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龙虎散,风云灭——宋与元(10)

作者:吴蔚

|

类型:古代·奇缘

|

更新时间:2019-10-08 04:03

|

本章字节:17216字

不过,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忽必烈依旧没有把握能夺取中原的锦绣河山。之前,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唯独在进取中原时遭到了极为激烈的抵抗,这一直令忽必烈心有所惧,但中原的繁华又令他追慕不已。因此惆怅地问臣下说:“天下何以得?宋何以亡?”元臣管如德(父管景模,原为宋将,以蕲州降蒙,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南,为名将余玠故乡)说:“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元史·卷一百六十五·管如德传》)管如德到底是熟悉南宋情况的人,一句话一针见血,精辟地概括了襄樊的战略地位。一语惊醒梦中人,忽必烈闻言后连连称善,立即封管如德为湖北招讨史,由此下定了灭宋的决心。


而襄阳失陷后,南宋朝廷并未认真地从中吸取教训,权臣贾似道诿过于人,败兵之将逍遥法外,正直之士反遭贬黜。到了这个局面,南宋灭亡也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吕文焕的一生,本来可以是英雄的一生,但却因为最后的结局,最终作为民族的罪人留名青史。尽管时人和后人完全能够理解他的无奈和悲情,也可以解释他开城投降是为了避免襄阳城中百姓免遭屠杀。但无论如何辩解,要投降的理由会有千个百个,而坚持抗战的理由却只能有一个——这就是气节。正因为有了气节,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抗元战功远不及吕文焕的文天祥才得以成为中国人民景仰的民族英雄。


吕文焕随即被蒙古任命为襄汉大都督,作为元军的先锋继续进攻南宋。不知道此时身份变换的他站在襄阳城头的时候,是否还能回想起他曾经最爱的岳飞的那句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此时此刻,他心中又该是怎样的波澜,怎样的感慨!


6臣妾签名谢道清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丞相伯颜率领的蒙古大军云集临安城下。当时的南宋皇帝宋恭帝赵显年纪尚幼,一切朝政由太皇太后谢道清(宋理宗皇后)主持。谢道清不思抵抗,一心投降,先后派出数批大臣出城议和。三月,伯颜进入临安,接受谢道清、宋恭帝的投降,南宋从形式上正式宣告灭亡。对此,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有诗写道: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在诗中直呼太后谢道清的名字,显然是讽刺她率先投降的可耻行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正因为谢道清以太后身份签署了标志南宋亡国的降表,所以她由此成为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太后。如果套用亡国之君的说法,她就是亡国太后。


谢道清,天台(今浙江天台)人。祖父谢深甫曾经当过宰相,在宋宁宗立杨贵妃为皇后的事情上出过大力,杨妃立为皇后后,一直很感激谢深甫。不过,到谢道清之时,由于父亲谢渠伯早逝,谢家家道已经中落。宋理宗即位后,杨太后(宋宁宗皇后)突然想起当年谢深甫的大恩未报,于是派人接谢道清进宫,准备册立其为宋理宗皇后。


宋理宗赵昀是宋朝历史上来历最奇特的皇帝,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真正来自民间的皇帝。自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始,一直到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赵构,宋朝的皇帝一直都是赵光义一系。自宋孝宗赵眘开始,皇位才回到宋太祖赵匡胤一脉。不过,宋孝宗为宋太祖幼子赵德芳直系后人,而宋理宗则被称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为宋太祖长子赵德昭的直系后人。即使宋理宗真为赵德昭后人,与宋宁宗同属赵匡胤一系,但时代已经相当久远,两支在血缘上已经十分疏远。


到南宋时,赵德昭的后世子孙已经非常落魄,完全没有了皇族子孙的尊崇。宋理宗赵昀的亲生父亲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而且早早过世,赵昀母亲全氏无力抚养儿子,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见,即使赵昀真是宋太祖的后人,也已经与一般平民无异。赵昀之所以出现在南宋政治舞台上,完全得益于太子赵竑(宋宁宗子嗣均早夭,赵竑为宋宁宗弟沂王赵抦之子)与权臣史弥远之间的争斗。


