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蔚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8 04:03
|本章字节:16718字
元军攻下襄阳后,忽必烈召阿术等还朝。阿术建议,宋朝正虚弱,应乘势进攻,现在不灭宋,时不再来。于是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元兵二十万,由左丞相伯颜统领。伯颜生长于伊儿汗国,因入朝奏事,被元世祖留用。此伯颜并非元顺帝时主张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之伯颜。伯颜、阿术领一军,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史天泽也是军中统帅,但在进军途中病死。右丞相博罗欢以及阿答海、刘整、塔出、董文炳领另一军,自东道取扬州,以刘整为先锋。
咸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阿术军自汉水渡江,宋将夏贵战败逃跑,鄂州都统程鹏飞投降。伯颜留阿里海涯以四万兵守鄂州,自领大军东下,直指临安。
鄂州失守后,群臣纷纷上书,要求贾似道亲自出兵抗元,贾似道迫于朝野的压力,被迫同意亲征。他率领诸路精兵十三万,还有大批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的船只,甚至带着妻妾,轴舻衔接,绵延百余里。时任淮西安抚制置使的夏贵见过贾似道后,不谈抗敌大计,却从袖中取出一张字条交给贾似道。上面竟然写着:“宋历三百二十年。”此时,宋朝历时已近三百二十年,夏贵的意思是暗示宋朝国势已尽。贾似道心照不宣,竟然点头默许。
贾似道出兵时,曾经被他骂为“瞎贼”的汪立信受命为江淮招讨使,遇见了贾似道。贾似道说:“端明,端明(汪立信授端明殿学士),不用公言,以至于此。”汪立信说:“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还说:“今江南无寸土干净,我去寻一片赵家土地上死,但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后见宋朝将亡,自杀殉国。
元军一路势如破竹,黄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将望风而降。宋将范文虎也在安庆不战而降,并随伯颜入寇临安。
贾似道率领的宋军最终与元军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今安徽芜湖)遭遇,与另外两路宋军孙虎臣军和夏贵军共同迎击元军。尽管宋军有绝对的优势兵力,贾似道一看到军情严重,又打算故伎重演,向元军统帅伯颜送去荔枝、黄柑,请求输币称臣,被元军拒绝。贾似道立即命人暗中预备快船,做好了逃走的准备。战争一开始,孙虎臣军首先溃败,孙虎臣本人带着小妾逃跑。另一路宋军夏贵不战而退。贾似道闻讯后惊惶失措,立即鸣锣退兵。元军乘胜追击下,宋军大溃,被杀死、溺死者不可胜计,水面都被鲜血染红,军资器械及督府图籍符印尽为元军所获。这一战中,南宋水陆主力几乎丧失殆尽。
贾似道当时被宋度宗尊为“师臣”,群臣视其为“周公”,却如此不堪一击,时人因而嘲讽道:“丁家洲上一声锣,惊走当年贾八哥。寄语满朝谀佞者,周公今变作周婆。”
贾似道的败退影响极坏,镇江、宁国、隆兴、江阴等地宋将弃城逃跑。太平、和州、无为的守将相继投降。宋朝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赵□逃跑,建康降元。江淮招讨使汪立信退至高邮,自杀殉国。元军陷饶州,知州唐震、前宰相江万里不屈自杀。
贾似道兵败误国,朝野震动,群情激愤。而贾似道竟然还上书给太后谢道清,请朝廷立即迁都,由此招来更大的民愤。好投机的宰相陈宜中趁机上书,请斩贾似道以谢天下。谢道清考虑到贾似道是贾贵妃的胞弟,又是台州同乡,只将贾似道罢官放逐,贬往婺州(今浙江金华)居住。但婺州人痛恨贾似道,将他驱逐,于是又改贬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宗室福王赵与芮早痛恨贾似道擅权误国,暗中招募公差,要在半路杀死贾似道。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郑虎臣因父亲曾被贾似道诬陷发配,一直想要报仇,便欣然应命监送。贾似道前往贬所时,随行还带着侍妾有数十人,但都被郑虎臣设法赶走。一路上,郑虎臣不断羞辱贾似道,将贾似道所坐的桥子的桥盖除去,让其暴晒在太阳下。到了福建漳州木棉庵,郑虎臣让贾似道自杀以谢天下。贾似道说:“太皇太后许我不死,有诏即死。”郑虎臣随即将贾似道拖到厕所中杀死。但郑虎臣也随即被宰相陈宜中派人捕杀。
