋朝铜钱信用极佳,被大量走私到东南亚和西亚,而当时的朝鲜和日本也一度停用自己国家的通货,改用宋朝铜钱。


燕云十六州始终是赵匡胤不能释怀的梦想,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靠武力收复抑或金钱蚕食燕云十六州的梦想,终宋一世都未能完成。不仅如此,就连他起身发家的陈桥驿,也在后世落入金人之手。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不呜咽。


——宋·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十二月,宋孝宗赵眘(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直系后人,宋太宗赵光义兄终弟及后,宋孝宗之前的宋朝皇帝均为赵光义后人)派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为正、副使,到金国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日),到达汴梁(即开封,当时已经成为金人的南京)时,金人在上源驿设宴招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奠定宋朝开国基业的发祥地,在“靖康之变”后即沦为金人的天下,上源驿作为“迎饯之所”竟然也被金人沿袭,专门在此地接待南宋使者。江山依旧,驿站依然,却已经是物是人非,韩元吉触景生情,格外感慨,挥笔写下了这首凄婉悲怆的《好事近》,其中饱藏最复杂的心理,以及最深沉的隐痛。


2韩延徽的传奇人生


唐朝末年,风云动荡,各藩镇割据称雄,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攻伐,混战不已,中原处处烽火汹汹,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占据河北的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也是参与争霸的藩镇之一。唐朝灭亡后,刘守光更是不顾部属的反对,在幽州(今北京)称帝,国号大燕。


然而,称帝并没有给刘守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树大招风,成为众割据势力联合起来攻击的首要目标。刘守光一再被占据山西的晋王李存勖(923年称帝为后唐庄宗)打败后,势力日益穷困,竟然异想天开地想得到北方契丹骑兵的帮助。


公元911年,刘守光派部下一名参军正式出使契丹,想与当时的契丹国主耶律阿保机结盟。这名参军就是下面即将讲述的历史传奇人物韩延徽。


这时候的韩延徽,年纪轻轻,默默无闻,没有一丁点儿名气。在中原的大动荡背景下,就是刘守光本人,虽然名义上是个自封的皇帝,但与当时声名如日中天的后梁太祖朱温(907年称帝)和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等枭雄相比,也只是个小人物。至于韩延徽,作为刘守光的幕僚,更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谁也不曾想到,就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后来见证并参与了契丹历史上诸多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包括辽国的建国以及前面一再提到的燕云十六州的割让。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契丹是一个显赫而神秘的民族,它一度雄跨长城内外,如雄鹰一般搏击长空,声动中外。据说当年哥伦布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他仰慕已久的契丹,而新大陆的发现不过是他寻访契丹的副产品。在一些国家的语言如俄文中,至今仍然称呼中国为“契丹”(kian)。仅此二点,便可以看到契丹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


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有一个年青男子骑着白马从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一个年轻女子骑着青牛从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人在途中相遇后一见钟情,结为夫妻,生下了八个儿子,由此成为八个部落,经历了生生不息的繁衍,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这当然只是传说,实际上,契丹原来是东胡后裔鲜卑的一支。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始于公元389年,契丹族被拓跋魏打败后,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游牧于湟河以南、土河以北地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苏颂《契丹帐》),傍水草而居,以畜牧、狩猎谋生。后来,契丹渐渐发展成为八个部落。八个部落各有酋长,称为“大人”,八部大人再推选一名首领,称“八部长”,可以号令八部,但以三年为一任,不得争夺,颇有民主选举之风。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契丹各部为了生存,不得不走向联合,于唐朝初年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的北方草原上,突厥称雄一时,而东方则是更加强大的唐朝。契丹酋长为了生存,不得不根据形势,辗转依附于唐朝和突厥之间。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契丹别部酋长孙敖曹内附唐朝,唐朝廷授其为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后来又授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封永乐县公。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首领大贺摩会摆脱了突厥人的控制,率部属投降唐朝。突厥颉利可汗十分生气,提出要以叛逃唐朝的梁师都交换大贺摩会,但却被唐太宗李世民严词拒绝。在这位“天可汗”心中,已经完全将契丹视为自己的子民。这是一个天朝大国的包容、大气与自信。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契丹酋长窟哥主动率部属前来内附唐朝。窟哥当时实际上统率契丹八部的大贺氏联盟,他的内附意义重大,唐朝廷特意设置了松漠都督府,授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松漠都督府都督,负责掌管契丹各部事宜,并赐姓李,以示尊荣。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之时,中国军功盛极一时,唐朝国威远播四方,“西北诸蕃,咸请上(指唐太宗)尊号为天可汗”(《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可汗”称号的来历。李世民雄才大略,在内外关系的处理上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干,是历史上罕见的打江山和守江山均表现突出的皇帝,诸蕃对他是真正地心悦诚服。


到了李世民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时,情况便大不相同。尤其是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擅权后,大肆铲除异己臣僚和唐宗室诸王,引来诸多不满,边境诸蕃攻扰与日俱增。性格强硬的武则天自恃强大,单纯依靠武力征服,连年派大军出征,使得局面进一步恶化。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契丹窟哥病死,继任松漠都督的阿卜固率契丹诸部与奚族连兵叛唐,不久兵败,阿卜固被执送东都洛阳。唐高宗李治任命窟哥之孙李枯草离为左卫将军、弹汗州刺史,封归顺郡王;另一个孙子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统率契丹八部。


但这种和平并没有维持很久。唐高宗李治死后不久,武则天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就在武则天当政时,契丹与唐朝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当时的松漠都督为窟哥的孙子李尽忠,归诚州刺史为孙敖曹曾孙孙万荣,二人都居住在营州(治龙城,今辽宁朝阳)城旁,还是姻亲关系,李尽忠娶了孙万荣的妹妹。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发生了大面积的饥荒,广大百姓生活无着,贫苦无依,李尽忠和孙敖曹不得不向营州都督赵文翙求助。赵文翙刚愎自用,自恃是唐朝官吏,不但不加赈给,而且视两位酋长如奴仆,大肆辱骂,由此惹恼了了二人,干脆拔刀杀了赵文翙,占据营州,起兵反唐。当时契丹各部不堪忍受唐朝廷官员的欺压,纷纷赶来投奔李尽忠,短短十日内就发展到数万兵马,声势浩大。李尽忠自称为“无上可汗”,这也是契丹首领首次称“可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