丞相史弥远与太子赵竑不和,决定废掉赵竑的太子位,秘密委派亲信余天锡物色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余天锡四处寻觅,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嘉定十四年(1221年),余天锡回乡时路过绍兴,天降大雨,余天锡刚好到赵昀的舅舅全保长(保长是乡里的小官)家避雨。全保长听说余天锡是史弥远的门客,便刻意巴结,还将外甥赵与莒(即后来的赵昀)介绍给余天锡,说赵与莒是宗室子弟。余天锡大喜过望,将赵与莒带到临安。史弥远见赵与莒相貌端正,心中很是喜欢,便让赵与莒写字。赵与莒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叹道:“此乃天命!”于是决定培养赵与莒。


姑且不论赵贵诚皇家血统的真假,赵与莒当时年仅十七岁,他幼年丧父,与母亲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大可能有凌云之志。推断起来,他应该是事先得到余天锡的嘱咐,所以才敢自称是“朕”。但无论如何,他的命运由此开始了转折。


为了教育赵与莒,史弥远召来了国子监学录郑清之为之讲学,郑清之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史弥远特意告诉郑清之说:“皇子赵竑不能担当大任,赵与莒很贤良,你要好好教导他。将来事成,我史弥远现在的位子就是你的。但这语只出于我的口,入于你的耳,如果有一语泄露,我和你都要被族诛。”郑清之虽然名气很大,但不过是个九品小官,为了前程,便一口答应下来。


之后,在史弥远的大力推荐下,赵与莒被立为沂王赵抦(宋宁宗弟)之后,改名赵贵诚。这样,赵贵诚就成了宋宁宗的侄子、太子赵竑的弟弟,初步具备了立储的资格。史弥远又在宋宁宗和杨皇后面前大说太子赵竑的坏话,提出改立赵贵诚为太子。宋宁宗虽然昏庸,却还知道赵竑才是自己真正的亲侄子,因此没有同意史弥远的建议。太子赵竑的老师真德秀感觉到史弥远有废太子赵竑之意,担心祸及自身,因此抢先辞去了东宫职务。太子赵竑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谋臣。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宁宗突然病重,不能处理朝政,史弥远决定开始实施他的废立计划。虽然史弥远策划这件事已经很久,但他之前从未跟赵贵诚提及,于是先派郑清之到沂王府告知赵贵诚,表示将要拥立其为皇帝。但无论郑清之如何试探,赵贵诚始终一言不发。最后,郑清之着急了,干脆摊牌说:“我与丞相相交日久,承蒙他的信任,让我担任你的老师。现在你不答一语,我怎么向丞相复命?”赵贵诚这才拱手答道:“绍兴老母尚在。”表面上似乎答非所问,却非常巧妙地表达了想当皇帝的意愿。史弥远得知后,更加认为赵贵诚不是平凡之人。


闰八月初三,宋宁宗病死,时年五十六岁。《宋史》中援引邓若水的奏章,指出宋宁宗是被谋害而死,显然,这应该归咎于史弥远急于废立。《东南纪闻》中则记载说,宋宁宗病重时,史弥远专门献上金丹百粒,宋宁宗服用后不久即去世。时人均认为史弥远有毒杀宋宁宗的重大嫌疑。不过,宋宁宗一向身体不好,根据历史记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两个小太监扛着两扇小屏走在前面,一屏上写“少饮酒,怕吐”,一屏上写“少食生冷,怕肚痛”,用来提醒自己,也可见他体质相当虚弱。


当时后宫由杨皇后主持,宋宁宗一死,杨皇后的立场就非常重要,不过,杨皇后事先并不知道史弥远要发动宫廷政变。史弥远当即派杨皇后的侄子杨谷、杨石进宫,向杨皇后提出废立一事后,杨皇后坚决不同意。杨谷、杨石一夜七次往返于大内和史弥远府邸,最后杨皇后权衡利害,终于同意。史弥远立即派人去宣召赵贵诚,还特意吩咐说:“是沂王府的皇子(指赵贵诚),不是万岁巷的皇子(指赵竑),如果搞错了,你们都要处斩!”