元军乘势长驱东下后,南宋各地官吏大都丢印弃城,望风而逃。谢道清与右相陈宜中主持朝政,毫无备御良策。德祐元年(1275年)十一月初,元参政阿剌罕率领十万步骑,自建康(今江苏南京)出兵南行,败漂阳宋军,攻克广德,兵锋直指独松关(今浙江安吉东南独松岭)。
独松关的得名,据清同治《安吉县志》记载:“相传松皆一管两毛,惟此处松一管一毛,故名独松。今验之犹然。”明代家施耐庵在其名著《水浒传》中对独松关的面貌作过详细介绍:“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株大松树,高可数十余丈,望得诸处皆见。关下尽是丛丛杂杂的松树。”而宋江与方腊在独松关的一场大战,更是打得惨烈异常,卢俊义连攻数日不下,还折损了双枪董平、没羽箭张清、小霸王周通等梁山好汉。最后还是孙新、顾大嫂扮成逃生难民,发现了关后有一条小路,这才能“智取独松关”。
宋江与方腊起义是北宋宋徽宗时代的事,北宋灭亡后,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独松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了出来。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大举南下,兵至独松岭下,金军统帅金兀术(名完颜宗弼,金太祖第四子)见独松关地形险要,无人把守,不由失声大笑说:“南朝无人,此地若遣数百甲兵守候,吾岂能插翅飞渡哉!”由此可见独松关关隘要地之位置。但是金兀术没有料到的是,宋将岳飞早已经在此地布下伏兵,金军仓促应战,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至今,独松关尚有“后寨”、“大败地”、“穆王城”,“岳征坞”、“营盘山”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
金军溃退后,宋高宗认识到独松岭的重要,为了拱卫京师,便下令在独松岭垒石为关,关南五公里处,左有百丈关(位于百丈岭上),右有幽岭关(位于幽岭上),合称为“独松三关”。关上建有兵营、立有弓箭房,关门就在驿道上,独松关因而成为著名的雄关险道。独松关东南至溪口为溪径谷地,长二十公里。溪口踞通道谷口,谓三关要路。独松关东西有高山幽涧,南北有狭谷相通,为临安经广德通建康之咽喉要地。此后,独松关号称“京畿门户”,成为南宋京师的西北大门。
而在独松关建关一百四十五年后,元军再次挥兵南侵,直逼独松关下。当时守卫独松关的是宋将张濡,以浙西安抚司参议官的身份,领有精兵数千,扼守于此。张濡,字子含,一字泽民,号松窗,南宋初年著名大将张俊的四世孙,张濡的孙子张炎便是著名的遗民词人。
就在八个月前,元世祖忽必烈派遣礼部尚书廉希贤、工部侍郎严忠范、秘书丞柴紫芝为国信使,持国书赴临安,劝南宋投降。出发前,廉希贤曾请求派重兵护送,元将巴延说:“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反致疑耳。”(《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一》)不同意派兵护送。但廉希贤坚决要求,巴延便给了他五百兵。这一拨人马要到临安,必须经过独松关。结果到达独松关时,守关的宋军不知道对方是使者,贸然出兵袭击,严忠范当场被杀死,廉希贤也被张濡的部下砍伤。
在这场本来不该发生的纠纷中,张濡的态度应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知对方使者身份的托词也相当勉强。但这也不能表明张濡就是意志坚决的主战派,事情发生后,他还将伤重的廉希贤捆送到临安去请功,显然是典型的沽名钓誉之徒。
廉希贤被送到临安后不久,因伤重死去,时年二十九岁。廉希贤的兄长便是元初杰出的名臣廉希宪,人称“廉孟子”,官至从一品中书平章政事,其位仅次于中书令和左、右丞相。因廉希宪时居高位,深受元世祖宠信,南宋朝廷担心元军会因为廉希贤之死而大肆报复,便决定由宰相陈宜***面,写了封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声称杀元信使是边将所为,谢太后和宋恭帝事先并不知情,南宋愿意严惩边将,并输币给元军,请求罢兵修好。
信被送到在建康的元军统帅伯颜手中。伯颜认为这是南宋朝廷的诡计,是在故意试探元军的虚实,但还是派议事官秦中、张羽同南宋使者一起去临安查探事情究竟,同时催促南宋朝廷尽快投降。然而,到达平江(今江苏苏州)驿站时,元使者张羽又被一名“爱国心强烈”的宋将派人拦路刺死。伯颜由此而怒火中烧,发誓不再与南宋朝廷议和,并下令立即进攻南宋。