此时,真正的太子赵竑已经得知宋宁宗驾崩的消息,正在万岁巷的府邸焦急等候,等待宫中派人宣召自己进宫。富有戏剧性的是,就在赵竑急不可待地跑到大门口张望的时候,宫中派出宣召赵贵诚的使者刚好从门口经过。赵竑没有政治头脑,还在纳闷为什么使者没有进府,使者已经簇拥着赵贵诚重新经过他的门口,直接进宫去了。


赵贵诚进宫后,先去拜见杨皇后。杨皇后说:“你今后就是我的儿子了。”这无疑是正式承认了赵贵诚是合法的皇位继承者。直到赵贵诚拜见完宋宁宗灵柩后,太子赵竑才被召进宫中。赵竑进宫时,随从都被拦在宫外,而赵竑竟然还恍然不知情由,一直到赵贵诚正式即位,他才恍然大悟,气愤中不肯向赵贵诚下跪。殿前都指挥使夏震(杀死韩□胄之人)强行按住赵竑的头,才算完成了登极仪式。至此,赵贵诚由一介平民,被史弥远拥立作了皇帝,改名赵昀,就是宋理宗。太子赵竑则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今属浙江)。


湖州人潘壬与其弟潘丙、堂兄潘甫等人对史弥远擅自废立很是愤慨,于是与山东红袄军首领李全联络,准备拥立赵竑为帝。赵竑也想与宋理宗争锋,决定起兵。但李全表面同意出兵接应赵竑,实际上只想坐观成败。结果到了约定时期,李全不派一兵一卒。潘壬等人竟然组织了一帮盐贩和太湖的渔民,乔装成来自山东李全的军队,半夜进入湖州城,将赵竑拥入州衙,以黄袍加身,再一次上演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幕。知州谢周卿率领官吏前来恭贺。潘壬随即以李全的名义发布榜文,列举史弥远的罪状,声称将领精兵二十万,水陆并进,直捣临安。


赵竑开始很高兴,结果第二天天亮,就发现所谓的兵马不过是当地渔民假扮,人数不足百人。他知道没有武力支持,大事难成,便急忙倒戈,一面派人向朝廷告变,以求自己脱身,一面率领州兵追捕潘壬等人。潘壬改换姓名逃走,潘丙、潘甫等人遇害。史弥远得报后,立即调军前往弹压,大军至湖州,事变已经平息。潘壬逃至楚州(今江苏淮安)被捕,送往临安处斩。


史弥远担心还会有人利用赵竑作乱,于是假称济王赵竑有病,命门客秦天锡带医生前往诊治。到了州衙,秦天锡宣称朝令,逼迫赵竑上吊自杀,对外则称病死。赵竑死后,史弥远还剥夺了他的王爵。因湖州别称□川,这场事变即被称做“□川之变”。


□川之变发生之后,很多大臣上书为赵竑鸣冤叫屈,都被史弥远贬出朝廷。史弥远为了笼络人心,特地召用当时的理学大师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然而,真德秀、魏了翁回朝后,也为赵竑鸣冤,史弥远便以梁成大为监察御史,重新将二人弹劾出朝。不过,一直到南宋灭亡,总是不停有人为赵竑鸣冤。尤其一到出现灾害、异象以及战事,就会有大臣旧事重提,将天灾人祸归咎于赵竑的冤狱。一直到宋恭帝时,谢道清主持朝政,才在朝臣的建议下恢复了赵竑爵位,这一公案才算告一段落。


相比于赵竑,宋理宗显然更有城府。他从平民登上皇位,皇位得来名不正言不顺,且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必须完全依赖于史弥远与杨皇后。所以,一当上皇帝,宋理宗便尊杨皇后为太后,请杨太后垂帘听政。杨太后自然大感欣然。然而,此时宋理宗已经二十岁,并非幼主,杨太后垂帘听政就相当于后妃公然干政,违背了祖宗家法,朝野上下对此议论纷纷。杨太后心知肚明,有些惴惴不安,但却又贪恋权势,不肯轻易放弃垂帘听政的地位。


宝庆元年(1225年)上元节,宋理宗在宫中专门为杨太后举行宴会,结果在放烟花庆祝的时候,有烟花直飞到杨太后的椅子下,杨太后吓了一跳。此时的她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妇,年老而多疑,当时就怀疑是宋理宗故意派人所为,意在表示对她垂帘听政的不满。所以,杨太后当场拂袖而去。宋理宗立即召集百官,向杨太后谢罪,还表示要处罚负责安排宴会的宦官。杨太后也不好意思公然计较,便故作大度了事。但这件事却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波澜。事过不久,杨太后侄子杨石劝说杨太后撤帘。杨太后终于听从,在其垂帘听政七个月后宣布撤帘,表示要将大权归还给宋理宗。


不过,宋理宗并没有因为杨太后撤帘而大权在握,相反,他将朝政完全交给了史弥远。宋理宗由史弥远一手扶植登上帝位,心中自然感激,但他亲眼见到前太子赵竑的悲惨下场,也十分忌惮史弥远的手段,因此把大权尽付于史弥远,加封太师、魏国公,自己却甘心碌碌无为,居渊默,讲究道学。所以宋理宗即位后十年间,朝政大权仍然在史弥远的掌握中。从宋理宗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城府极深的年轻人是如何的韬光养晦,懂得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史弥远把持朝政多年,“纲纪荡然,风俗大坏”,生前死后,上书弹劾他的人大有人在,却都被宋理宗搁置不问,因为他知道否定了一手扶持他的史弥远,就是否定他自己。绍定六年(1233)十月,为相二十六年的史弥远终于病死,沉默蛰伏十年的宋理宗开始亲政。宋理宗虽然全力袒护史弥远,不允许大臣上书指责史弥远的是非,却毫不留情地驱逐其党羽。由此可见,宋理宗虽然出身民间,却极有政治头脑,这应该是他为什么起自民间,来历不明,却能在靠山史弥远死后还能坐稳皇位的根本原因。


谢道清就是杨太后做主为宋理宗选择的皇后,属于名副其实的“包办婚姻”。据说谢道清相貌不雅,长得又黑又丑,还瞎了一只眼睛。然而在准备前往临安的路上,谢道清突然大病一场,皮肤遍发疹斑,表皮全部脱落,病愈后,变成了一个“莹白如玉”的美貌女子。谢家又请郎中医治病目,谢道清的瞎眼竟然也奇迹般地复明了。谢道清入宫后,先被封为通议郡夫人,后进为贵妃。绍定三年(1230年)十二月,议立皇后。当时,谢道清的同乡天台人贾氏(即后来的贾贵妃,贾似道之姐)也已入选宫闱。贾氏容貌秀丽,“有殊色”,宋理宗非常喜欢她,想立贾氏为皇后。但杨太后坚决反对,坚持要立谢道清为后,说:“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朝中也议论纷纷,说:“不立真皇后,乃立假(贾)皇后耶?”宋理宗出于无奈,只好立谢道清为皇后,立贾氏为贵妃。


史料中没有记载谢道清对此事的态度,但根据后来她对贾贵妃和贾似道的态度来看,她应该是对贾氏一门充满了负疚之情。后来贾贵妃早死,贾似道祸国殃民引起公愤,她依旧不遗余力地庇护贾似道,便是明证。


谢道清虽然当上了皇后,但由于宋理宗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她一生也没有真正得到丈夫的欢心,自然也没有子嗣。宋理宗最宠爱的女子是贾贵妃。贾贵妃病死后,宋理宗又专宠阎贵妃,甚至动用国库为阎贵妃修功德寺,富丽堂皇胜过赵氏祖宗的功德寺,因此时人称阎妃功德寺为“赛灵隐寺”。宋理宗还曾将临安名妓唐安安召入宫中临幸。起居郎牟子才得知后,特意上书劝诫,宋理宗竟然派人警告牟子才不得将召妓一事告诉他人。谢道清却对这些“处之裕如,略不介怀”,正因为她能泰然自若,因此后宫一直和睦稳定。既然无力讨得丈夫欢心,为了所有寄托,谢道清将侄子赵禥养在宫中,视为己出。赵禥就是后来的宋度宗。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大举进犯南宋,包围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顺长江东下、消灭南宋之势。南宋朝廷大为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议从临安迁都到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蒙古军锋芒。谢道清坚决反对迁都,对宋理宗说:“如果迁都,军心、民心必然动摇,后果不堪设想。”宋理宗这才没有迁都。这是史书上记载的谢道清首次参与朝政。