本来张濡因为擅杀元朝信使事件要受到南宋朝廷的严厉处罚,以来向元军谢罪,如此一来,反而逃脱了处罚,俨然又是一名爱国英雄人物。然而,元将阿剌罕却因为痛恨张濡之前无端杀死元国信使,一到独松关关下,便挥军急攻。宋军人少,张濡频频向南宋朝廷告急,南宋朝廷便命文天祥从平江(今苏州)赴援独松关。这其实是饮鸠止渴的一着,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放弃了平江。文天祥虽不愿意,但也无可奈何。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天祥,中贡士后,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四年(1256年)中头名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宋恭帝德□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十一月二十二日,独松关被围已经近一月,张濡突然率军出关,名义是要主动出击,北上阻止元军。值得强调的是,正史均记载张濡此举为阵前逃遁,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因为元军痛恨张濡,誓要为廉希贤报仇,点名要将张濡碎尸万段才肯罢休。在如此高压之下,张濡临阵出逃也就不足为奇了。只不过他的运气实在不好,离开独松关不久后,便与元骑兵遭遇,在交战时受到夹击,宋军溃败。张濡当时逃脱,但后来还被元军俘虏,并被残酷杀死,他的丰厚家产也被抄没,转送给廉希贤的家人。事见《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廉希宪传附廉希贤传》。
十一月二十三日,张濡离关后一日,元军大力进攻独松关,独松关陷落,宋守将冯骥被俘,不屈而死。
此时,文天祥率领的援军还在路上,他还在途中写了一首《赴阙》的诗:“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存,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役役惭金注,悠悠叹瓦全。丈夫意何事,一日定千年。”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在文天祥离开平江三天后,平江也失守。
宋朝灭亡后,独松关一直延续着“京杭驿道”(南京至杭州)要津的使命,为古代北方南通杭州的必经关隘。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红巾起义军据独松关,占安吉,而元军自双溪口北上,破独松三关,起义军因而失败。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进攻天京(今江苏南京),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由杭州借独松关捷径,迅速北上,与各路太平军大破清军,天京之围遂解。由此可见独松关为用兵出奇之道,兵家必争之地。不过独松关今已失其险。
独松关失守,意味着临安的大门已经洞开,独松关临近州县的官吏均望风皆遁。临安守卫空虚,谢道清下诏,号召各地起兵勤王,各地官员要么准备投降元军,要么还在观望,立时响应的只有张世杰和文天祥。
张世杰此时正驻守郢州,接到勤王诏书后,立即领兵入卫临安,途中还收复了饶州。但宰相陈宜中对张世杰不信任,因他曾为张柔部将,而元军主将张弘范正是张柔的儿子。正值用人之际,陈宜中却自作主张地调换了张世杰原来统率的军马,此举难免令人心冷。可佩的是张世杰并没有因为朝廷的猜忌而投降元军,反而坚持到了最后。
文天祥此时任赣州知州,接到诏书后,召募军士两万人,其妹夫彭震龙、门客刘洙等人也都随从起兵,打算一起入卫临安。当时有人劝文天祥不要以卵击石,说:“现在元兵三道而进,你以乌合之众万人去迎敌,无异于驱羊去斗猛虎。”文天祥回答说:“我也知道情况如此。但国家危难,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前往,我深以为恨,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或许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社稷还可保全。”当文天祥一行前往临安时,陈宜中认为他统率的是乌合之众,“儿戏无益”,竟然不准他入卫临安。
在元军压境之时,南宋朝廷人心浮动,恐惧不堪,京师官员弃官逃跑的现象日益严重。其实,自从贾似道军溃鲁港后,南宋朝廷便已经陷入了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左相王□认为自己的建议不得施行,上书请求辞职罢政,不待命令下达,便自动离职。右相章鉴见元兵日益迫近,借故离职逃去。此后,廷臣出逃成风。谢道清迫不得已,重新任命王□为左相,并削夺了章鉴的官职,想以儆效尤,但仍然不能制止廷臣继续出逃。