景定五年(1264年),在位四十年的宋理宗病死,因无子嗣,由其弟荣王赵与芮之子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尊谢道清为皇太后,立妃子全氏为皇后。


宋理宗百年之后,并没有就此安宁。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西藏僧人杨琏真伽大肆盗掘绍兴南宋帝陵,其中以宋理宗陵寝所藏宝物最多。墓茔一被打开,便有宝气凝聚而成的白气冲天而出,而宋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宝气,萦绕其身。棺底垫着织棉,包着金丝网罩。杨琏真伽将棺中宝物抢劫一空后,又将宋理宗的尸体倒挂在树上,取得宋理宗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防止尸体腐烂的水银慢慢地从宋理宗口中流出,一直滴了三天三夜。因为西藏僧人认为得到帝王的骷髅可以祛邪、致巨富,杨琏真加又将宋理宗的头颅砍下,截为饮器。此后,宋理宗的头颅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辗转流传。一直到明朝立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此事,深为叹息,派人寻找到宋理宗的头颅,这才归葬绍兴永穆陵旧址。当时杨琏真伽还洗劫了其他帝陵,掠夺珍宝后,南宋皇帝的尸骨都被抛弃在草莽间。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唐珏,年三十二岁,听说此事后悲痛大哭,然后变卖家产,出重金招乡里少年,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将宋帝遗骸收葬于兰亭山,并且在埋葬地点种了一棵冬青树作为标志。之后,杨琏真伽下令裹取宋帝骨骸。其部下只好杂以牛马枯骨上交,敷衍了事。杨琏真伽随即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表示镇压江南之意。《南宋杂事诗》有诗云:“故宫思见旧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领访鱼影香骨案,更从何处哭哭灵。”指的便是此事。


据说宋度宗生母黄定喜因地位低下,感到前途无望,怀孕时曾服药堕胎,结果没有成功,生下的孩子就是赵禥。但因为出娘胎前受到药物影响,赵禥智力低下,七岁才会说话。所以,当宋理宗决定立赵禥为太子时,不少大臣都坚决反对。但赵禥是与宋理宗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宋理宗坚持己见,还因此罢免了宰相吴潜,最终立赵禥为太子。


但赵禥的太子并不是一直当得安稳,这其中还有极为诡异的“魏紫姚黄”的说法。根据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宋理宗有个外甥叫魏关孙,是宋理宗姐姐的孩子,很得宋理宗母亲全氏的喜爱。全氏为外孙魏关孙向宋理宗求官,宋理宗便决定召魏关孙入宫。按照惯例,只有姓赵的宗室子弟进入宋宫大内才不用佩带腰牌。宋理宗为了省事,便让魏关孙假冒赵孟关之名入宫。但这件事却意外被太子赵禥得知,他由此大为恐慌,以为宋理宗赐魏关孙宗子名字,是为了取代自己。之后,朝野之间开始流传“魏太子”的谣言,指宋理宗有意立外甥魏关孙为太子。尽管宋理宗出面辟谣,表示并无此事,但民间开始“有魏紫姚黄之传”。“魏紫姚黄”是宋朝洛阳两种名贵的牡丹品种:魏紫指千叶肉红牡丹,出自宋初宰相魏仁溥家;姚黄指千叶黄花牡丹,出于寻常百姓姚氏家。魏紫代表魏关孙,因其姓魏,母亲为宋理宗姐姐,贵为郡主,暗喻出身尊贵;姚黄则代表赵禥,因其母姓黄,不过是一名侍女,地位低下,暗喻出自寻常百姓家。不久后,魏关孙莫名其妙地淹死在赵禥生父赵与芮家的瑶圃池中,赵禥太子地位的威胁自然解除。


宋理宗来自民间,根基单薄,为了保持住自己这一脉的皇位,在为赵禥选择皇后上也是煞费苦心。他也明白赵禥资质太差,难成大器,便一直想给赵禥选一个聪明伶俐的妃子,千挑万选,终于选中宋理宗母亲全氏的侄孙女全玖。全玖父亲早丧,初入宫时,宋理宗还安慰她说:“令尊宝祐间尽忠而死,每每念及,深感哀痛。”换作常人,定会悲而哭泣,然后说一些感恩的话,不料全玖回答说:“妾父诚然值得追念,可淮、湖地区的百姓更值得挂念。”宋理宗由此对全玖刮目相看,于是册其为太子妃。


赵禥登极为宋度宗后,比宋理宗更加沉溺于酒色。凡是皇帝临幸过的嫔妃,按照惯例要于次日早晨去谢恩,由主管官员记录在案。宋度宗即位之初,一次前来谢恩的嫔妃竟然多达三十余人,由此可见这个皇帝荒淫到了何等地步。宋度宗自己一心玩乐,忙于醉生梦死,将朝政全部交给贾似道,称其为师臣,从来不呼名字。朝臣都得称贾似道为周公。又加号贾似道为平章军国重事、太师、魏国公。


贾似道大权在握,还生怕自己的地位不牢靠,为此而费尽心机。他监筑宋理宗陵墓完工后,故意辞官回乡,又密令襄樊守将吕文德谎报军情。宋度宗、谢太后惊骇之下,不辨真伪,立即下诏将贾似道请回,当成救命菩萨一样供了起来。贾似道还不满足,多次以辞官要挟宋度宗,宋度宗为了挽留这位权相,竟然涕泣拜留。贾似道欲擒故纵的无耻行经激怒了同知枢密院事江万里,他劝宋度宗说:“自古无此君臣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言去。”江万里因此得罪了贾似道而被罢官。


当时贾似道在西湖葛岭有不少豪华堂室,他自己也整天忙着纵酒行乐,根本不顾朝政。有人题诗嘲讽贾似道道:“山上楼台湖上船,平章醉后懒朝天。羽书莫报樊城急,新得娥眉正少年。”朝中官员只好将文书都抱到葛岭贾似道家中,交馆客廖莹中、堂吏翁应龙处理。时人因此讽刺说:“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由于南宋王朝的腐朽,灭亡的日子也更加临近。襄阳受到元军围攻了二年,形势危急,贾似道却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增援。


襄阳失陷后,朝中震动。给事中陈宜中上书,请斩怯弱逃跑的范文虎,但贾似道只降了范文虎的官职。监察御史陈文龙、太府寺丞陈仲微、京湖制置使汪立信等上书,请求追究襄阳失守的责任。汪立信更是提出了对策,说:“今天下之势,十去八九,而乃酣歌深宫,啸傲湖山,玩忽岁月,缓急倒施。为今之计,只有二策:将内郡的兵调出充实江上,可有兵七十余万人。沿江百里设屯,平时往来守御,有事东西并起,战守并用,互相应援,这是上策。和敌人讲和以缓兵,二三年后边防稍固,可战可守,这是中策。二策如果不能行,就只有等待亡国。”贾似道大为恼怒,将汪立信的信甩在地上,大骂说:“瞎贼(汪立信病一目)怎敢这么胡说!”将上书的大臣全部贬逐出朝。


贾似道还在没有铜钱储备的情况下,大量发行新纸币,导致物价高涨,民不聊生,经济状况遭到严重破坏。民间“流离殍死,气象萧然”,就连军士的俸禄都不够买口粮。士兵们每天吃不饱饭,穿着破衣服,天冷也没有被褥和炭火。“饥寒窘用,难责死斗”,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宋军士兵,在元军大军压境时,难以死战就不足为奇了。