不久,临安戒严,同知枢密院曾渊子、左司谏潘文卿、右正言季可、两浙转运副使许自、浙东安抚使王霖龙、侍从陈坚、何梦桂、曾希贤等数十人先后逃走,朝堂中一片冷落萧条。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为了顺利走脱,竟然暗示台谏弹劾自己,以求去职,台谏的弹劾奏章还未递上,便急不可待地逃出城去。
谢道清勃然大怒,命人在朝堂贴出告示:“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内侧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又提出,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但仍然无济于事。
右相陈宜中行事专断,且无实际才能,遭京学生刘九皋等上书指责,陈宜中竟然不经允许就擅离离开京师。谢道清多次征召,三个月后才回到任上。执政大臣(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枢密院长官统称为执政大臣)已是如此,其他普通官员更是无时不刻在寻找机会脱身。到后来,谢道清有一次在慈元殿宣布任官诏书时,到场的文官仅有六人。南宋已经无人能支撑大局,呈现出一派树倒猢狲散的景况。在这样的状况下,南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朝野上下对此均是心知肚明。独松关陷落三天后,宋恭帝便主动向元军统帅伯颜献出了玉玺和降表,请求投降。
元军继续进军,所过之处,宋朝守将相继投降。只有在到达扬州时,守将李庭芝、姜才拒降死守。宋将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结集战船万余艘,在焦山与元军阿术、张弘范部大战,想以此来扭转局面,但宋军大败。后孙虎臣在泰州陷落时自杀。文天祥、张世杰商议再战,但宰相陈宜中一意求降,不予采纳。另一宰相(左相)留梦炎则弃官逃跑。
德祐二年(1276年)初,元军阿里海涯部围攻潭州(今湖南长沙)三个月后,潭州城破。知州李芾坚持到最后。元兵入城,李芾不愿做俘虏,请求部下沈忠将他及全家杀死。沈忠含泪答应,随后也将自己一家杀死,最后自刎殉国。
潭州破后,又有十多个郡县相继降元,宋朝已经是危在旦夕。文天祥、张世杰请皇室转移海上避难,由他们领兵背城一战,但陈宜中不许。谢道清、陈宜中先后派宗正少卿陆秀夫、监察御史刘□到元军求降,随后又送上传国玉玺和宋恭帝的降表。张世杰、刘师勇见南宋皇室决意投降,临安难保,于是领兵南下,准备继续抗元。刘师勇到海上后,见败局难以挽回,忧愤纵酒而死。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的蒙古大军云集临安城下。宰相陈宜中请谢道清逃出临安。谢道清开始坚决不同意,陈宜中再三请求,谢道清才勉强答应。在决定降元同时,谢道清命秀王赵与择、杨淑妃等人护从益王赵昰和广王赵□先行逃离京师。可笑的是,到了谢道清整装待走之时,陈宜中等人却早已经不知去向。原来元军统帅要求宰相陈宜中去军营商议投降事,陈宜中害怕被杀,已经趁黑夜逃往温州。谢道清忿怒之极,下了她一生中最后一道委任诏书: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负责与元军谈判。然而,文天祥在前往蒙古军大营谈判时,被元军主帅伯颜扣留。三月,谢道清开城投降,向伯颜奉上降表。号称“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的临安,就此落入元军之手。
之后,元军主帅伯颜取得谢道清亲手诏书,用来招降还在宋军手中的各州县,淮西制置使夏贵投降,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拒绝了谢道清的诏令,坚持抗元,副将朱焕以城降元,李庭芝被俘杀,淮东尽为元军占领。
元军进入临安后,将宋恭帝等南宋君臣押往大都(今北京)。谢道清因为患病在床,暂时留在临安,由元兵监视。但不久后,元军强行将她从宫中抬出,押送到大都。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随同谢道清北上,用诗歌记录了元兵南下后南宋河山遭受蹂躏的惨痛景象:“两淮极目草芊芊,野渡灰余屋数椽。兵马渡江人走尽,民船拘敛作官船。”景真情挚,非有切身感受者不能道,因而被称为“宋亡之诗史”。
元朝为了笼络人心,对被俘虏的南宋皇室成员没有加害。谢道清被除去太后名号,降封为寿春郡夫人。七年后,南宋亡国太后谢道清默默地病死在异国他乡,时年七十三岁。
临安作为南宋的都城,重新被新的征服者改回它原来的名字——杭州。就在南宋朝廷投降的第二年(1277年),南宋皇宫因民居失火延及而焚烧殆尽。又过了一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北京,在元世祖忽必烈处做官。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马可·波罗来到杭州,为江南的风貌所倾倒,时时采风问俗,后来回国后,著《马可·波罗游记》,其中盛称杭州是“世界最美丽华贵之城”,“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只是,这个意大利人不知道的是,曾经有一个叫作汴京的城市,它是北宋的都城,风光旖旎,人物荟萃,城郭恢弘,经济发达,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有“八荒争辏,万国咸通”的盛况,繁荣昌旺远胜杭州,有一副名叫《清明上河图》的画,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它的繁华。
即使是马可·波罗眼中的杭州,繁华也没有持续太久。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杭州发生大火,自东南延至西北,近三十里官民闾舍焚荡其半,总计毁官民房屋、公廨、寺观一万五千余间,受灾人数近四万人。灾难还没有结束,次年(1342年),杭州再次起火,火势汹汹,火灾之甚前所未有,共烧毁民舍四万余间。数百年浩繁之地,终于日渐凋敝。
7最后的厓山
谢道清、宋恭帝被俘,南宋实际上已经从形式上宣告灭亡,但这并不代表南宋的历史就此结束,南宋遗臣先后拥立了两位皇帝,奋力抗元,坚持斗争三年。大批铁骨铮铮、力挽狂澜的忠义之士不屈不挠,继续英勇斗争,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为宋朝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最后一页,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幅极为悲壮的画卷。
临安陷落时,益王赵昰(宋度宗长子)和广王赵□(宋度宗第三子)正逃往婺州(今浙江金华),伯颜进入临安后,立即派元军追赶。二王提心吊胆,又逃到温州。南宋不甘心投降的文臣武将听到消息后,纷纷赶往温州投奔辅佐,希图能够东山再起。这其中有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将领苏刘义、张世杰,还有之前从临安逃到温州的宰相陈宜中。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初一,南宋遗臣在福州(今福建)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尊宋端宗母杨淑妃为皇太妃,进封赵□为卫王。陈宜中任左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原为李庭芝幕僚)为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人称苏十万,原名一侯,字万仁,号刘义,苏轼的南粤一脉后裔)为殿前指挥使。
此时,福建、广东一带仍然为宋军所控制,川东张珏、淮东李庭芝也依旧在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江西、湖广一带也尚在争夺之中,元军并未完全占领。因而看起来,南宋政权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川东张珏已经在《钓鱼城》一篇中详细讲述,这里先看淮东李庭芝。
李庭芝,字祥甫,随州(今湖北随州市)人。李家十二世同居一堂,代代善武,忠信节义,人称“义门李氏”。据说李庭芝出生时,李家的屋脊上忽然长出一朵灵芝,观者无不称奇,认为是祥兆,庭芝之名由此而来。嘉熙四年(1240年),蒙古军南下,荆襄战区首当其冲。此时李庭芝二十一岁,刚刚中了乡举,他想:“如今国家有难,大丈夫应当以死报国,怎么还能够安心呆在书房里读书呢?”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到江陵投奔到名将孟珙帐下。孟珙见李庭芝相貌魁梧、谈吐不凡,当即将他留在身边,还对自己的儿子们说:“我认识的人很多,没有比得上李生的,以后他的名位肯定会超过我。”
淳□初年(1241年),李庭芝进士及第,依旧在盂珙帐下主管机要文件。盂珙死前,留下遗嘱,推举贾似道代替自己,并且把李庭芝推荐给贾似道。盂珙以善于发现人才著称,名将如王坚、高达等,均出自其门下,却偏偏推举不学无术的贾似道替代自己,令时人极为费解。高达公然在军中讥讽贾似道,被贾似道怀恨,后来险些被迫害致死。但联想起之前在《战襄阳》一篇中讨论过的军队将领派系问题,也应该能得到一些答案。贾似道镇守京湖后,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不久,再次获得提拔,权知扬州(今江苏扬州),主管两淮制置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